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头看花
船头看花

从伊丽莎白到伊丽莎白,英国是怎么走完一个轮回的?转自公众号 灼识新维度

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和他的父亲,眼睁睁地看着帝国一步一步地瓦解,如今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也已经离去,苏格兰的独立,也只是时间而已,查尔斯三世国王,大概率会和他的那位远亲,伊丽莎白一世一样,又变成了一个小小的英格兰国王。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老太太走了,我跟她不熟,我以前去伦敦旅游的时候,她也没请我吃过饭,所以我不会在朋友圈里特别发一条消息,装作我好像和她有什么关系似的。

但假如有朋友问我,知不知道这个新闻,我还是会做出一脸沉痛的样子,毕竟逝者为大,这是人类最起码的道德原则。

不过最近我看到新闻说,英国议会反对英国政府邀请的中国代表团,进入西敏宫吊唁,这就让人有点惊讶莫名了,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英国的BBC报道说,是因为中国政府曾经制裁过几个英国议员,所以他们怀恨在心,于是就鼓动英国下议院议长,要做出有悖人伦之举。

(按照英国法律,西敏宫是下议院的地盘,不受政府管控。)

开始我还有点不相信,英国的政客怎么会堕落到了这个地步,可是转念一想,也不奇怪,《礼记·中庸》里说:“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国之将亡,必有妖孽。”

大英帝国的历史,说简单一点,就是三个女王。

伊丽莎白一世女王(Elizabeth Tudor)起飞。

维多利亚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登天。

伊丽莎白二世女王(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dsor)坠落。

英国从英格兰变成日不落帝国,又从日不落帝国变回了英国,伊丽莎白二世女王走了以后,英国大概率会重新变成英格兰。

所以她死后再出几个跳梁小丑,那也是不足为怪的。

从意气风发的都铎王朝,到如日中天的维多利亚时代,再到飞速崩溃的温莎诸王,大英帝国用了五百年的时间,走完了自己的历史轮回,终于尘归尘,土归土。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清初戏曲家孔尚任,在《桃花扇·余韵·离亭宴带歇拍煞》里的一句唱词:“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这一刻我不由得好奇,在女王的葬礼上,英国的精英们抚今追昔,想起这个曾经辉煌无比的帝国,随着女王的离去,也变成了一缕青烟,会不会有一声叹息呢?

新闻图片


至少我是很感慨的,圣经里说:“往遭丧的家去,强如往宴乐的家去;因为死是众人的结局,活人也必将这事放在心上。”

这话很有道理,因此研究英国的历史,它是如何崛起?又是如何衰落?就更有现实的意义。

不过在讨论英国的兴衰之前,我想先给大家强调一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很大的,价值观也截然不同,千万不能以己推人,为什么呢?

就比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在他的名著《政治论》里说过,人有五种自食其力的办法,分别是游牧、农作、劫掠、渔捞和狩猎。

亚里士多德在欧洲历史上的地位,大概和中国的孔子相当,他的《政治论》基本上就等同于中国的《论语》,可是他竟然把劫掠也当成了一种,光明正大地生存方式,你不觉得很震撼吗?

要知道在中国,别说是圣人了,就是大奸大恶的人,也不敢说这句话,就连《大话西游里》的至尊宝,都还想改头换面,可是欧洲的圣人亚里士多德,居然堂而皇之地告诉大家,做山贼也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职业,是不是有点毁三观?

所以研究外国的历史,千万不能想当然,海洋文明和大陆文明,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底蕴。

在古代中国,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大家都是一家人,因此你去抢谁的都是错。

而在古代的希腊,罗马和后来的西班牙、英国,出了海都是别人的地盘,不抢白不抢。

只要抢劫的成本够低,这一定是天下最好的生意,因此马丁老爷子在《冰与火之歌》里说,铁群岛里铁民的族训,就是“强取胜过苦耕。”这话说的其实就是英国人的祖先们。

盎克鲁撒克逊人,最早是来自丹麦海边的日耳曼人,他们是罗马帝国时代晚期,大西洋上著名的海盗,也是现代英格兰人的祖先。

盎克鲁撒克逊人

随后而来的丹麦和挪威的维京人,更是欧洲中世纪历史上,让人闻风丧胆的掠夺者,他们也在英国的西北部,建立了割据王国。

现代英国统治者的祖先,法国的诺曼底人,其实也是一群维京海盗,只不过后来信奉了天主教,变成了法国国王的封臣。

因此盎克鲁撒克逊文明,和我们有着本质的不同,他们的祖先全都是贼。

在16世纪以前,来自欧洲大陆沿岸的海盗们,先后占领了英国,但是他们发展的目标,从来就不是英国。

自从威廉一世开始的英国国王们,待在法兰西的时间远远比英国更多,威廉一世和狮心王理查,都是战死在法国的,他们的目标,还是在欧洲大陆上开疆拓土。

前面我们讲了,在农耕时代,英国的岛国位置,实际上是一种地理上的缺陷,它无法提供足够的财力和人力,因此英国的国王们折腾了半天,最后还是铩羽而归,斗不过欧洲大陆上的封建王国。

这种地理上的局限性,还带来了一个重要的后果,就是英国的国王基本上都是欧洲的叫花子,特别的穷,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海岛的地形决定了,巴掌大小的英格兰,偏偏是英伦三岛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地少人多,要想同时养活国王和一群封建领主,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国王要想多征税,就要抢劫领主们,可是在封建制下,领主们手里有刀,没一个是省油的灯,打来打去,难分高下。

遇到了像约翰王这样的菜鸟,国王甚至还会被领主们揪着耳朵,签下了像《大宪章》这种“不平等”条约。

对内实现不了封建集权,那就只能向外扩张,可是在英伦三岛上,能欺负的人实在有限,爱尔兰天高地远,地广人稀,投资和收益不成比例;苏格兰背后不是有法国人撑腰,就是有西班牙人打气,虽然他们全穿的是裙子,可是个个都是难缠的主。

更何况打仗就要花钱,但是钱花了未必就有收益,所以英国的国王们是越混越差,等到百年战争结束,也就是明朝中叶,英国人被法国人赶出欧洲大陆之后,就只能自己内讧。

红白玫瑰战争的结果,除了像走马灯一样地换国王,剩下的就是贵族们自己把自己杀的,也差一点断子绝孙。

所以要想在英国当一个成功的国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怎么挣钱,有钱才能不和封建领主们发生冲突,才能坐稳王位,因此英国的国王们,一个个都是要钱不要命的主。

可是由于英格兰的国土实在是太小,国王的领地更是有限,榨不出多少油水,那么到哪里去找钱呢?

英国从诺曼底王朝开始,历经金雀花王朝,兰开斯特王朝和约克王朝,一直到都铎王朝的建立,英国的国王们终于搞明白了一个道理,去欧洲大陆抢钱没有前途,从贵族们的腰包里掏钱没有可能,那么该怎么办呢?

最早是搞犹太人,好莱坞著名影星,梅尔.吉布森主演的电影《勇敢的心》里,那个差点征服了苏格兰的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绰号“长腿”的家伙,就是第一个搞种族大屠杀的凶手。

他借了犹太人的钱还不起,干脆就一不做二不休,把他的债主杀个精光,把剩下的犹太人全部赶出英国。

不过这种杀鸡取卵的方式,搞了一次就没有下一次了,那么国王还能到哪里去找钱呢?

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意外发现了一个金矿,天主教教会。

这事说起来有点搞笑,亨利八世娶了他哥哥的嫂子,西班牙公主,阿拉贡的凯瑟琳,可是这个女人一直生不出儿子来,再加上又比老公大了6岁,渐渐的人老珠黄,有碍观瞻,这就成了亨利八世的一个心病。

老妻少夫有了嫌隙,自然就有人见缝插针,一个叫做安妮·博林的女人,虽然长得相貌平平,可是在法国的宫廷里混过,见过什么叫做花花世界,擅长欲擒故纵,一下子就把亨利八世这个乡巴佬给征服了。

虽然天主教讲究的是一夫一妻制,可是国王的情妇们还是多如牛毛,对于皇后们来说,国王喝奶可以,但千万不能把奶牛牵回家。

亨利八世最初也只是想喝喝牛奶,可是没想到这奶牛花样特多,甩着一对大奶子,就是不让亨利喝。

以前他那些情妇们,亨利八世钩钩小手指,对方就“洗摆等”了。

(四川俚语:也就是洗干净,摆好姿势,在床上等着了。)

所以亨利八世虽然奶喝得多,可是从不往家里带奶牛,而如今,要喝这个安妮·博林的一口奶,对方竟然逼着他非要先谈恋爱,而且还是法式的,这一下子就把亨利八世的胃口给吊起来了。

亨利八世虽然也是一个国王,但英国在当时的欧洲,也就是农村的代名词,那整过这么多新鲜的玩意,一下子就堕入了情网。

在安妮·博林的撺掇之下,亨利八世开始和老婆闹离婚,不过对天主教信徒来说,这事可真不容易,必须要教会批准,而国王就需要教皇批准。

那么教皇会不会批准呢?

如果在平时,说不定教皇就卖个面子,同意亨利八世的请求了。

可是问题是,凯瑟琳王后的娘家有人,他外甥是现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不久前刚刚占领了罗马,教皇现在都在看他脸色吃饭,因此哪里敢松口。

亨利八世虽然精虫上脑,但对天主教会和西班牙,还是忌惮三分,本来想打退堂鼓了。

可是这个时候,有个叫做托马斯·克伦威尔的家伙,也就是后来砍了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头的英国护国公,奥利弗·克伦威尔的老祖宗。

他跑来给亨利八世说,教皇不让离婚,咱们就反了,投入马丁路德的新教算了。

亨利八世原本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教徒,一听到这大逆不道的话,差点火冒三丈,可是接下来克伦威尔又说了一句话,亨利八世马上就回心转意,拍板立刻就干。

那么克伦威尔说了什么话呢?

教会有钱。

那么教会有多少钱,让亨利八世这么心动呢?

按照威尔杜兰的《世界文明史》之十九《宗教改革》里的说法,教会拥有英国1/3的土地,1/5的财富。

前面我们讲了,英国从诺曼底王朝开始,一直到都铎王朝,300多年的时间里,国王始终没有能彻底压倒封建领主,完成封建集权,被迫和贵族们共治天下。

所以向贵族们征税,始终受到了议会的限制,国王必须要自己养活自己,而有没有钱,就决定了国王的统治能不能安稳。

如果亨利八世能抢了教会,一年就可以增加13万英镑的收入。

(资料来源:Frederick C. Dietz. English government finance 1485- 1558[M]. Frank Cass and Co. Ltd., 1964,p.140. )

这笔钱在当时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亨利八世作为英国最大的地主,一年只有10万英镑的收入,还欠了一屁股债,为了赖账,经常不得不向贵族们把持的议会低头,有了这笔钱,他马上就能扬眉吐气了。

(资料来源:Dom David Knowles The Religious Orders in England:The Tudor Age,1959)

要知道,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是冒着巨大的风险的,相当于直接和当时最强大的西班牙为敌,而且天主教在英国是根深蒂固,对内也会造成重大的混乱,甚至有可能激起强烈的反抗。

但看在钱的份上,亨利八世没什么舍得不下的,他豁出去了。

后来他的女儿伊丽莎白一世也是如此,只要能挣钱,当海盗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奠定英国起飞的宗教改革,它的动力并不是那些书呆子们所说的伟光正的理想,它的起因就是精虫上脑,而成功的关键原因,就是为了搞钱。

所以英国在当时的世界,绝对是一个另类,因为它是一个一切向钱看的国家。

在都铎王朝时期,英国还发生了血腥的羊吃人事件,也就是圈地运动,因为此时荷兰纺织业兴起,羊毛变成了硬通货,所以英国的贵族们开始了疯狂的土地兼并活动,再加上黑死病和梅毒的帮忙,人口严重减员,大量的土地撂荒,让英国完成了原始积累。

而因为圈地运动,大量的农民无家可归,成了流民,时间大致正好在我国的明末。

那么明末的流民造成的农民起义,是导致明朝垮台的重要原因,为什么剥削和压迫更残忍的英国,却没有出事,甚至后来还成为了一个成功的关键因素呢?

运气!

英国人虽然是干海盗起家,可是抢劫这事是有成本的,西班牙人也不是吃素的,刚开始德雷克之流的英国海盗,能频频得手,那是因为西班牙人没防备,他们很快就加强了海上战备,而且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开始对英国的船只不客气了。

一来一往的,英国人偷鸡不成蚀把米的次数,就渐渐多了起来,而且西班牙人开始支持爱尔兰人抵抗英国的统治,让英格兰不胜其烦,最后双方在1604年握手言和。

当不了海盗,那英国人又靠什么挣钱呢?

在当海盗的过程中,英国人发现了一个绝佳的贸易航线,把英国生产的布匹、火枪还有手工艺品,卖到西非,再从西非购买奴隶,卖到美洲,又从美洲带上烟叶和白糖,拉回欧洲,这个过程赚得盆满钵满。

这个三角贸易对英国的影响是巨大的,首先它为英国生产的商品找到了外销出路,刺激了英国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英国后来的工业基础。

其次它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流民问题,大量的农民被吸收到了手工业作坊里,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英国在北美找到了自己的殖民地,又为很多在英国混不下去的人,找到了一条出路。

英国严重的阶级矛盾,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被化解了,没有出现李自成和张献忠这样的人物。

不过英国的农民虽然没有起来革命,把英国的国王逼到煤山上吊,可是英国的贵族和国王之间的矛盾,却越演越烈,那这又是为什么呢?

还是因为钱。

因为国王的钱总是不够花的,就比如都铎八世,虽然他抢劫教会发了大财,可是在1542年,英格兰和苏格兰、法国爆发战争,耗费了300万英镑,1544年,英格兰和法国之间的战争又花了200万英镑,所以他又债台高筑。

(资料来源:Clayton Roberts,David Roberts:A History of England,1998)

他的女儿伊丽莎白一世也是一样,虽然抢了西班牙人不少钱,光是从德雷克那里就分赃了60万英镑,可是和西班牙人之间的一场低地战争,就花了400万英镑,简直不够塞牙缝的。

(资料来源:F.C.迪埃茨 《1558——1644年的英国公共财政》1932)

在都铎王朝时期,亨利八世和伊丽莎白一世,还可以通过拍卖教会的财产勉强度日,到了斯图亚特王朝时期,国王和贵族之间的矛盾,就到了水火不容的境地。

国王要保家卫国,开疆拓土,可是贵族们却不愿意承担太多的义务,而且他们从骨子里害怕国王做大,最终打破双方之间的平衡。

所以英国的内战就变得不可避免,要么就是国王实现中央集权,要么就实现贵族共和,本质上是要实现英国财政的统一。

因此这场内战,根本就不是什么独裁和民主自由之间的较量,那些不过是胜利者在百年之后,为自己涂脂抹粉而已。

战争的结果是查理一世被砍头,但是胜利者克伦威尔,却完成了查理一世的所有梦想,彻底解散了议会,变成了说一不二的独裁者。

为了英国的发展,他要征服爱尔兰,吞并苏格兰,在海上打败荷兰,也就是完成查理一世当初的所有设想,那些他曾坚决反对的战争,所以现在他需要巨额的金钱。

而此时的贵族们,就像当初的他一样,大部分都是传统的地主,他们不觉得这些战争,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明显的收益,反而会加重自己的负担,自然还是坚决反对。

克伦威尔于是像当初的查理一世一样,用刺刀解散了议会,区别只是他有能力做到这一点,从此开始自己彻底说了算。

这是典型的屁股决定了脑袋。

那么英国从此实现了中央集权吗?

没有,因为像克伦威尔这样的牛人,不论放在全世界哪里,都是几百年才能出一个的,可是英国的地理条件决定了,王权形成不了压倒优势。

所以接下来,国王和贵族们还要继续斗,双方就像跷跷板,查理二世强一点,詹姆斯二世就弱一点,闹到最后,贵族们终于占了上风,赶走了詹姆斯二世,从荷兰请来了他女儿玛丽和她的老公威廉三世,完成了光荣革命。

那么贵族们为什么会最终取得胜利呢?

经济还是根本原因,农耕时代,国王占的土地最多,所以他的财富也最大,因此他还能勉强地压住贵族。

可是到了大航海时代,贸易变成了财富的主要来源,经济以几何基数增长,国王在整个国家中所占的财富比例,实际上开始渐渐缩小。

国王虽然还是最大的财主,可是他却承担了国家的主要义务,特别是当战争变成以海战为主之后,养活海军所需要的花费,就变成了一个天文数字,这必须要倾尽全国之力,才能勉强承担。

可是英国的国王自始至终,没有像法国和西班牙那样,实现了中央集权,因此他承担不了这个责任,最终只能退出历史舞台,把权力交给整个贵族阶层,变成他们的形象代表。

这才是英国走向议会政治,背后最根本的逻辑。

在这个过程中,地理因素是最关键的原因,英国自从威廉一世登陆英伦三岛之后,就再也没有被外敌入侵过,它的国民财富是可以被缓慢积累的,精英阶层的力量,是能够和王权同步增长的。

英格兰最残酷的内战当属红白玫瑰战争,虽然它减少了贵族的总数,但并没有打断这个过程,英国的贵族阶层中,始终无法出现一个力量超凡的巨头。

因此当历史进入民族国家之间的较量的时候,它有充裕的时间进行自然选择,最后发展出了,最适合英国国情的议会政治,而这个制度,恰好完美地适应了,即将到来的工业革命时代。

事实上,以英国这样的国家结构,如果不是因为大海的保护的话,它早就被灭国了。

波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在当时就是一个贵族实力平均,始终无法实现中央集权的国家。

因此波兰的政治制度,就是国王和贵族共治,国王的权力受到了贵族议会的限制,所以它有英国所有的毛病,国王承担了国家所有的义务,却无法调动国家所有的力量。

可惜波兰没有大海的保护,周围强敌窥伺,这种富贵病它可是得不起的,它的邻居俄罗斯和普鲁士,都实现了中央集权。因此它被灭国就变得不可避免。

离开了地理因素和经济基础,空谈政治制度,本质上就是一种愚蠢。

所以英国是没法学的,晚清的中国人就犯了这个错误,以为君主立宪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特别是清政府轻易地废除了科举,破坏了这个国家稳定的基石,最后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终于导致了国家崩溃。

中华民族经历了一个世纪的痛苦迷茫,甚至差点亡国。

同样,今天的中国也没法向美国学习,在欧亚大陆上,上千年历史积累下来的民族矛盾,宗教冲突,领土纠纷,是何等的复杂?

你不找别人的麻烦,别人都会来找你,大国之间生存竞争的激烈程度,远远超过了远离尘嚣的北美大陆,哪有条件让你去悠闲地照猫画虎?

事实上英国也是如此,诺曼底人带来的欧洲大陆的封建制度,并没有能让英格兰强大,它发展不出法国那样的中央集权,反而是反其道而行,通过光荣革命,架空王权,实现了贵族共治,终于让英国拧成了一根绳,权利和义务实现了完美的融合,英国终于有能力调动所有的国家资源,进行一场大国竞争。

接下来就是一路顺风顺水,议会制度解决了英国的统治合法性问题,英国变成了整个欧洲国家里,征税能力最强的政权,在随后爆发的7年战争和对拿破仑的战争中,英国筹集战争资金的能力,远远超过了其他欧洲强国,让它在耗资巨大的海军竞争中,始终处于上风。

再加上它的地理优势,让英国本土没有受到这些空前残酷的战争的破坏,英国社会的财产能够有效地被积累,社会制度得以稳定,最终能让它抢在所有的国家之前,实现了工业革命。

1707年,在海权时代大获成功的英国,无论是国家的经济实力还是贵族的生活水平,都远远超过了它天生的冤家和信仰的死对头苏格兰,更让后者的经济必须牢牢地依附于英格兰,让他们意识到只有和前者合并,苏格兰才能过上好日子。

于是,英格兰的国王们用了几百年的时间,流了无数的鲜血,也没有能征服的苏格兰,最后在金钱的诱惑下,心悦诚服地变成了英王的子民。

所以我一再地强调,如果我们的人均收入不如台湾,政治制度不被对方所理解,就算是在军事上获得了成功,对方在心理上,也是会不服气的,迟早还要闹出乱子,治理成本会高得惊人。

稍有不慎,就会变成一个一直在流血的伤疤。

相反,如果我们的人均收入远远超过台湾,那么不用一兵一卒,他们自然也会屁滚尿流地跑来投奔,这才是一劳永逸的不二法门。

因此祖国统一最佳的办法,就是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最终远远地超越台湾,则大事可定。

英格兰和苏格兰之间几百年的恩怨史,就是最完美的证明。

所以英国为什么能成功?

归根结底还是岛国的地理优势,让它有时间能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那么英国为什么又衰落了呢?

还是因为地理原因,英伦三岛太小了,它离欧洲又太近了,当世界贸易全球化之后,一个更大的“岛国”,美国出现了之后,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就不可避免的,会被后者所替代。

事实上,英国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霸主,是在维多利亚时期,也就是1837年到1901年之间,它的国土面积达到了巅峰,在北美拥有了加拿大,在太平洋上,囊括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亚洲控制了印度、巴基斯坦,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和香港,在非洲占领了南非,埃及和苏丹,在各大洋和各大洲上,还有数不清的海岛和领地,星罗棋布,国土面积3367万平方公里。

英国终于成为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庞大的日不落帝国。

维多利亚女皇的头衔,也长到了一口气都说不完。

但是这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英伦三岛的人口数量,到了1901年维多利亚离世的时候,也只有3000万左右,可是女王辖下的大英帝国人口却多达4.58亿,包含了人类几乎所有的种族,那么大英帝国该如何来整合这个庞大的帝国呢?

没有办法!

因为英国的政治制度是民主议会制度,英伦三岛上的选民,绝对不会同意给殖民地人民投票权,让他们参与英国政治,瓜分自己手上的权利。

即使是近在咫尺的爱尔兰也要靠边站,更别提远在天边,由英国白人移民组成的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了,至于那些黑皮肤和黄皮肤的殖民地,就想都不要想了。

这时英国的政治制度,就变成了它前进的绊脚石,大英帝国虽然拥有四海,可是它的政府却是英伦三岛的选民选出来的,因此它关注的重点,依然是欧洲边上的那个小岛,而不是日不落帝国所拥有的整个世界。

欧洲是当时世界大国冲突的核心,所以英伦三岛不可避免地就要卷在其中,英国参加的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整个日不落帝国为了英伦三岛在拼命,但他们流血流汗的结果,还是被排除在政治核心之外。

再加上随着科技的发展,英吉利海峡已经不是不可逾越的天险,第1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齐柏林飞艇就已经开始轰炸伦敦,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轰炸机和V1、V2飞弹,更是对英格兰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造成了英伦三岛在整个日不落帝国中,经济、科技和军事地位比重的急剧下降。

二战后的英国百废待兴,急需从各个殖民地上吸血补充,可是虽然英伦三岛已经没有了往日的雄风,但是英格兰和苏格兰和威尔士的选民们,依然固执传统,宁死也不肯给殖民地的代表们,在议会里的一个席位,因此大英帝国的土崩瓦解,就变成了一种必然。

于是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和他的父亲,眼睁睁地看着帝国一步一步地瓦解,如今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也已经离去,苏格兰的独立,也只是时间而已,查尔斯三世国王,大概率会和他的那位远亲,伊丽莎白一世一样,又变成了一个小小的英格兰国王。

在这个小岛上发展起来的政治制度,最终也只能适应这个小岛。

说了这么多,我们最终还是发现,一个国家能否强大,归根结底还是军事能力,能不能实现突破,英国称霸世界200多年,关键原因,是它的海军无敌于天下两百年。

每一种军事技术,都会催生出一种对应的政治制度,前者才是因,后者只是果,古希腊、古罗马的方阵步兵,催生了最早的民主政治,中世纪的封建骑士,对应的是分封制度,而古代中国大人打小孩的战争模式,造就了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集权。

而随着人类文明进入海权时代以后,地理位置就变成了军事力量强弱的决定因素,岛国就变成了上帝的恩赐,随之而来的,是航海和造船引发了技术革命,商业和贸易催生了自由主义精神和民主政治,隔海而居所带来的安定繁荣。

这些都是在海权时代成功的关键,最终孕育出了两个世界性的强权,大英帝国和美国,他们两个的成功路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那么随着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战争的模式必然会再次发生重大的变革,那么这次又会催生出什么样的新文明呢?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