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子
裸子

See you when the moon rises.

渴望一種消失的感覺

幾年前的夏天,在一個注定被二一的學期,心情不錯時,我會去學校圖書館租借 DVD,那裏有免費的冷氣、舒適的椅子跟耳機,然後就坐在那裡看一下午的電影;偶爾,也會晃去其他樓層看看有沒有感興趣的書。那個時期因此很反常地看了很多的書與電影(畢竟我原本是一個只會追無腦愛情劇的人呀),印象中那時看了《Fight Club》、暖暖的《沒有學校的日子:那些旅行中學會的事》、《阿拉斯加之死》等,大部分是這類型的主題,而那反映著對於未來感到迷茫的自我。

若沒記錯的話,在暖暖的那本書中,她說:「人之所以渴望旅行,是因為渴望一種消失的感覺。」

這幾年因為 Covid,以及自身與土地的羈絆,所以已經好久不曾離開台灣了,現在的我,彷彿回到二十歲,有很強烈的尋求「消失」的感受浮現;儘管心境上早已跟當年完全不一樣了,但卻又如此的熟悉。

還記得以前旅行時遇到的背包客們,接近三十歲的人總會用很欣羨的口氣對我說,「妳才二十歲便在這裡(旅行)了,真好!」而此刻,我的年紀已快追上當年的他們了;好似也因為如此,我似乎終於能夠體會,當年他們對我說出這句話時背後(可能)代表的意涵;比如,相對他人,更早地擁有對社會既有架構/規範進行反思的機會嗎?

不過很好笑的是,我現在還是對人生感到迷茫呢;雖然心理健康出現問題也是變因之一,但在心理健康的範疇外,內心的確也十分渴望著改變呢。那是一股強大的推力。

儘管生存所帶來的困惑,並沒有因為年紀的增長而減少,但很慶幸的是,對這世界的好奇似乎也沒有被時間磨損多少,但同時,離開所需割捨的包袱確實變得更沉重了,無論那是因為父母、狗狗,穩定的生活(圈),還是身心健康等因素。

「我能夠再一次冒險嗎?」擔心與喜悅交錯著在心頭躁動著,像獨自坐在海岸邊,等待即將自海面浮出的月亮般。

而想消失的感受,也反映在這一陣子有股衝動想要將網路上的足跡清理乾淨,但似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呢;人如何消失在網路世界呢?或者說,重度依賴網路生活的現代人該如何在網路「重生」呢?

這裡的消失或重生是指,讓關係重回更簡單、有機的方式生長,讓彼此的「靠近」發生在一點也不 Social 的 Social Media 之外;但這並非代表完全不用網路與人聯繫。Hmmm...我現在其實不知道該怎麼清楚地去表達為什麼,以及用與不用 Social Media 的差異在哪裡。我只能說,比起無意識地滑過「朋友」的動態,我更希望直接與想關心的朋友聊天。

嗯,大概是這樣。

確定不能消失或割捨的是把寫字當作抒發的這件事。


詹森淮-習慣

最近很常聽詹森淮的專輯 :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