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6
686

台灣資深影評人、有河書店店主、友善書業合作社前理事主席、《閱讀的島》前總編輯,著有《看電影的人》、《異色的雜念》二本影評集,前者曾獲2016台北國際書展大獎。

《KANO》馬志翔 2014導演

嘉農主力投手吳明捷

如同片中嘉農隊在最後只爭到亞軍一般,本片在各方面都強撐到位(沒有小魏從海七、賽德克以來的努力,本片再怎麽強撐也不會有今日成績,因此這並非偶然,台灣影史必將記上一筆),可說是一部真正做到了頂點的台灣電影,即使特效還是不夠真實震撼,劇情仍有少許枝節可刪,這些缺失讓本片染上少許遺憾,然而比起電影內容而言,這些都已微不足道。

相較於那部慘不忍睹的《大稻埕》,《KANO》更是明確地示範了那股只有在日本時代才看得到的精神:把事情做到極致,尤其是如果那是你熱愛的事。

如我之前所言:「只要電影自身的邏輯一致,是否合乎歷史事實對電影而言根本一點也不重要」。《KANO》一樣也更動了史實:把八田與一督建的嘉南大圳完工時間延後一年改到了1931年,但我相信沒人會指責這點,不但不會,甚至我相信有不少人會樂意挺身為編導解釋如此更動的理由,怎樣才是好電影,相比之下一目了然。

然而上述大部分僅是從製片的角度來看,從電影本身的角度而言,《KANO》的敘事結構由一條主線與一條副線組成,然而從基隆港西碼頭倉庫開頭的副線(以北海道札幌隊主力投手錠者博美為主角),一直都未再出現,一直要到影片下半才又繼續,這條副線其實才是編導埋藏的主旨(恕不劇透),是殖民地人民對母國的反饋,也是戰爭發動者該有的自省,看預告就開始反此片的觀眾如果進場看到這點,或許就不會再說那些貽笑大方的話了;主線則是永瀨正敏飾演的棒球教練近藤兵太郎如何將爛到谷底的嘉農棒球隊訓練調校成具有甲子園冠軍實力的棒球隊,然後在一路驚險的情況下殺進甲子園冠亞軍賽。

以下情節亦是史實,在進場前可能已經眾所周知:嘉農並未拿到冠軍,因主力投手曹佑寧飾演的吳明捷連續出賽三場手指已經受傷,第四場冠亞軍之戰他仍然堅持主投,忍痛撐完全場終於還是敗北,但是這種百折不撓的精神(實在不想用這俗濫的成語)正是編導所欲呈現的重點之一;而深受感動乃至涕泗縱橫的觀眾若在冷靜之後想想,應該也不難辨明:這種到最後只能投直球仰賴隊友守備的方式其實等於是一直挨打,不斷堅持被打後再站起來,以此贏得對手尊敬;《破壞之王》、《功夫》裡的周星馳不也曾經將這種精神發揮到極致?甚至在許多抗日愛國電影(從李小龍到劉家昌)中也不乏類似情節!

舉出這點主要是想說明:不論如何感動,《KANO》本質上都還是一部通俗的類型電影,編導所採取感動人心的勵志手法並不陌生,但由於能夠執行到位,必將獲得大眾迴響,這點我毫不擔心!

我個人私心有興趣的是此片與80年代以來的台灣新電影如何接軌,目前想到有四:

一,本片雖說導演是馬志翔,魏德聖係監製兼編劇(?主要編劇應係陳嘉蔚),但毋寧看成是兩人合力編導,而小魏從來都以楊德昌為師,楊導那股「精益求精」(黃岳泰語)的拍片態度,小魏必定是深刻見骨;我個人附會的看法:近藤兵太郎活脫脫就是個不會罵髒話的楊導!

二,嘉農主力投手吳明捷與在書店工作的阿靜(葉星辰飾演)原係兩小無猜,平日吳明捷總是騎腳踏車送阿靜回家(這種畫面進入80年代以後就變成摩托車,已是台灣電影特色之一),直到有一天阿靜對他說家裡已經把她許配給別人,吳明捷連表白都沒有機會(或不知如何表白又或社會倫理使他苦水吞腹內),這種悲情如何轉化為球場上投球的動力導演並沒有特別呈現,但這種悲情模式倒是從《戀戀風塵》以來就很為本地觀眾所熟悉。

三,阿靜被家裡許配的對象是台中的醫生!台中的醫生!台中的醫生!加上之前坐腳踏車後座時阿靜很有guts地站起來擺出《鐵達尼號》逆風飛翔的姿勢,讓我以為她在接下來的戲份中會有更多女性觀點的表現,結果我雖然感到失望,但這已經足夠讓我想起《海灘的一天》裡的張艾嘉了,當然從棒球這點還可接上《青梅竹馬》,貫串此三片的台灣社會時代變遷這文章寫起來可以上萬字!

四,游安順已入中年,在本片飾演嘉義種稻的本份農民,當年他可是《恐怖份子》柳!

此外,當然棒球是美國傳到日本,日本再傳到台灣等其他殖民地,本片從台灣角度回去衝擊當年的殖民母國日本,但是美國的角色呢?我見到片中甲子園裡有負責維持球場秩序或整齊(?)的小學生,穿著童子軍制服,這會不會是美式傳統傳到日本來的呢?有待考證。

有幸獲得這本紀念月曆,內有嘉農當年獲得的甲子園亞軍獎牌,片中看不清楚,貼張圖出來分享給大家看看。

※2014年2月28日臉書發文,2021年2月28日轉貼過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