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nshale
brownshale

我們在炎熱與抑鬱的夏天,無法停止排便。 主要作為備份音樂分享文,偶爾寫點東西。以前常出沒在友站,現在主要出沒於人生Online。

♪ 音樂週記 | 《Army of Lovers》讓人不知道怎麼教小孩的瑞典樂團 (下)

前情提要:上集


◇ 團員介紹

(1) Alexander Bard

他是樂團中的創作核心,是個很神奇、爭議也最多的人物。有源源不絕的創意和想法,樂團的詞曲、風格、創作理念、表演形式幾乎都源自於他的腦袋。在1996年宣布Army of Lovers 解散後,他又接連創立或製作好幾個不同類型的樂團:

Vacuum,音樂偏電子流行類,代表作 "I Breathe"(1997)
Alcazar,MV的奇裝異服程度應該有超越AOL,以Disco音樂為主,代表作 "Crying At The Discoteque "(2000)
Bodies Without Organs,代表作是滿多人都聽過蔡依林翻唱的日不落原曲
 "Sunshine in the Rain "(2005) 警告!MV內含大量蟑螂,不適者請勿點閱!
Gravitonas,最近期的樂團 ,也與復出的 AOL 互相 feature了幾個作品:
 "Sign on My Tattoo "(2013)、"People are Lonely"(2014)

● People are Lonely -Gravitonas (2014)

但是音樂事業只是他人生的一小部分而已!他早期在國外留學時,曾經在荷蘭當性工作者,回到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SSE)念書時主修是經濟地理學,後來則在鑽研哲學、宗教,都非常有自己的見解和心得。在1996年AOL解散後,他開始頻繁地講授課程、出版書籍、推廣他的哲學、宗教理念信仰(祆教)、政治理念,也在電視節目當音樂評審老師。我們甚至可以看到他在 TEDxTalks上有不少哲學演講片段......
Time - The Ultimate Mystery | Alexander Bard | TEDxSSE

What if the internet is God? | Alexander Bard | TEDxStockholm

Alexander Bard 的確充滿才華,創作出很多厲害的詞曲音樂,但是他的個人特質頗為自戀自傲、口無遮攔,經常批評其他音樂人。近期的社會議題 (從去年的 #metoo 到今年的 #BLM),他都在 個人twitter 發表 非常政治不正確的偏激言論。甚至在今年的#BLM後因為失言風波而被瑞典的選秀電視節目解雇,實在是讓人完全搞不懂......明明自己長期身為LGBT族群的代表,應該能理解偏見和刻板印象怎麼影響社會環境與資源分配,為什麼還會持續發表如此種族歧視的言論?還是這又是他一種讓議題博取更多關注的負面行銷手法呢...?

他針對 #BLM的發言原文,我就不翻譯了...... 看過以後還是會懷疑他到底是不是在反串啊?

**後續更新:Alexander在後來的採訪與節目中解釋了自己這段話的邏輯跟理由,聽的懂瑞典語的話可以看這個影片 (我自己是聽不懂...)。應該還是希望大家在發言前能先好好思考「歧視」的定義理性討論,而不是變身網路暴民動用私刑(lynch mob)。只是英文媒體都只聞到血腥味就片面報導,沒有後續的追蹤說明....

(2) Jean-Pierre Barda:

在MV中通常都以長髮美型男的形象出現,他是個在法國出生的猶太人(歌曲中的法文對白大多出自他手中),小時候搬到瑞典的猶太社區長大,正職是個美妝美髮師。在AOL解散後,只有零星演出幾個廣告、電影、電視節目,在2015年離開歐洲演藝圈,移民到以色列 Tel Aviv定居,經營他的美髮店。

與Alexander不同的是,他從來不認為自己是音樂人。雖然在MV中看起來總是又奔放又騷 (稱讚意味),私底下滿正經的,也說過其實自己並不太嚮往再回到螢光幕前當明星的感覺,反而希望能過簡單低調的人生。他在這個接受歐洲猶太人大會 (European Jewish Congress)的訪談中,讓我們看到了他跟舞台上很不一樣的另一面。

(3) La Camilla (Camilla Henemark)

奈及利亞與瑞典混血,模特兒出身的他有180公分的身高和深邃美艷的外表,一直是樂團的焦點。1992年離團以後開始發展個人的演藝事業,雖然之前在AOL裡有女王般的地位、也身受粉絲們愛戴,但單飛後的唱片歌曲、影劇等市場表現卻很普通。後來還是以經營模特兒事業為主。到現在還經常在AOL早期的影片看到「懷念當年有Camilla的樂團、少了他,Army of Lover就失去了靈魂...」之類的留言。

最近一次最近登上新聞版面是因為瑞典的王室醜聞。一名記者出書鉅細靡遺爆料瑞典國王 (就是 King Carl XVI Gustav) 在1990年代如何流連夜店、利誘拐騙女生的種種荒唐過去, Camilla 就是其中一個女主角。

(為了避免篇幅太長,恕我對後面兩位不多著墨了......)

(4) Michaela de la Cour:

1991年取代 Camilla加入樂團後,待到1995年離開。其實他在入團前除了是模特兒,也正在音樂學院當老師,還是個人品牌的珠寶設計師,近年又多了一個畫家的身分。

(5) Dominika Peczynski:

他在1992年加入樂團,是Jean-Pierre的老同學,也有猶太血統。從加入後到重組的作品幾乎都有參與,也活躍在電視圈主持節目。

第四張錄音室專輯 “Glory Glamour and Gold” 的專輯封面 左邊這位是 Michaela、右邊是 Dominika

他們加入以後,讓AOL成為兩男兩女的組合,四人一起出了後兩張錄音室專輯,其中收錄在第三張專輯〝The Gods of Earth and Heaven〞裡就有一首獵奇的歌曲MV:

● La Plage De Saint Tropez (1993)

這首歌詞敘述的場景在法國東南的濱海小鎮Saint Tropez極盡奢華的派對,沐浴在香檳中、喝最上等的白葡萄酒、參加午夜的假面舞會,與相愛的人相遇的故事。只聽音樂和歌詞很歡樂動感,MV卻看他們一個一個把參與宴會的人解決掉。最後一幕屍橫遍野的景象,他們手舞足蹈開心離開了,很像在諷刺這種上流社會是踐踏著別人的屍體堆積起來的。許多AOL的作品都像這樣,雖然浮誇戲謔,卻也帶點哲理。
歌詞中提到在假面舞會中We meet Khashoggi with a gun . "Khashoggi" 指的是"Adnan Khashoggi",在1980年代叱吒一時、富可敵國的沙烏地阿拉伯軍火商,因為捲入美國雷根政府伊朗門事件而聲名大噪。 2018年被沙烏地特工殺害的知名記者/沙烏地異議人士 "Jamal Khashoggi" 正是他的姪子。

◇ 樂團爭議/作品風格

Alexander與Jean-Pierre兩位男同志早期都是夜店咖,性生活豐富且多采多姿。Alexander 曾說他年輕時極度荒淫放蕩,是愛滋病出現後,才驚覺不能繼續這樣下去,開始專注在創作表演。

他們出道以來話題不斷,雖然以許多歌曲在全世界得到極大的關注,但是同期卻有不少樂壇的音樂人不能接受他們這種作法。以最有名的Roxette為例,他們是默默耕耘了十幾年,才終於熬出頭登上世界舞台,團員 Marie & Per又都有深厚的音樂底與基本功,以他們專業音樂人的角度看到AOL這種選擇用重口味腥羶色的方法製造話題,快速獲得商業成功巡迴世界演出,心裡很無法認同。兩團數度在媒體上放話互相批評而交惡。但我個人認為兩團的性質本來就不同,在光譜的兩端。一個是傳統樂隊主打抒情搖滾用歌詞旋律觸動你的心、一個玩弄創意打破禁忌帶給大家辛辣的感官刺激,並沒有誰優誰劣,兩團都喜歡也並不會互相衝突。(我全都要)

Army of Lovers因為經常拿宗教歷史性別種族議題來寫歌,而不斷引來保守勢力與輿論的批評。最嚴重的是他們1993年以四人的組合所拍攝的第一支單曲MV,得罪了MTV-Europe的高層,除了影片全面下架,宣傳也開始受到各種阻撓。 直到今天,已經2020年的 Youtube只要有人上傳原版MV,仍然會遭到檢舉下架刪除。到底是怎樣的歌曲MV、又得罪了誰呢?讓我們先來瞧瞧......

● Israelism (1993)

對,他們得罪的族群就是現今世界上數一數二強悍的猶太人。這首歌曲改編自猶太的傳統民謠: "Hevenu Shalom Aleichem" (We Brought Peace unto You),MV中戲謔地開了各種猶太文化與宗教的玩笑,惹怒MTV的決策高層。但樂團其實不只一次澄清,這首歌曲是用自嘲的方式讓世界更多人認識他們(畢竟團內就有兩位猶太人啊...)。雖然MV被禁播下架(在德國甚至整首歌曲被禁),但它卻在以色列的音樂排行榜上停留了將近一年,代表其實不少猶太人並不介意這種玩笑,只有在國際企業中少數掌權的保守勢力認為這是褻瀆、醜化猶太人,怕冒犯到其他有權勢的人,而決定封殺他們。

2015年後移民回以色列的 Jean-Pierre當時想必也很無奈吧。雖然年輕時因為自己的性別意識覺醒而切斷猶太教的禮俗,但是他仍然一直戴著祖母留給他的六芒星項鍊、熱愛猶太族群與文化,畢竟這是他的根源,不能被切斷的家族血緣。

另一方面,AOL的音樂真的只是譁眾取寵、靠腥羶色吸引人氣嗎?我倒不這麼認為 (......其實我只是個門外漢,簡單分享個人心得而已~)。最早期第一張專輯「Disco Extravaganza」的音樂確實不太成熟,但充滿探索與實驗性,很多歌曲都只有一兩句主旋律搭配歌詞,並使用大量取樣、電子音效與口白穿插。以現代饒舌來類比,這些作品比較像是一段節奏素材(beat) 而已,完成度還不高。

● Love Me Like a Loaded Gun (1988)

這個1988年現場演出的單曲版本跟後來專輯1990重新錄製的很不一樣,不過都是用類似DJ混音的方式,重複播放錄好的聲音素材 (That's it that's great、Oh My God),整首歌只有一句主旋律歌詞,中間取樣異國的聲音元素,如2分26秒開始那段擷取自保加利亞的古調:Zableyalo Mi Aguntse。 (*註五)

當他們把編曲與旋律的豐富性提升一個檔次後,接連推出兩首兼具記憶點又動感的超級熱銷曲(Crucified, Obsession),一舉橫掃歐美流行、夜店音樂榜。差不多這時候開始,作品中也加入更多不一樣的曲風元素,像是這首讓我印象很深的:

● I Cross the Rubicon (1991)

第一次聽到的時候只想,我是不是不小心點到別團的歌了?這麼高亢動感的音色與帶有靈魂樂的節奏,跟之前的風格好不一樣。“Cross the Rubicon” 是一個關於凱薩大帝的典故,帶有踏上不歸路、類似破釜沉舟的意思。

他們音樂種類除了最大宗的流行Disco,也一直有不同的嘗試,像是寫宗教題材就一直使用的詩歌 (Supernatural )、Techno (Venus and Mars)、甚至是類似古典歌劇的元素 ( Requiem),還有從MV、曲風、到歌詞都惡搞美國搖滾文化的 (Sons of Lucy),把流行樂界能玩的題材都玩過一輪。

後期的創作就如 Alexander所說,大多是在複製以前成功的概念,漸漸疲乏沒辦法有更多突破、同時也發現人生中還有其他想追求的事情 (就是寫書講授哲學吧...),因此決定中止這個樂團。

雖然有些評論會說這類流行舞曲的音樂太過速食沒有深度,但庸俗如我就是先被旋律吸引,才看見他們在MV中奇裝異服的荒誕模樣,而想進一步認識他們。 他們在90年代歐美舞曲界,確實有著不容小覷的影響力。而且我始終認為,對他們來說,音樂只是作為整體表演的一個媒介,樂理或曲風並不重要,重要是把不受世俗道德束縛、沒有什麼事情不能嘲弄的態度傳達給觀眾。能突破常規思考,或許才是人類生而在世的價值。
(是在亂下什麼結論???)

這一段尾聲,就讓我們來看看這首很鬧的歌曲MV: Sons of Lucy

● Sons of Lucy (1993)

『因為從不唱現場而飽受批評為:「沒有做音樂實力」的 Army of Lovers 終於憤怒了!他們釋放血液裡狂放不羈的搖滾靈魂,用手持V8拍攝樂隊的日常,紀錄他們錄製這首歌曲的過程,把最真實的一面赤裸裸展現給大家看!』

以上是我虛構的宣傳文案,但他們想要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吧!1974年英國人類學學者在衣索比亞挖掘到一具完整的人類雌性化石,因挖掘時正在聽披頭四的名曲《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故又名「Lucy」。一般被認為是最接近現代智人的祖先。

這首 Sons of Lucy 就是在說我們這些後代人類的故事。一開始Jean-Pierre長髮披肩對嘴學猴叫的樣子是不是很眼熟? 各種美國搖滾文化的意象,皮手套/鉚釘/刺青/墨鏡/酒精/Tshirt+牛仔褲/環抱Playboy女郎/捧著吉他像自己的性器一樣搖擺.... MV中都看的到,讓人不得不佩服他們的惡搞功力。 (*註六)

◇ 奇聞軼事/被翻唱作品

1. 斯拉夫狂粉進攻囉

近5年內,Army of Lovers重組後的聲望已經接近過氣藝人的此時,網路上突然出現了超級大批說俄語的瘋狂粉絲。在所有他們的Youtube影片洗版留下一整串留言,內容幾乎都是「相見恨晚、XX好美好帥、2020還在聽!」。

隨便一首留言區都長這樣,擷取這段在 Ride the Bullet

不確定他們是俄羅斯還是其他東歐國家的人,查了半天也不知道這個現象的原因。或許是他們長期在東歐與俄羅斯的經營 (1994年曾在莫斯科辦一場號稱30萬觀眾的專輯主題音樂劇),復出後又積極參與東歐同志活動的關係吧......

2. Smell Like ArmyofLover's Spirit:

風格迥異的Grunge團 : Nirvana 主唱 Kurt Cobain 竟然也是 Army of Lovers的粉絲!?他過世後出版的札記中就有記錄到,Army of Lovers是他當年最愛的樂團之一,名曲 “Crucified“ 也有被選進他的私藏歌單。他大概是 Army of Lovers 在樂團界最重量級的粉絲了吧......

3. 被翻唱歌曲

◎ 1994年香港寶麗金男藝人鄭嘉穎的專輯中,收錄了這首翻唱

《 La Plage De Saint Tropez》的歌曲:《飛出戀愛街》

◎ 瑞典的另一個樂團 Ghost 翻唱過《Crucified》,換個末日金屬的口味試試看~

精選留言評論:恭喜這個男人在不眨眼比賽獲得冠軍!


◇ 結語

一不小心又寫太多了,忍痛刪刪減減才縮到現在的篇幅...。想要長篇大論寫這些是因為2012年左右偶然聽到他們的音樂,驚為天人 (大概是跟我怪味相投吧),上網查資料才發現,完全找不到關於他們的中文介紹,連一篇分享他們歌曲的文章都沒有。其他有知名度的瑞典團都有好多人介紹推廣分享 ( 甚至Alexander後來的樂團Bodies Without Organs也有),獨缺這個明明曾經制霸歐美舞曲圈的團體。

「這種東西不能只有我聽到!」的感受,促使我多年後終於寫完了。雖然近年來 Alexander數度捲入失言風波、看起來像個晚節不保的過氣藝人(但他哲學思想/作家的身分還是滿有影響力的喔!);Jean-Pierre已經退隱回以色列過著恬淡的生活;Camillia已經...認不出...呃,就是飽經風霜歲月摧殘,但是他們都曾在那個屬於他們的90年代綻放、發光發熱。

最後的最後分享他們樂團初期第一張專輯的歌曲Ride the Bullet ,懷念他們三個人跳著詭異舞蹈、互相推擠搶鏡頭的逗趣模樣~

● Ride the Bullet (1990)

因為還有很多我覺得很棒的作品無法一一放在文章裡,所以依個人喜好挑選了一個youtube歌單:Army of Lovers歌單。內文放過的也都有收錄,分享給大家。

<全文完>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