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註銷用戶
已註銷用戶

.

《墨綠嫣紅》:和吸毒者交朋友

「若你是家長,你是否願意讓子女跟吸毒者交朋友?」一個社工向觀眾問道。《墨綠嫣紅》是一齣半小時不到的短片,戲院在每場放映後都安排了研討會,其中一次被邀來作嘉賓的外展社工,就問了以上的問題。暫且不解釋為何他有此一問,先說說所謂「交朋友」,我想,最低限度會去了解和關心對方。在交朋友之前,那人可能只是「吸毒者」;交朋友之後,那就是一個人。

《墨綠嫣紅》的導演張經緯把這個人怕出來了。主角小嫣是一個中學生,嗑藥離譜的程度是考試前還要先「吃早餐」,更離譜的是嗑藥後竟然還會走去考試----其實試是考不到了,迷迷糊糊的,老師問話也答不來。但更大的考驗不在試場裡,而在她肚子裡。她懷了不知是誰的孩子,想打掉,又因「索K的人打掉的胎全身墨綠色」的傳言而喘喘不安。


戲是「禁毒基金」資助拍攝的,但卻沒有一般禁毒宣傳片那種直接明確的信息,甚至連一些師長苦口婆心責備「再食落去,遲早食死你呀」的生硬對白也沒有。更奇怪的是,墮胎所佔的篇幅不少於吸毒。幸而這不是考試,不會被人以「離題」為由打低分,反而挑戰了觀眾的預期。其實有關吸毒者的描寫手法,大眾還會陌生嗎? 最常見是吸毒者癮起時臉如死灰、手震涕流,吸毒後則神情恍惚,魂遊象外。有點社會意識的,會寫吸毒的學生來自破碎家庭,或者父母只顧賺錢,缺乏關懷。《墨》對這些描寫都不缺,因為這也有社會實況作參照,但只是輕輕帶過,重點落在主角小嫣內在的痛楚之上。

小嫣是一個人,活在痛苦中,吸毒只是其一,還有墮胎之痛,還有她那不見蹤影的父母,還有吸了毒還會去考試的掙扎。劇本沒有深究她的痛苦是因何造成,沒有解釋小嫣的父母為何不在家,是真的不負責任還是為了養家整天在外工作。小嫣吸毒後的反應,不是興奮失常,而是獨個兒坐在學校天台,神情平靜。這是否吸毒後的真實描寫?不知道。但這一幕表達出小嫣吸毒可以換取的寧靜,即使這是後果嚴重,絶不划算的,但她在這虛假的平靜以外,就是痛苦。


「索K的人打掉的胎全身墨綠色」的傳言是導演搜集資料時聽來的,向專家查證後得悉是因為墮胎過程暴力,胎兒身上或會積聚瘀血,但也反映了吸毒者內心的歉疚,心理上把吸毒和墮胎聯想起來。電影用了很多特寫鏡頭去強調小嫣自行服藥墮胎過程中的身心劇痛,從徹夜腹痛難眠,到早晨在坐廁內喊叫捶壁,幼小的妹妹們夢中驚醒、年邁的外婆愛莫能助。這片段所描寫的,不是不懂自愛的壞孩子,不是叫人作道德批判,而是讓觀眾無從躲避她的痛苦。然而這種痛苦的描寫跟常見的「吸毒者發作」不同,不為帶來「係囉你睇吓佢吸毒幾折墮所以唔好學佢」的警告,而是着力勾起人的憐憫。或許有人批評這是導演以藝術手法去煽情,但典型的「折墮描寫」也是煽情的,只是後者為了嚇人,使人退避;前者卻讓人步近,進入主角痛苦的生存狀態。

半小時不到的篇幅裡,《墨綠嫣紅》沒有從個人層面到社會層面剖析吸毒問題的成因,因為重點不是去分辨這是小嫣的錯?社會的錯?家庭的錯?結局裡外婆從露台看出去,見到平台上一對少男少女旁若無人地吸毒,而小嫣則在痛苦地毁滅初起的生命;她沒有動容、沒有哭,卻不是冷漠,彷彿這樣的情景早已看過千遍。但她仍然守護着孩子,還不忘為被打掉的胎兒上一柱香。若果這世界充滿罪惡,從社會、家庭到個人層面都裡外滲透,分辨是社會的錯還是個人責任還是重點嗎?

回說起初那社工的問題。他說,若果吸毒的學生身邊,有一些不吸毒的朋輩給予正面影響,可以幫助吸毒者脫離毒海。問題是,家長會為了人家吸毒的孩子,讓自己的孩子去「冒險」嗎?究竟自己的好孩子幫助別人戒毒,還是人家把自己的孩子帶壞?為甚麼家長對子女缺乏信心?別忘記,差不多所有的宣傳片都是叫人遠離損友,避開誘惑的。那社工如此的主張若是公開發表,必遭無數家長投訴。


不知教會又會否為教徒放映這齣電影?很多基督徒喜歡以「What Would Jesus Do」為指引,大概會答耶穌是會親自走進吸毒者當中醫治傳道的,然而他們也會想「因為祂是耶穌,我不是啊」。因為他們懼怕。「愛裡沒有懼怕」倒過來說,就是懼怕裡沒有愛,所以很少人會願意了解吸毒者所受的痛苦,關心他們,因為大家心裡都害怕。《墨綠嫣紅》最有價值的地方,大概就是讓人在不用懼怕的環境中,直視吸毒者所經歷的苦楚。雖說導演把吸毒者還原為一個人,但觀眾坐在電影院中,所見的始終不是有血有肉的人。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