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6
686

台灣資深影評人、有河書店店主、友善書業合作社前理事主席、《閱讀的島》前總編輯,著有《看電影的人》、《異色的雜念》二本影評集,前者曾獲2016台北國際書展大獎。

《金都》(My Prince Edward)黃綺琳2019導演

《金都》(My Prince Edward)的鄧麗欣與朱栢康

這部令人驚豔的港片於去年金馬獎獲得「亞洲電影奈派克獎」(NETPAC),是該片獲得的第一個獎,既然我是此獎的三位評審之一(另外二位一是香港電影學者何思潁,另一位是新加坡電影協會副主席及節目總監李富楠),且只有我在台灣,而目下《金都》正在台上映,於情於理,我都很樂意來推薦一下。

《金都》的故事是關於一對香港同居男女由決定結婚開始所衍伸出的一連串風波,題材上沒有什麼創新性,光是香港本身的電影史歷來已有太多經典,但是《金都》的光芒絲毫不減,一來演員的表現恰如其分,主要的女角鄧麗欣尤其清麗可人,男主角朱栢康飾演的媽寶男Edward也很真實自然,大大增強角色的可信度;二來《金都》的編劇幾乎完全基於現實--香港社會中方方面面的現實:婚姻的法律規定、男女婚俗的傳統慣習、現代婚姻的經濟基礎及從求婚到完婚(甚至到離婚)的儀式操作細節--開場金都商場的霓虹燈亮,雖然展現出某種浪漫與夢幻的氛圍,但坐在前排的細心觀眾應也不難發現商場的牆壁看板上也有專辦「外遇抓姦」的徵信社廣告。

既然這一切現實細節都來自於香港社會,那麼即使編導黃綺琳無意觸碰中港政治的敏感議題,但編劇本身的現實性就已經可以同時呈現出中港的政治現實--這甚至可以是未來香港電影創作的一大方向,《金都》證明了不必刻意在政治上有所指刺,單單只是忠實反映現實就已經足夠具有解讀性,甚至具有力量。

《金都》(My Prince Edward)的鄧麗欣

所以《金都》不是一個可以將男女主角的婚姻之路單獨抽離來看的故事,也不是一部只以政治隱喻角度來看就可滿足的電影;《金都》是一個必須依據香港的社會現實來進行理解的婚姻故事,它的角色及劇情都與背景緊緊貼合,就一個新導演而言,能做到這點著實難得,甚至讓我想起楊導。

《金都》的英文片名叫「My Prince Edward」,金都商場在香港的所在地叫「太子」(Prince Edward),地名起源於英國皇室的愛德華王子(在加拿大還有一個島也以此為名),導演以此為名有多重意義頗具巧思,甚至還可繼續往外延伸,連楊導的英文名都叫Edward,除此之外,無巧不成書的則是,另一部同時在台上映的英國電影《海邊走走》(Hope Gap),乃是一個結縭廿九年最後婚姻破裂的故事,男主角比爾奈伊在片中也叫Edward,在看完一個香港的Edward從一個女子心中的Prince變回一般人而迷失自我的故事之後,再看另一個Edward從一般人找回自我變成另一個女人的Prince的故事,再想想英國與香港的歷史牽扯,所有的這些連結與解讀都已經超過黃綺琳當初所想的太多太多了,但這就是電影的魔力啊!

《海邊走走》(Hope Gap)的比爾奈伊與安妮特班寧~~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