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註銷用戶
已註銷用戶

.

【電影愛情學6】奇士勞斯基之《藍》:無法選擇的自由

一雙戀人之間出現了變數,一個不再愛另一個了,關係終結。失戀者仍有自由選擇繼續去愛,卻無法選擇對方是否要繼續愛自己。反過來説,變心者卻能選擇重新去愛。

然而有一種失戀,是雙方仍然相愛,卻同時無可選擇的,那就是天人永隔。


法國國旗的藍、白、紅三種顏色分別代表自由、平等和博愛,波蘭導演奇斯洛夫斯基(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ślowski;台譯:奇士勞斯基)以此為題材拍了三齣電影--《藍》、《白》、《紅》。

《藍》(Three Colours: Blue)講的是自由。女主角茱莉的丈夫是國際知名作曲家,育有一個可愛的女兒。一次交通意外過後,三個人只剩下一個。其他失戀者是失去人的愛,茱莉卻是失去了愛的人。有些人認為婚姻是捆鎖,家庭是牽掛,一人過活最自由。有些人失戀,朋友會安慰説「天涯何處無芳草」,回復單身便重拾選擇伴侶的自由。那麽茱莉算不算是重獲自由?那樣說好像很涼薄,但茱迪從車禍中康復過後,卻真的去找一個暗戀她多時的人,奧利維,她丈夫生前的助手,跟他一夕溫存。不,那還未夠。苿莉追的自由更徹底;她試過服藥自殺 — — 終極的解脫 — — 但馬上便放棄了。她退而求其次,盡力告別過去。


若說「失去了家庭更自由」是涼薄,則茱莉對自己最涼薄。因為丈夫與女兒「音容宛在」仍使她感到不自由,她便把一切痕跡都抹去:把女兒吃剩的棒棒糖咬碎吞掉;賣掉房子和別墅,搬去沒熟人的街區;把丈夫的遺產存進一個不知屬誰的戶口;當日在意外現場偷走頸鏈的青年欲把失物交還,茱莉乾脆把鏈子送給他;最重要的是,她把丈夫的作品,包括那些她有份創作的、還未完成的曲譜也放棄。她把樂譜從倉庫裡找出來,視如廢紙地丟進垃圾車裡。苿莉連朋友也不想見,即使她跟奧利維一夜風流,卻無心開展一段新關係,更像是一種激進的告別形式。最後,茱莉割捨的還有情感。她拒絕哭泣,彷彿那樣便能從喪親之痛的掣肘中掙脫出來。女傭人不忍見之,唯有代茱莉流淚。有關前人的記憶就如鬼魅,會附身於實存的人和物之上。茱莉的做法就像其他失戀者,分手後會把對方送的禮物丟掉、將電腦中的合照刪除……盡量把記憶所依附的載體從生活世界中抹掉。


然而,茱莉並沒感到更加自由。自由在於選擇,但人卻無法完全控制生活的境況和際遇。孤身一人的「自由」狀態並不是茱莉自己選擇的。可恨的是,除了外部世界,人連內在的記憶都不由得自己選擇,因為不由自主的記憶往往會由外在世界種種偶然的事件所誘發。記憶之如鬼魅,正因其無法徹底埋葬,即使埋葬了也總會突如其來地回歸。茱莉的丈夫是著名音樂家,他和女兒的葬禮會在電視上直播(茱莉卻沒有出席),於是丈夫的名聲變成了咒詛,不論她多麼努力地告別過去,世界仍會不斷提醒她。她把丈夫未完成的樂譜毫不惋惜地丟棄,因為那是為歐盟成立而編寫的钜作《歐洲協奏曲》,完成的話將會成為整個歐洲的共同文化資產,那麼她更不可能遺忘。然而茱莉無法預料的是 — — 正因她丈夫才華橫溢,管理其樂譜的職員私自把樂譜的備份寄給歐洲議會,再落到奧利維手上,而奧利維也銳意完成《歐洲協奏曲》,視之為共同創作。另一方面,奧利維也從他前上司的辦公室裡取走一個檔案夾,因為茱莉不願接收,他便自行處置,竟發現檔案夾裡有茱莉丈夫和另一個女子的親密照片,得悉了其婚外情。電視節目邀請奧利維作嘉賓,他把完成《歐洲協奏曲》的計劃和茱莉丈夫與情婦的照片都公開了。他以為茱莉早就知道丈夫不忠的事,怎料茱莉是在看電視時才知道這一切 — — 這些偶發事件全都不由她選擇。


除了外在的突發事件,茱莉的內在世界也是「不自由」的。導演奇斯洛夫斯基使用淡出-淡入的手法,加上配樂,表達茱莉的一種被動的主觀時間體驗。當她自殺不遂被護士發現後;當記者找到她邀約採訪時;當鄰家的女孩在泳池邊問她「是不是哭了」的時候;以及那個偷走頸鏈的男生問她是否想知道當日意外發生的情景時……畫面都會突然漸變為黑色,再漸變回來,同時響起一段音樂(也許是《歐洲協奏曲》的一段),是一種聽覺上的突襲,教人無從招架。導演曾解釋,通常這種淡出-淡入的手法意味著時間的過渡,但在茱莉經歷的那些時刻,她的內在時間卻是完全靜止的,彷彿倏地靈魂被抽空了一瞬間,個人意志完全無法抵擋。

有些人的感情受過傷,就會躲起來。這是一種自我保全的本能,卻無助於解決問題。人無法透過自我隔離於充滿偶然性的外在世界而取得充份的自主;人甚至連自我的心靈活動也無法完全掌控。若這內外交加的不可阻抗之力就是命運,那麼命運並不是「註定」,而是自由,而命運總是比人更自由。那豈不是很絕望?很有趣,當苿莉發現丈夫的秘密後,她不但沒有懷恨在心,反而釋懷了。她本來就是個寬大的人,自我隔離時卻變得冷漠。然而,當她發現一直想逃避的「過去」根本不是真相時,便覺悟到現在與將來都是無可掌握的,便放棄了「放棄」,重新開放自己去擁抱「命運」,即生命中的各種變數;或倒過來說,被「命運」所擁抱,就如她在泳池裡被池水包圍,讓淚水跟池水融合,或讓泳池代替她哭泣 — — 所以鄰居女孩在池邊看到茱莉臉上的水而問她是否哭了,並不是錯覺,而是一池皆淚水。


放開懷抱的茱莉找到丈夫的情人,不是尋仇,而是把還未賣出的房子送給她 — — 還有她肚裡的孩子,音樂家的血脈。茱莉也主動跟奧利維合作,完成了《歐洲協奏曲》,並跟他開展一段新戀情。有時「自由」並非不受外力干擾,也不等同於自主,而是自我開放於世事變化,勇於冒險。愛是冒險的。愛人者可能會受傷、失落,但拒絕愛卻不是答案。奧利維完成的《歐洲協奏曲》有一段誦唱《哥林多前書》13章的「愛篇」,以愛來完結這齣有關自由的電影。若自由跟愛相通,那麼我們也許能這樣詮釋自由:

「自由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自由是不嫉妒。自由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自由永不止息。」

(原載於《總有一次失戀》,2014年突破出版社)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