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註銷用戶
已註銷用戶

.

《喬布斯》(Jobs):蘋果教主之鍊成——及其代價

一個無情狠心的人,為何能觸動萬千人心,以致被冠上「教主」之號?《喬布斯》作為「蘋果電腦」創辦人Steve Jobs的傳記電影,並沒有採取一個「史詩式」的結構,不提其童年,直接從其大學時代開始;也略去他接連推出i-Products之後的事蹟──因為那些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故事的重點是Jobs如何決定創業、創立「蘋果電腦」、被蕫事會掃地出門、回歸「蘋果」並成為一代「教主」的經過。


電影中的Jobs是一個叫人又愛又恨的人物。他的創意、自信和雄心是其魅力來源,但他那完美主義的藝術家性格,也伴隨著暴躁與無情。「教主」之名比喻著超凡入聖和人性血肉兩個向度之交匯。在其擁躉眼中,Jobs的形象帶著光環;這電影作為他的傳記,則有「揭秘」的意味,顯露其「真實」一面。整體出來的效果是,即使劇情描述到他的一些「陰暗面」,但那也無損其頂上光輝(最少對「蘋果」迷而言),而是使其形象更有血有肉,魅力不減,味道倍添。

影片第一部份講述Jobs的大學時期,為人不修邊幅兼「神神化化」,但角色設計配合其電影語言,實際效果則將其「神化」:他跟朋友曬太陽時會突然聽到「聲音」,叫其「不要浪費時間了」(不知是否精神科藥物的影響),然後緩緩步到草叢中,閉眼張手,進入愰兮惚兮的出神狀態;這一段與Jobs跟好友Daniel在印度「屬靈之旅」的片段和其他片段以不斷交錯剪接的方式表達,直至慢鏡頭映著Jobs以「十字形」姿勢向後躺在草堆上,猶如「被聖靈擊倒」的模樣。這數分鐘像MV一般,以影像的拼貼來締造有關人物的印象,而非以情節來敍述或表現角色的思考和決策過程。簡單來說,這裡要表達的就是Jobs是一個非凡的人──即使省掉有關其學習和奮鬥的具體細節的描寫,他也未有甚麼成就,便注定是上天所揀選的人中之龍。

接下來的劇情是Jobs創業、發展業務,然後遇到重大挫折──被董事會趕出他一手創立的公司。這段情節顯示Jobs其實不是藝術家,而是市場營銷方面的天才,同時也顯露其陰暗面。當他需要別人之時,神態和語氣總能帶給人希望與信心,有一種在「理性」以外、難以解釋的吸引力;但他為了事業,則可以變得無情。除了那些還有利用價值的人以外,最初跟他一起在車房裡開展事業的朋友皆像陌路人。員工說了些不中聽的話,他則吼叫著叫人家捲蓆鋪,視別人的功勞和尊嚴為無物。最過份的是他拋棄給他懷了孩子的女友;在女兒出生後仍不願承認她是他的骨肉。

故事發展下去,角色有所「成長」,但「成長」的關鍵並非有關價值觀的反省,而是學懂在商場上要更狠心、更狡詐。當他被只講求利益的董事會趕走後,好像有所改變,把女兒重新接回家中。使他被趕出「蘋果電腦」的其中一個原因,是他花了太多資源去研發被名為「麗莎」的電腦產品,損害公司利益──而「麗莎」正是他那不肯認的女兒的名字。若Jobs在失去作為電腦的「麗莎」之後才願意接納作為人的麗莎,那麼,究竟哪個麗莎是Jobs心中真正的寶貝,哪個才是代替品?

與其說Jobs在挫折後自我反省,然後變得有愛心,不如說那只是壓抑已久的情感得到補償性的滿足。這一點在劇中還只是輕輕帶過,重點還是商戰攻防。劇本很快跳到Jobs被邀請到江河日下的「蘋果」老家當顧問,然後他就部署奪權,把以前出賣過他的舊伙伴掃地出門,重掌大權。這一段「武士復仇」,顯出Jobs從上次挫敗中汲取教訓,從敵人身上學懂如何更冷酷地耍手段。


不過,為了建立其正面形象,編劇加插了一段Jobs在重訪「蘋果」時,遇到一些認同其理念、銳意創新的人,反映出是十多年前的蕫事會不識貨,但還是有人認同他的,而時間是其證明。電影中的Jobs對外對內,常常像一個先知一樣分享其遠象。他最厲害之處不是僅僅迎合市場需要,而是告訴人們需要甚麼,創造市場。結局出現一個初段出現過的畫面:Jobs帶著他的下屬,邊走邊說。後者分散在後,在陽光中緊隨著前者。這畫面令人想起意大利導演帕索里尼的《馬太福音》裡,耶穌領著門徒邊走邊教導的景象。戲裡的Jobs教導人們甚麼呢?要創新、要觸動人心、要帶來改變。他成功了,「蘋果」產品變得大眾化,十多年來影響了很多人使用科技產品的習慣,更成為品味與格調的標誌。

問題是:這些改變是為了甚麼?被吸引的人們有哪些需要被創造繼而被滿足了?這些創新的需求的價值是甚麼?Jobs改變了很多人使用奢侈品的模式,但那種「酷」和「爽」的感覺有多重要?Jobs的形象被塑造成先知似的「教主」,但他那「觸動人心」的遠象,似乎跟那些被遺棄的朋友和被奚落的下屬的心靈毫無關係。


(原載於《時代論壇》一三六四期.二○一三年十月二十日)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