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註銷用戶
已註銷用戶

.

《父親》(The Father) 之精彩絕不只是男主角的演技

這齣戲是拍來給安東尼鶴健士 show off 演技,證明他寶刀未老的。他憑此再次得到奧斯卡影帝殊榮,實至名歸。劇作家科倫薩拉(Florian Zeller)從劇場轉到電影,跨媒介藝術試驗成功。

一個寓所變成巨大迷宮,幾個演員化為無名眾生。這些本來屬於劇場的特性,緊扣敘事內容,在改編為電影時擺脫了「恍如舞台劇錄影」的陷阱。

此片以豐富靈活的剪接和調度挑戰主流電影無縫流暢的敘事慣例,在極有限的場景和演員陣容之內流轉,呈現出老人的認知能力逐漸瓦解的狀態。懸疑性強的敘事手法亦突破了此類家庭倫理題材常見的言情劇或溫情悶局。

這齣戲最精彩之處除了男主角的演技,還有導演Zeller如何活用電影語言把失智症老人的主觀體驗具體呈現,和觀眾一起墮進五里雲霧之中。所以我從鏡頭、調度和剪接著手,分析這齣戲如何在一個有限的家居空間營造不斷變化的心理體驗。

Zeller把自己的劇場作品改編為電影之時,怎樣利用電影媒介的特性來呈現認知障礙的狀態呢?一方面,演員編排及空間轉換的場面調度是劇場美學之延續;另一方面,此片的剪接手法亦構成了一種非線性的、時而斷裂、時而重叠的時間體驗,如男主角的現實感知逐漸像黃葉般碎落……

(因版權原因,請到這裡閱讀完整的分析及評論)


(部份內容原載於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焦點短評》)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