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6
686

台灣資深影評人、有河書店店主、友善書業合作社前理事主席、《閱讀的島》前總編輯,著有《看電影的人》、《異色的雜念》二本影評集,前者曾獲2016台北國際書展大獎。

愈是孤獨,愈要閱讀

《致親愛的孤獨者》是夢田文創出品的三段式電影,各自以三個女主角為名,包括:練建宏執導的《小玉》、廖哲毅執導的《凱涵》以及于瑋珊執導的《小薰》;電影雖然開宗明義講孤獨,三位編導卻不只是想要呈現「何謂孤獨」,或者「孤獨的不同樣態」,而更在於「如何處理或面對孤獨」。


或許在現在這個時代,三段式電影對觀眾的吸引力有限,導致本文猶在寫作之時,才上映二週的影片卻已下檔,但趕在下片之前看完《致親愛的孤獨者》後,我心中還是產生了幾個驚喜:


首先,這三段式影片在劇情上沒有明顯的角色貫串或關聯,觀眾觀影經驗上雖會有所斷裂,但這卻有承接台灣新電影的意味,短片一直以來都是年輕導演的試金石,是電影生涯崛起的機會,本片中的第一段《小玉》,中年以上國片影迷八成會想起1982年《光陰的故事》中楊德昌的首部作《指望》,同樣都是以少女的成長為主題,四十年前與現今的社會差距很容易就能拉出一個理解及對比的縱深,在這個意義上說是傳承並不為過。


其次,三部短片彼此雖劇情無涉,但都有書店的場景(且都是新書或二手的獨立書店),書店做為一個沉默的角色,貫串三片,包括夢田文創自電視劇《巷弄裡的那家書店》、紀錄片《書店裡的影像詩》以來成立的閱樂書店,雖然不免有行銷目的,但編導很節制、手法很精簡、作用很巧妙、意義很關鍵。原本這樣大概就很好了,或許編導甚或製片方覺得這樣不太夠,於是又找來小說家駱以軍客串書店老闆一角,並且以書信體的方式(書店老闆親筆寫信給客人,真的有如《查令十字路84號》一般的老派啊!)帶出「致孤獨者」這個主題。


我雖然一開始是衝著駱大與書店這點去看的,但或許電影原先並沒有設定書店老闆這個角色,所以在三段短片各自都已很完整的狀況下,很難再安插他的戲份進去,除非三個女主角在書店的戲份都要重拍,所以這個insertion就顯得有些尷尬,不過駱大從人到文都展現出沉穩與安撫的特質,對三個女主角各自充滿挫敗甚或有點不堪的生命有起到一點平衡的作用。


雖然三位導演只有一位是女性,但這三部短片都以年輕女性為主角(小玉12歲、凱涵18歲、小薰20歲),對於女性的現實處境有一定的呈現及反思,也多少反映出當代年輕創作者關注的視線及焦點;《小玉》的導演練建宏就坦承當初創作的動機多少跟《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小說的作者林奕含自殺事件有關,因之與房思琪故事開始時差不多年紀的小玉,從小父母因故不在身邊,阿公把她養大卻視她為拖油瓶,班上也沒有親近的同學,她也似乎一直都是獨來獨往的人,剛進入青春期的小玉只能開始自己摸索成長,而校內頗獲女學生喜愛的大衛老師則成為她的性幻想對象,直到有一天她去「碰觸」了他,當想像忽然變成現實,小玉該怎麼辦?


而當初是誰激發她的想像?除了大衛老師,更多是她在舊書店裡看的那些「愛情小說」吧?那麼,閱讀是害了她?還是救了她?


廖哲毅執導的《凱涵》,則是一個從屏東「北漂」上台北唸書的女大生,第一天拖著行李來報到住校,詎料遭遇了一連串卡夫卡《城堡》式的困境:校方行政系統出問題,她的房間已先安排給一位「內地」來的女學生入住了,說來這是校方行政人員應該要積極處理的,該員卻先急著辦理上面交辦的事務(之後下班倒是很準時,當然編劇上需要她消失),以致完全無法解決凱涵的困境;她接到父親電話時欲說明這一切卻遭到父親的指責,認為她自己要上來唸書卻搞不定這些事是給家人「找麻煩」,她一氣之下掛了電話而父母居然也都未再打來!天黑了她只好去找外宿旅店,卻又找不到錢包,讓她幾乎陷入絕境;在警局報案時借了電腦上網求助網友,結果只得到一堆痛罵大陸學生「426」的各種不堪言語,不知道是否因此受到「激勵」,她又回學校宿舍去和大陸學生再度「交涉」,結果卻讓她的人生墜落到更黑暗的無盡深淵,最終她(人在哪裡、什麼狀況就不說了)接到校方行政人員來電,告知住宿問題已經解決,請她盡快到校辦理報到入住手續,面對如此荒謬的處境,凱涵一夕之間嘗到人生的百味雜陳。


如果她之前在書店裡有看到陸生蔡博藝寫的那本台灣求學記事《我在台灣,我正青春》(導演給了這本書一個特寫),或許事情不會發展到如此地步?


這一段劇情上觸及兩岸的政治現實,是三片中比較特別的地方,但導演把此線收回到人如何面對自我,沒有陷入到刻板的政治框架中,也是一大可喜。


第三段于瑋珊執導的《小薰》整體表現較為突出,一來可能是因為劇情內容已是全然屬於「成年人」之故,二來在角色設定及敘事鋪排上確實也比較細膩。片子一開始小薰從傳播妹轉為「會客妹」就很令人好奇,畢竟知道「會客妹」這種工作型態的觀眾可能並不多,但隨著劇情發展,大家馬上便能明白「會客妹」只是另一種形式的「電話交友」或者「男來店、女來電」。


歷來以「孤獨」為主題的電影很多,鄭文堂《夢幻部落》、蔡明亮《你那邊幾點》都是台灣電影的珠玉在前,而前者也具有三段的形式(但三段故事的角色互有關聯),很值得借鏡參考。


于瑋珊的《小薰》正與鄭文堂的《夢幻部落》有相呼應對照之處,前者的「會客妹」與後者的「男來店、女來電」正好是異曲同工,現代社會的人際溝通已脫不開由商業資本利益所編造的各種模式(或可名之曰:「孤獨經濟」),不論是哪一種,都有一個以假面掩蓋真心的議題在其中:會客妹小薰與獄中受刑人需要面對面,她的工作條件讓她必須以乳溝及嗲聲來掩蓋她的本真,但男主角劉冠廷卻能直接與她的本真對話,編導以細膩的心思讓小薰在主體意識被激發的猶疑與困惑之時,又與身邊的閨蜜與前男友(亦為工作上的經紀人)之間產生衝擊與矛盾,小薰在兩邊夾攻之下最終走出真實的自我,飾演小薰的張甯與男主角劉冠廷兩人的互動演出精彩,讓人走出戲院之後仍感悸動與餘味無窮。


除此之外,《夢幻部落》中也有舊書店的場景,惟飾演書店老闆的戴立忍身在情節之中,非以超然角色對相關人事做出回應,而本片中的書店老闆駱以軍則是對三位女主角在自我主體性的建構與追尋過程(透過一定程度的閱讀),給出最終也最溫馨的提示。


對每一個孤寂的個體而言,閱讀不會是最後的救贖,但閱讀卻能讓人找回自己的主體性。身為一個書業中人,這三段影片讓我在觀影之餘還能感受到從製作單位到編導演都對書店及閱讀的正面用心、善意期望與願景(連《閱讀的島》前幾期都有入鏡),如果戲院檔期排定不易,或可考慮於獨立書店舉辦放映會,收到的迴響可能更大。


※ 本文刊於2019年11月《閱讀的島》第七期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