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6
686

台灣資深影評人、有河書店店主、友善書業合作社前理事主席、《閱讀的島》前總編輯,著有《看電影的人》、《異色的雜念》二本影評集,前者曾獲2016台北國際書展大獎。

《控制》(Gone Girl),David Fincher 2014導演

《控制,上了癮》

說起來這類劇本淵源已久,希區考克1954的《電話情殺案》(Dial M for Murder)早已是一甲子之前的經典,60年來相關題材的佳片也是數不勝數,只是60年過去,社會現實當然已經大大不同,夫妻、家庭之間的種種樣貌與變遷也頗值得細察。

比較特別的是大衛芬奇玩轉類型的手法還是有他的一套,用變換節奏、變換觀點的方式來「控制」觀眾的認知進而「控制」觀眾的情緒,只是當最後Amy出人意表地扭轉全局,全場觀眾熱血幾乎要一起噴濺之時,我卻輕嘆了一口氣--很多人都說中文片名取得好,但我認為這對於電影本身可能是一種定調或限縮,不知道外國影評有沒有以「控制」來解讀的?大衛芬奇的前作《致命遊戲》(The Game)可能還比較適合這個片名。

影片後段雖然情節轉為驚悚,但其實整部片從頭到尾還是守住了一個基調,就是媒體與真實之間的關係(媒體如何影響、操控事件的發展,甚至讓公權力都無能介入),其實整件事發生後的走向,媒體具有關鍵作用,等於是某種變相的鄉民公審,當代社會裡網路就扮演了一個相當具有份量的角色,總是有「自願陪審團」不眠不休且互相輪替地「關注」事件的發展,這在某種程度上讓每個事件的當事人都會思考採行各種企圖脫罪或掩飾的措施,可以說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當代人的人心樣貌與犯罪形態;這點讓我想起艾騰伊格言的《赤裸真相》(Where The Truth Lies),總覺得讓伊格言來拍可能會更有意思(不過他後來那部《色‧誘》(Chloe)也拍砸了)。

「媽媽嘴咖啡店長殺人事件」如果改編成電影,不一定會輸給這部片,問題是我們的大衛芬奇在哪兒?

多提一點:大衛芬奇既然找來班艾佛列克再次「Chasing Amy」,中文片名是否該改叫《控制,上了癮》才對?

Rosamund Pike在阿湯哥主演的《神隱任務》(Jack Reacher)裡一副準花痴的花瓶演出,在此片中卻完全改觀,也令人刮目相看。

不過看看這張照片裡男女主角仿藍儂與小野洋子的經典姿勢,也還真是挺諷刺的,而且由此也看出:導演即使在電影之外,都還是在想著如何「控制」觀眾啊!

※2014年10月24日臉書發文,2020年10月31轉貼過來

男女主角仿藍儂與小野洋子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