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註銷用戶
已註銷用戶

.

《巨嬰國》:為何家會傷人

一個心智不成熟的人成為了父母,會養育出怎樣的孩子?若一個只有六個月大的靈魂藏在一個六十歲的軀體裡,掌握了權力,會造成怎樣的影響?為何家境良好、品學兼優的學生會自殺?中國心理學家武志紅在《巨嬰國》裡追本溯源,從嬰孩心理學到數千年中華文化,嘗試解答這些問題。


「巨嬰」指那些長大了,但心智發展停留於半歲或以下的人。這階段的嬰孩有一種「全能自戀」的幻覺,感到全世界是圍繞著他而轉的,飯來張口,喊一聲便會有人照顧他一切需要。這時候他沒有自我界限感,彷彿周遭的世界--特別是照顧他的母親--是他的一部份。當嬰孩逐漸長大,得到充分而不過份的照顧,帶著安全感,慢慢認識到世界不是圍繞著他而轉,知道自己和別人都是不同的個體,長大後便有同理心,能與他人互相尊重。反過來說,若一個人固著於半歲大的「全能自戀」狀態,長大後便會成為一個自我中心、缺乏耐性、沒有個人界限感,也缺乏同理心的「巨嬰」。反映在社會生活上,便會造成不排隊和亂拋垃圾等公德問題。

若巨嬰成為了父母親會怎樣?武志紅花了很多篇幅去討論家庭暴力和青少年自殺的例子,解釋「巨嬰父母」怎樣造成這些家庭悲劇。雖然他主要引用西方理論,他卻把個人發展心理學的應用範圍擴展討論到儒家「孝道」在家庭之內的位置,以至整個社會體制如何以儒法合一的方式而運作。首先,若每一個人都是全能自戀的巨嬰,他們必會進行你死我活的鬥爭,這樣恐怕會天下大亂,結果轉變為組織一個弱者順服強者的秩序,最後只有一個人可以成為真正的全能自戀巨嬰。有趣的是,若大家看過電視宮廷劇,便會知道往往權力最大的還不是皇帝,而是皇太后。臣民以皇為父,皇以太后為母,其實在上位者才是巨嬰,一切顛倒過來,要在下者滿足。當人在社會領域被壓抑時,在家中對待孩子時便把其內心的巨嬰釋放出來。「男人們在社會上競爭皇帝位,女人們則在家裡競爭大母神位。」皇太后即大母神,母子羈絆才是中國這個巨嬰社會的軸心。

武志紅論及親子關係的時候,更強調母親的影響。這方面會否有性別主義的問題,抑或有社會實證上的理據,則需要其他的研究去評定。他批評以「孩子要聽父母話」為重心的「孝順」是反人性的:若父母是巨嬰的話,因為自戀而缺乏同理心,親子關係會逆轉,巨嬰對母親「你要滿足我」的慾望放在孩子身上,孩子反過來成了父母,其中一個可見的特徵就是這一代的孩童早熟老成,失去童真。巨嬰父母對孩子有高度的控制,「父母都是為孩子好」的背後其實是自戀的慾望,在孝道文化裡,孩子往往只能順從。忍無可忍之時,在你死我亡的偏執心理之下,有些人會傷害別人,更多的是自殘自殺。

這裡我們可借用《道德騷擾心理學》這本書的觀點。日本社會學者加藤諦三在這本書中論述「道德騷擾」這種特定的心理操控方式,典型的表達方式正是「我都是為你好」。

加藤直言使用「道德騷擾」的人就是加害者,對方是受害者,而這往往就是有控制狂的父母對子女所施加的手段。這種父母也就是那些缺乏同理心,以自己的「好」壓制別人心聲的巨嬰。

「道德騷擾」的特徵是冠冕堂皇、話中有話,以退為進,例如「其實我沒所謂,只要你喜歡」,受害者無法反駁,為免翻臉也不會道明「真正的話」,因為羞恥心所以還是滿足了加害者的真正意願。箇中關鍵,是用道德辭令使受害者心生罪咎,不好意思拒絕,但結果也會累積怨恨,最後若不傷人,就是自傷。

相對武志紅所舉那些粗暴的例子,加藤這裡講的是包上了文明外衣的軟性暴力,或許對自視為「知識型現代社會」的香港人更有直接的參考價值。雖然《巨嬰國》以中國民族性為範圍,但近期相繼有類似題材的中譯日本書籍如《自戀病》和《好想殺死父母…》等出版,可見這種人際之間的心理剝削問題是不能忽視的跨地區現象。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