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註銷用戶
已註銷用戶

.

《小丑》真的反映社會現實嗎?


《小丑》(Joker)好不好看?祖昆馮力士的演繹沒令人失望,他的形體、聲線和情緒都能把觀眾勾入這個可憐人Arthur的內心世界,同情地看其瘋魔之路。至於是否同情那仇富的騷亂,就視乎觀眾本身對秩序和權威的立場了。

和充滿炫目特技的超級英雄電影比較,《小丑》導演 Todd Phillips 以現實主義的方式去講述一個來自幻想世界的人物,對偏好現實主義的評論者及觀眾而言藝術性大增。他的悲劇是成為世界眼中的笑話,那麼最後的反擊就是使世界陷入悲劇,才能讓他反過來活在自己的喜劇中。Let the world burn。給他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我不反對,但要拿威尼斯金獅奬我則有所保留。

若要以現實主義的標準去評定這作品,便要看電影與現實之間的關係。雖然有很多各方觀眾自行對號入座,但《小丑》的參考系真的是社會現實嗎?雖然其風格是寫實的,但電影的真正參照其實是其他電影:一邊是《蝙蝠俠》等超級英雄,另一邊是馬田史高西斯的《的士司機》和《喜劇之王》,但《小丑》和它要致敬的《的士司機》的距離是坐的士也去不到的。這齣戲不是現實之反映,而是其他電影及漫畫作品的衍生影像,其實是超現實(hyperreal)多過現實主義。

就政治意識而言,導演是對自由派精英的政治正確性不滿(他本來是喜劇導演,但事事政治正確的 Woke Culture 對喜劇創作者來說是綁手綁腳)而作出這個有關民粹的故事。Joker 其實是導演自己的投射:我這麼落力搞笑,你們這些人竟然投訴這投訴那,我就一腔怒火乾脆弄個悲劇出來。他把男主角這種萬中無一的悲慘遭遇,含糊其辭地連繫上社會不公和管治失效的結構性問題;前者是偶然的,但透過演員的功力和慘到貼地的身世取得觀眾的同情,借故嫁接到一般性的社會因素,但虛則實之,沒有把葛咸城的具體社會問題和危機出現的因果關係細節呈現出來。Spike Lee 在《Do the Right Thing》是真寫實,展示了一場黑人騷動會如何發生,所有的因素怎樣交錯而成。沒所謂,因為《小丑》真的不是《的士司機》,也不是真的現實主義作品。


馮力士「有血有肉」的演繹、鏡頭和美術設計都營造著「現實感」,但這和戲中群眾的仇富意識一樣虛幻,人們示威和騷亂的具體原因也是語焉不詳,還不及路蘭的《夜神起義》中Bane打破大牢的宣言有說服力 — — 但Bane的「起義」當然也是假的。不要緊,只要牽動到足夠多的觀眾及評論人的情緒就行了。《小丑》是作為民粹一部份的電影,而不是反思民粹的作品。

《小丑》的確成功了,也證明 Todd Phillips真是個很聰明的導演。他最聰明之處是一方面把小丑描寫得更像一個凡人,另一方面在敘事中留下曖昩不明的地方,邀請觀眾參與闡釋,增加觀影趣味,而左右黃藍綠的觀眾皆能各取所需:「這齣戲就是香港現在的情況,暴徒就是這樣在街上搗亂,蒙著面不負責任」;「這齣戲就是香港,警察蒙著面做事不負責任,為富者不仁,那些欺負主角的真正暴徒應當被私了,大快人心。」

留白的結局又引人討論:究竟整個故事是否Arthur自己的幻想?抑或哪些部份是幻想?只要你接受甚至欣賞這種從精神病人視角出發、半現實半虛幻的敘事角度,劇本是不會有所謂犯駁之處的,任何「漏洞」或不合邏輯之處都可循此敘事角度而反過來變成優點。「因為這就是瘋子 Joker 的世界嘛!」另外,Bruce Wayne 最後是否會成為蝙蝠俠呢?戲裡絕口不提,而Arthur 這個社交能力極低、智力一般的精神病患者,最後怎樣可能成為領導能力與計謀非凡的超級惡棍「小丑」,亦沒有交代。

那些都不重要,只要觀眾能投入到 Arthur 最後在車頂上接受騷亂者的歡呼氣氛之中,導演便成功了。他沒有說這是個蝙蝠俠前傳,沒有蝙蝠俠的世界也不必有作為超級惡棍的「小丑」。就讓他倆一個停在後巷父母屍體旁邊,一個留在車頂擺pose 就行了,大家自然會歡呼拍掌。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