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註銷用戶
已註銷用戶

.

《投名狀》:義氣可是一個笑話?

你看過令人絶望的電影嗎?

或許《投名狀》是一齣這樣的電影,所有的盼望都被堵住,一切的良善都被踐踏,真是極度悲觀的故事。

《投名狀》改編自1973年名導演張徹拍攝的《刺馬》。「刺馬案」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兩江總督(官位極高,一人管治江蘇、江西、安徽三省)馬新貽在公眾地方,被刺客張文祥刺殺,動機至今仍然未明。張徹取了坊間紛傳之一說,在電影中,把馬新貽描寫成「升官發財,殺友搶嫂」的無恥之徒,結果死於另一結拜兄弟之刀下。到了《投名狀》,導演陳可辛乾脆把角色的名字也改了,馬新貽變了龐青雲(李連杰),被害的黃縱變了趙二虎(劉德華),復仇刺客張文祥變了姜午陽(金城武)。中英戲名也可堪玩味:「刺馬」以刺殺行動為焦點;「投名狀」卻是兄弟結拜之誓約;英文戲名“Warlords”則意味著,導演的野心不止於個人層面的恩怨情仇。

陳可辛把《投名狀》提升到國家的層次。當個人理想要面對國家權力,為社稷貢獻的理想卻一步一步扭曲,人性沉淪,毫無出路。龐青雲滿有理想,希望平定內亂後在官場更上層樓,以權力服務於良善,讓百姓過好生活。趙二虎相對於他,是目光狹窄的,不論多擅戰多有義氣,也止於一個山寨王的視野。兩兄弟的衝突就建立於此:一個為了遠大的理想,有時不擇手段,背信棄義,濫殺降兵;另一個執著信義,甚至不惜違反軍紀。「兩個只能活一個」是遲早的事。終於,執著信義的趙二虎被其他高官視為障礙,逼龐青雲把他除掉。

這樣,龐青雲可比以色列王大衛更「高層次」──他不是為了「勾義嫂」而殺人,而是為了理想而殺人!他背棄結義之約,是為了更高的「政治理想之約」!但最後,殺死龐青雲的卻不是刺客姜午陽(因為他武功太好,姜午陽當場被他打至重傷),而是清廷更高層找來的刺客,在他背後放冷槍。為甚麼?因為龐青雲還有一絲政治理想,在官場裡卻是阻手阻腳!

於是,《投名狀》之結義和復仇的理直氣壯──這些傳統中國文化意識,都不重要,甚至不是反諷的焦點,卻只是工具,像一口發霉的舊木箱,觀眾踏上去,就見到更高處,官場之醜惡,生活之絶望,人性之黑暗,盡收眼底。那世代就是活地獄,沒有出路,沒有理想,沒有兄弟,沒有信義。「兄弟」都源於同一個父,但那時只有「母后」而沒有父,所以信義、友愛和盼望都沒有了。

「投名狀」是協議,是約定,須以血為祭。異姓兄弟三人結拜,以外人的血為祭;龐青雲升官,政治上的妥協也是約定,就以兄弟的血為祭──但也都給踐踏和嘲弄。戲中只有一個角色,那太平軍蘇州城守將,願以自己的血為祭。相對於只會犧牲別人的龐青雲,最終一無所有,社稷也無從建設;這蘇州守將的自我犧牲卻換回了別人的生命(降兵被殺,但百姓不致餓死),也感動了一個敵人趙二虎。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