一個人的天荒地老
一個人的天荒地老

孤獨的求道者。喜愛閱讀、思考、探尋人世間的真理。文章會以「國學&法學」為主調,期許,在分享資訊時,能同時達到「簡單的&實用的」For讀者。 一個人的旅行(目錄)https://www.potatomedia.co/s/bFzJRdW3

001-國學第1講:讀國學的好處-東方的「領導與管理」聖經

公司治理、領導、管理

什麼是「領導」?什麼是「管理」?學習「國學」對我們有什麼好處?或許,我們可以從領導與管理的角度,重新理解國學。將這三個問題,做一次性的「打包」。


大約自2000年開始,進入21世紀後,進修EMBA,似乎成為一種風潮。EMBA,除了附加價值的拓展人脈關係之外,它的課程本身,其核心概念是什麼?就是我們如今耳熟能詳的「公司治理」。關於公司治理這項議題,如何做好公司治理?應屬近年來,商學院的一門顯學。


什麼是公司治理?我們略微解壓縮一下,指的是如何去「領導」&「管理」一間公司。若再進一步問,什麼是領導?什麼是管理?領導,是「做對的事情」;管理,則是「把事情做對」(這兩件事,層次不一樣,別搞混了)。對於一間企業的經營而言,雖然這兩件事層次不一樣,但不存在誰高誰低的問題,兩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任何一個組織,小到班級、學校,大到公司乃至國家;一個組織的架構,大體上,是由「決策者,管理者,執行者」,這三類人所組成。如何讓一個組織可以順暢的運行?關於這個How的問題,就是我們今天談到「公司治理」這項議題時的核心觀念。


或許你曾接觸過EMBA相關課程、或許你讀過相關書籍、或許你自己已有實務經驗。總的來說,我這裡用一個雖然不太精準,但大體不差的比喻:「如何讓一個組織可以順暢的運行,關於這個How,是公司治理的最外延框架;因為一個組織,一般來說,是由『決策者、管理者、執行者』,這三類人所組成,我們可以用『三角形』來描述他們;進一步拆解,在這三角形裡頭,還有領導與管理這兩個元素,我們則能用兩個『圓形』來形容它們。」

市面上的公司治理相關理論,說穿了,就是有沒有「看圖說故事」的本事,說得通、說得有道理、說得像一回事,自然就有可取之處;反之,說不通、說得很卡、說得像在硬凹,那麼,其說法?不過就是幹話而已!

以上,是我的些許心得,或可輔助你,在面對公司治理的相關議題時,為自己打造一個定位的羅盤。總結一下:「三類人、二件事、一張圖像」,公司治理的議題,有80%以上的內容,就環繞在這張圖像而已,沒有你以為的那麼高深莫測。


那我們進一步,稍微具體化一點。經營一間公司,容不容易?不容易!非常不容易!公司會不會賺錢、是不是一間幸福企業、能不能做到全球500強…等等,想要把一間公司,經營到我們自己認為、或是外人所認為的「好」,這當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以台灣企業為例,王永慶的台塑集團、郭台銘的鴻海集團或是蔡家的富邦集團,這三間企業,在經營的面向上,是不是你所認為的好?答案,不重要;好或不好,見仁見智。所謂的好不好?我們每個人所考量的點,不盡相同;只是,若我們能稍微抽象化地思考一下,當我們在思考台塑、鴻海、富邦經營得好不好時,在我們的腦袋裡,在判斷所謂的好,往往是某一個「點」。那麼,如果讓我們轉換一下思路,不再用「點」,而是用「線」去衡量,我們可能會有另一種發現。什麼意思呢?

時間,是最公平的一種測量工具。從文學的角度,唐詩或宋詞,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所以流傳至今;從音樂的角度,所謂的經典老歌,指的是歷經時間的考驗後,依然不會被時代所淘汰;從人際關係的角度,當我們說起「友誼歷久一樣濃」,或是正常意義的「老夫老妻」,也是指向未被時間消磨殆盡的情誼。歲月的沉澱,往往會改變很多人、事、物;所以,我才會說,時間,是最公平的一種測量工具。

同理,當我們從時間的角度,去檢視公司治理。打造一間百年企業,容不容易?很難吧!應該超難的,對吧!如果我們將一間企業經營得好不好這個問題,轉換成「百年企業」這個面向,而改以時間做為測量工具;那麼,我們原本各自衡量的點,就不太可能仍是單一的點,而會是很多的點的集合。這時,我們就可以開始聚焦了,因為你我所想的、考慮的,就會接近很多,容易形成共識。取得這種共識有什麼用?方便我們討論阿!不然你講你的、我講我的;然後你不懂我,我不懂你,阿不就很搞笑?先把我們彼此的頻率調整到一致,再來討論,才不會浪費我們彼此的時間,你不覺得這種方式比較聰明嗎。


那我們再把問題稍微轉化一下,並調整一點角度。假設,此刻,在我們眼前,有一間百年企業,問題是這樣的「這間公司,既然有辦法營運超過百年,裡頭一定有些門道,甚至可能是大學問。」你同意我這個說法嗎?

進一步,你會否也會產生與我相同的好奇心:「他們到底怎麼做到的?」如果我們去分析裡頭的門道,對於我們在理解「公司治理」這項議題,你覺得有沒有幫助?


回到我們最初的問題:學習「國學」,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從秦皇一統七國起算,直到清末,傳統中國這近2000的歷史中,政府體制的框架,基本沒變過;內核的諸子百家思想,也不曾動搖過。

傳統中國,各朝代之間的變換,並不是像西方的雅典、斯巴達,或是羅馬帝國那樣的整個砍掉重練,換成另一套機制與內核;而是好比一間公司,因為CEO的替換,由不同的人馬來執政而已。什麼意思?以秦漢的更迭為例,漢高祖劉邦入主關中,取代秦朝,是漢朝這個團隊、這組人馬,替換掉秦朝的人馬,換成另一批經營團隊。傳統中國歷朝歷代的轉變,都是這個脈絡。

此外,在「治理中國」這一件事情上,歷朝歷代,或許側重的面向稍有不同,但治理的內核,諸子百家的思想,也同樣從來不曾被挑戰過。如果你說歷朝歷代的治理,都只是一種換湯不換藥;你要這麼說,其實也沒錯,我同意你的觀點。


一間企業,能夠經營超過百年,裡頭一定有些門道,甚至可能是大學問,我會好奇;一個國家,能夠經營超過2000年,諸子百家的思想,肯定有些門道,甚至可能是大學問,我當然更會好奇。我之所以會主動去學習「國學」,最原始的起心動念,就是出自這份好奇。當然,我不確定,你會不會像我一樣有這種好奇;但我自認為,我的這份好奇,應該不是無意義的無的放矢。


我們目前在市面上的EMBA相關課程或書籍,是「誰說給誰聽的」?什麼意思?我這樣說吧,是教授說給學生聽、是作者寫給普羅大眾看的。至於國學,所謂的諸子百家思想,是「誰說給誰聽的」?是老子、孔子、孟子…這票人,去說給「國君」、說給「統治者」聽的。國學,本就不是寫給庶民百姓看的。國學的論述角度,是這些思想家跟統治者說「這是我的論述、我的看法,我希望你這個統治者,能採納我的意見,用來治理國家。」這是國學跟我們以往所學過的知識,一個根本上的差異。

所以,如果你不是將自己擺在「一國之君」的位置上,去理解國學,而是用你原本習慣的學生、庶民大眾的位置,去學習國學?那麼,以往,你會覺得國學很難、讀不懂,不是很正常的事嗎?山腳與山頂,所能看見的,本就是兩道截然不同的風景,不是嗎?


公司治理,再難,會難得過治國嗎?國學,是否值得你投入時間與心思去學習?That’s your Choose!It’s up to you!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