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6
686

台灣資深影評人、有河書店店主、友善書業合作社前理事主席、《閱讀的島》前總編輯,著有《看電影的人》、《異色的雜念》二本影評集,前者曾獲2016台北國際書展大獎。

從煙花到繁花:台灣電影在金馬

自1962年政府創設金馬獎以來,至今已五十六屆,其間經過多次變革,影響最大的,當係自1996年起,只要影片是以華語為主要語言,不限出品國、資金結構或演職員國籍,都可報名參賽;於是大陸電影得以正式納入參賽,當年姜文就以《陽光燦爛的日子》為對岸奪下第一座金馬最佳影片,之後更是逐步放寬、愈放愈寬:2003年起不再限定須以華語為主,2010年起只要導演及其他主要創作人員有五名以上為華人即可參賽。然而也是從1996年之後,台灣電影入圍最佳影片獎項的數量就幾乎沒有過半過。

1997年那屆,入圍六部有三部台灣電影:《一隻鳥仔哮啾啾》、《國道封閉》、《河流》;2010年那屆,入圍五部有三部台灣電影:《當愛來的時候》、《父後七日》、《第四張畫》──換言之自1996年至今廿四年中,除了1997、2010這兩年以外,其他廿二年每年都只有一、二部台灣電影入圍最佳影片(1981年起最佳影片的入圍數量為六部,2001年後改為五部)。即使今年中共以政治因素限令中港片商「抵制參賽」,五部入圍者還是只有二部台灣電影(徐漢強《返校》及鍾孟宏《陽光普照》),另外三部則包括香港獨立製片楊曜愷導演的《叔‧叔》、新加坡陳哲藝導演的《熱帶雨》,以及馬來西亞出品但找了台灣林書宇導演,以及李心潔、張艾嘉合演的《夕霧花園》(男主角則為日本明星阿部寬),如果這部集合了馬來西亞、台灣、日本三國合拍的電影可算半部台灣電影的話,那麼台灣電影所佔比重就剛好一半。

最佳影片的入圍數量雖然不能代表台灣電影的整體表現,但是詳細檢視每一屆的入圍與得獎影片,還是可以歸結出一些演變的過程與軌跡,從而判斷當前台灣電影的發展狀態。

好比雖然對岸電影近年來總是量多質精,斬獲大部分獎項,但是台灣電影從未因此而全面潰敗,難以匹敵,反而偶有突圍之時,還能獲得更大的媒體關注及觀眾認同。《不能沒有你》拿下最佳影片、《誰先愛上他的》謝盈萱拿下最佳女主角,甚或《郊遊》的李康生拿下最佳男主角,都是這樣的小兵立大功。

然而這只是從競賽輸贏的觀點來看,似乎贏家就是可以通吃,輸了則什麼都沒有,這其實只是「外行看熱鬧」的價值觀,且多半是媒體附和塑造的,對於電影獎乃至電影本身都不是健康的態度。要知電影獎與體育競賽甚至職業圍棋、電競遊戲等技術腦力的競賽完全不同,後者的規則愈是簡單明確,才愈能保證優勝的價值,例如百米賽跑,槍響起跑,最先到線者贏,規則簡單明確,奧運金牌或職業棋王的價值通常沒有人能夠質疑;電影獎不是這種競賽,而是必須經過一組特定的評審團合議後的結果,且電影各部份環節的優劣比較經常沒有簡單明確的標準可資判定高下,評審們亦各有主觀,所以最後得獎勝出者是否真是貨真價實,任何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影迷觀眾都會有自己的一把尺,也所以這類文藝創作的給獎爭議經常無休無止。

所以話說回來,如果影迷觀眾人人自有一把尺,哪些電影得不得獎就不是很要緊的事了,但強調這點並非否定電影獎的必要性,而是應該回到電影獎的原初目的及功能,或許才是它的存在意義;電影獎不僅能反映甚至形塑一時一地的電影文化與集體價值,同時亦帶有營造大環境、健全產業、鼓勵創新的功能,這些隱性功能經常被忽略,更需要長期堅持及耕耘,但卻是比誰誰誰得什麼獎還要重要的部份。

若是以金馬獎的核心精神觀之,還是在於營造一個希望華語電影能夠整體提昇的大環境,所以原本納入大陸電影有一部份原因是為了因應香港九七回歸後的全新局勢--自金馬獎成立以來,香港電影就一直是被納入的,九七之後難道要排除香港嗎?以當時台港電影界交流之密切頻繁,要排除當然不可能;而以當時兩岸政治相對和緩,且兩岸三地電影人才交流早已開始且愈來愈頻繁,再要清楚劃分有其困難,所以與其排除不如全部納入,既然金馬的精神價值走向寬容並蓄、有容乃大,索性全球的華語電影都包進來,雖然台灣電影的表現在其中必會有所稀釋或縮減,但其實在此過程中主辦國的核心地位才是最屹立不搖的。

因為要把亞洲乃至全球的華語電影都拉進來,而又要有一定的公平性才能建立起公信,那麼從評審的過程就必需要保持一定的原則:公平公正公開透明的程序是最基本的,最重要是得拒絕所有政治意識形態的外力干擾,所謂「政治歸政治、電影歸電影」的意義應該是在評審過程,而不是說影迷觀眾不該討論電影或電影獎的政治性,更不是說電影人都不能有任何政治動作或政治表態,去年紀錄片《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導演傅榆的發言引起一些風波,影響所及造成今年中港電影都無法正常參賽,甚至連評審團主席杜琪峰都受限於合約而婉辭,金馬執委會緊急請導演王童出馬替任,這一連串事件老實說都與電影及電影獎毫不相干;其實所有得獎者的發言都應獲得同樣的尊重,這些發言縱有政治效應都不應算在金馬獎的頭上,因為金馬獎肯定的是電影的表現,而非該電影或電影創作者的政治主張,且說到底每一部電影都有其政治性,那是根本排除不了的。

檢視這廿多年來台灣電影的走向,其實可以發現,在只有台港電影參賽的八十至九十年代初,金馬獎由官方主辦過渡至官民輪流主辦,再完全轉由民間團體主辦,政治外力逐漸褪除,但此時台灣電影雖然入圍數多過香港,但往往最終得獎者還是香港電影,1995年六部最佳影片入圍中有五部是台灣電影,獲獎的卻是唯一一部香港電影《女人四十》。

這個階段也是台灣電影最低迷的時候,商業類型電影全被港片打趴,藝術電影雖有侯孝賢、楊德昌、王童、李安、蔡明亮等大導演撐住場面之外,其他電影連國人的關注度都很低,而且所有人都撐得很辛苦。

但是在金馬獎逐步放寬參賽影片資格的這廿多年來,被看好能接續新電影傳統的中生代導演包括張作驥、鍾孟宏,幾乎每拍都必入圍,而這段期間也出現了能搶下市場的商業電影,魏德聖的《海角七號》是扭轉台灣觀眾對國片態度的關鍵電影,目前仍居台灣電影有史以來最高票房紀錄,此後《艋舺》、《賽德克巴萊》、《陣頭》、《總鋪師》、《等一個人咖啡》、《KANO》、《我的少女時代》……等等,到今年的《返校》,幾乎每年的票房冠軍都能有破億以上的水平,雖然金馬獎並非直接影響,甚至在給獎標準上仍較傾向藝術電影及獨立電影,但這些票房大片在個別項目有突出表現時,仍能得到金馬獎的肯定(《海角七號》以前幾無可能),意即其表現足以與其他外片等量齊觀,甚至猶有過之,如此不但提昇電影人自信,也讓更多國內觀眾能在進戲院前拋棄「國片都很難看」這類成見,這在健全產業及整體環境上都有潛移默化之功。

伴隨著市場擴增之後,投資者的意願也有顯著增加,結果是讓更多人才進入業界,形成正向循環,讓台灣電影的類型更加豐富多元,前幾年是恐怖片(《紅衣小女孩》系列、《粽邪》)、政治驚悚(《血觀音》、《引爆點》)及黑幫片(《角頭》系列、《寒單》)類型較多,最近這兩年則包括有科幻元素的《幸福城市》、動畫片《幸福路上》、動作片《狂徒》、奇幻喜劇《切小金家的旅館》、黑幫喜劇《江湖無難事》、運動類型的青春勵志電影《下半場》以及恐怖喜劇《第九分局》等,票房上縱然有高有低,但是在電影內容上與廿年前相比已經增加很多不同的嘗試;這固然是由於新進的創作者有不同的關注,另一方面也明顯受到週邊國家或地區的電影影響,香港的影響尤其大,其次是日本、韓國及東南亞,近年香港電影的逐漸式微甚至可以與台片的復興綜合觀察,許多因素互有牽扯,且還在進行中。

今年台灣的話題大片:徐漢強導演、電玩改編的恐怖片《返校》,題材為台灣五十年代的白色恐怖歷史,一上片就引發觀影熱潮,上映不到一個月票房已經突破兩億,本屆入圍十二項,最終能拿到哪幾項,絕對會是本屆金馬的關注焦點。另一部鍾孟宏導演的劇情片《陽光普照》入圍十一項也不遑多讓,熟悉鍾導風格的影迷應該早就猜想到:片名叫陽光普照,電影一定不會真的充滿陽光,甚至會有許多陰影或黑暗面,就如同前作片名《一路順風》,其實只是片中角色一個單純的想望,一路崎嶇難行,意外又多,這才是人生的現實。另一位實力派導演張作驥近年雖因案入獄,但仍在出獄後端出了一部《那個我最親愛的陌生人》,並入圍四項金馬獎,他的電影沒有人能忽略。

鍾、張二導代表的是十幾、廿年來台灣電影長期蓄積的實力,《返校》則是近年台灣電影的新發展、新嘗試、新走向,二者缺一不可,以往多為有一沒有二、有二沒有一,今年都有了,且同台較勁,但不論獎落誰家,台灣都贏了!

某種程度新加坡陳哲藝導演也是這樣起來的,2013年他以首部作《爸媽不在家》一舉擊敗王家衛《一代宗師》、蔡明亮《郊遊》、賈樟柯《天註定》及杜琪峰《毒戰》等中港台大師名導,一舉拿下最佳影片,堪稱當年最大驚奇;今年他帶來了《熱帶雨》,即使中港大片缺席,從金馬角度來看並不覺得有何損失,這正是對自己長期堅持的開放與自由的路線有自信的展現。

要說到紀錄片的部份就更能看出今年金馬的精彩:由蔡明亮《你的臉》領軍,來勢洶洶,馬來西亞導演廖克發則不僅與陳雪甄合導的《菠蘿蜜》入圍最佳新導演,其追索大馬種族衝突史的「五一三事件」的紀錄片《還有一些樹》也入圍了本屆金馬;吳郁瑩的紀錄片《阿紫》首部作就入圍,後勢可期,香港導演卓翔則以《戲棚》入圍,2012年他就以《乾旦路》開始紀錄當代粵劇演員的演藝人生,至今的累積必有可觀;台灣旅法的年輕導演黃邦銓以《去年火車經過的時候》入圍,影片內容深刻又有創意,得獎實力不容小覷。

在早期還是官方主辦金馬獎的時代,對台灣電影而言,頒獎典禮不啻放煙花,一晚璀璨過後進入人們記憶,然後就等待明年下一次,對於整體產業的助益有限,只有在官方放手讓民間主辦,放寬各種無謂的條件限制並且健全評審機制之後,讓各路高手都願意齊聚一堂,年年切磋較勁,金馬獎的煙花性質才能發生質變,現在要說是繁花綻放我相信也沒人會反對了。

今年入圍的劇情片及紀錄片質量都很高,中港電影不來的確是個損失,但它們自己的損失可能要大過金馬的損失。

※本文刊於2019年11月新北市立圖書館電子館刊《閱讀543》

https://button.like.co/book686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