惶惶远行客
惶惶远行客

无路了就坐船吧

世间再无刘学州

(编辑过)

刘学州18岁,死于谁手?

18岁的孩子,需要何等透彻的绝望,才会面朝大海,慨然赴死,谁赐予他这种绝望,谁就是凶手。

刘学州唯一的错,不该乞求亲生父母给他买房,而应该直接报案,将那对男女绳之以法,刑事附带民事,让国家暴力为他主持公道,包括获得经济赔偿。

可是,刘学州自幼无父可怙,无母可恃,他太单纯了,一个18岁的孩子,在舆论有意无意导演的“寻亲”剧情中,他怎会意识到,十多年来,他是那对男女恶行的证明,刘学州过去,现在都是他们最不愿见到的人!

他也没有意识到,亲生父母十八年来从未找寻过自己,他们虚与委蛇的亲情流露只是舆论压力下的表演而已。

他更不会想到:如果他死了,亲生父母可能会在心里长舒一口气!因此,当他请求亲生父亲买房时,他得到的不仅是拒绝,更是恶意,那对男女即使不愿买房,也尽可用善意安抚他,而不是将亲生儿子幼稚的幻想曝光于公众,用他人的道德力量去绞杀自己的孩子。

就这样,一个孩子,跌跌撞撞的扑向父母的怀抱,然后粉身碎骨。好像一颗残留些许温度的流星,一头撞上冰山,支离破碎,体温尽失。

成人之恶,令人齿寒。

刘学州同样被媒体导演的寻亲剧情所麻痹,他根本不可能懂得:媒体的视角为时代规则限制,肩负宏扬正能量职责而不得不用“辩证法”包装人性,煽情社会,麻痹孩子!

但是,媒体应该受到谴责吗?不,规则之下,媒体又能用何种角度来报道刘学州寻亲呢?门缝就那么大,一切思辩、批判都是多余的。虚伪的道德概念大行其道。

概念是个好东西,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人会杜撰不存在的概念来装点自己,比如善、恶、高尚、卑贱,这些抽象的东西本身并不存在,一旦具象到实体之人、物,就能起到让人放弃思考,根据概念对号入座的奇效。

人依人性生存,人性即本能,无高低贵贱之分,一切高尚的行为都有自利的动机,这就是人性,而道德概念,将一切自利的动机披上了高尚的外衣。两千年来,王权与儒家沆瀣一气,制造了一代又一代道德群婊,前天他们为刘学州亲人团聚而欢呼,昨天为刘学州求房之举捶胸顿足,今天为刘学州父母的狠毒寡德而激愤不已。道德,在国人手中,如执牛耳。

中外都有杀子的传说。旧约中,亚伯拉罕欲杀以撒作为神的燔祭,神的使者制止他,用一只公羊代替,并说:亚伯拉罕,一切伟人中的伟人,力量皆出自软弱,智慧皆出自愚拙,希望皆出自疯狂,爱乃是对自我的恨。

这就是思辩的力量,人性善恶并存,善从恶中来,无恶即无善,所以,人承认心怀恶念故尔力行善事。

二十四孝“埋儿奉母”中郭巨家境贫困,郭巨怕养孩子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把儿子挖坑活埋。 幸好挖出一坛金子免了儿子一死。后世将郭巨视为至孝的典范。

这就是中国式道德的作用,人只要怀善念就可以行恶事,因为道德审判他是无罪的。

呜呼哀哉,脚下的土地浸透了族人的鲜血,这血池一般的大地,只要还需要新鲜的祭品,二千年的戏码就会不断重演。

1918年,鲁迅写到: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