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註銷用戶
已註銷用戶

.

《選戰風雲》 (The Ides of March):把政治送往堆填區

《選戰風雲》(The Ides of March)的主題就是「揭露政治人物醜惡」,那麼也意味著這齣電影其實沒甚麼新銳洞見。故事背景是美國總統選舉前,在民主黨的初選內的幕後角力,同室操 戈、互放暗箭、挑撥離間、枱底交易、爭風呷醋等戲碼在候選人、黨友、智囊、傳媒等人之間上演,就像宮廷內鬥電視劇,別想要看正經百八(或發人深省) 的公共政策辯論。


你也可以說,佐治古尼看穿了政治的本質就是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和搬弄是非;只是在民主社會,這種把戲的「技術含量」較高,牽涉層面較廣。男主角的工作是幫 參選人應付傳媒,包括唱好自己、抹黑別人、撰寫講稿等等,扣著了民主政治的關鍵,就是操控訊息,從而影響選票。

表面上民主政治是廣大選民根據參選人有關公共議題的政綱而選擇,其說服力就在於合理性和可信性。電影告訴觀眾,資訊就是武器,不論真假;勝利者是那些讓人相信自己謊言的人。主角最初是衷心相信其老闆(即佐治古尼飾演的總統參選人)是一個理想的政治家,後來被離間、失信、放棄;一度以為相熟記者和同僚會共同進退,轉頭卻被離棄。最後他終於覺悟到,只有比別人更卑鄙才能吃這行飯,因為最關鍵的不是信任,而是利益。諷刺地,他唯有徹底摧毁與老闆之間的信任,才能重返競選團隊,一起向白宮進發。

其實不用看這戲,很多人都會說「政治是污穢的」,避之則吉;就像都市人丟垃圾,都放進垃圾筒裡送堆填區,就以為自己沒份兒污染環境。也許有人看完這戲會說 「民主都是騙人的,還爭取甚麼?」民主社會的政客也許是騙徒,但你還可以靠自己去分辨,把公共事務視為公民責任;專制社會的權貴卻往往連說謊也省掉,強壓下來,像強盜,那時你寧可自己騙自己,把頭埋進堆填區算了。

這種對政治懷疑的心態,衍生出一種犬儒,一方面看來令大眾保持批判性的距離,另一方面的長期實際效果,卻削弱了大眾在公共討論中判斷與明辨的能力。因為懷疑,漸漸甚麼都不可信。但人總需要信點甚麼,漸漸在心理上被自己最渴望與恐懼的事情抓住了焦點。反正沒甚麼完全可信,那麼甚麼都「可以」相信。我「想信」的決定了我所相信的。反正所有政客都會騙人,我寧願選一個謊話說得動聽一點的。然後因為我已相信了,也漸漸認為那些是真理。

自由民主體制本來就是針對人會說謊、會出錯、會墮落而產生的制度,靠內部制衡、權力分散、藉著自由討論讓真理越辯越明……等機制,限制著這些人性弱點。然而當社會各派走向極端,各自只相信自己一方的話,像教派一般信任自己一方的領導人 (教主),依據他的話來判斷真假 (所以另一方提出甚麼證據都無關痛癢,因為證據真偽的依歸是教主,只有符合其判斷的才是「真」)。這種教派模式彷彿回到現代啟蒙之前,不再於公共理性的層面探討及辯論,就是把本來有用的體制送進推填區,而把朽壞的的留在家裡。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