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註銷用戶
已註銷用戶

.

趙亮的紀錄片《上訪》

中國導演趙亮的紀錄片《上訪》,當年在香港國際電影節上映五小時的版本,看得累人。累的不只是長時間集中精神,還有隨着電影中那些上訪者的遭遇而起伏的情緒,夾雜着無奈、憤怒和傷心,原來是那麼耗人心力的一回事。


這樣長時間的觀影體驗,呼應着上訪者經年累月的上訪歷程。有不少上訪者堅持了二、三十年,趙亮拍攝這片也用了十多年,是為了甚麼?若同期在柏林影展獲奬的《歲月神偷》所表達的,是羅啟銳和張婉婷那一代人在過去的逆境中顯露出堅毅的美德,以困境來凸顯人的毅力和忍耐;《上訪》就是把主人翁的逆境和堅毅均增強十倍的現在進行式,卻以人的執着來反映生存境況之惡劣和不公 。

上訪者的故事並沒有把事過境遷的困難浪漫化,然後得出「堅忍終有成就」的結論,因為上訪並不為了成果,而是為了「公道」。

或許我們會認為這是愚昧的,因為「務實」的說,指出了外在環境的問題又如何?明知上訪沒有效果,搞不好被「截訪人員」盯上還會被痛打,更糟的是會被抓去勞教甚至是精神病院。其實上訪的時間可以用來發展其他事業啊!同志們,放下包袱,努力向前,不是更理智更美好嗎?

這樣的觀點,是只着眼個人,理性地盤算自己的過去與未來。得出的結論是,「堅忍」和「奮鬥」這些個人層面的「美德」就是消解外在困難的方法。「個人」標示了這種努力之極限。

但究竟是甚麼原因使越來越多老百姓走上上訪的窄路?難道他們都沒有理智?莫非他們不想與家人平平安安地生活?只是當社會越來越慾薰心,官商合一的權力集合體任意剝削百姓的資產和權益,而百姓有冤無路訴,不能透過司法渠道去維護權益,甚至被貼上「破壞和諧」的標籤而被打壓,才會被迫--而不是選擇 --走上上訪之路。


我們必須超越個人層面的利害,因為體制問題影響的是社會整體。當循法律途徑解決問題的「維權律師」被「法律」判進監牢;當那些受毒奶粉和豆腐渣工程所害的孩子的家長被視為罪犯;當上訪成了一個社會現象 — — 這些都反映出「個案」背後體制的問題,也就不再是個人層面「如何面對過去」的問題,因為腐敗的體制並沒有過去,只會製造更多受害者。

這是現在的問題,更是未來的詛咒。


(原載於2010年4月13日AM730,此文經修改)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