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鸟语
二月鸟语

是我

《夺冠》影评 | 什么是女排精神?

“他是国内极少数真正赢得内地认可的香港导演”,著名导演黄建新曾经给了陈可辛极高的赞誉。

陈可辛“北上”之后,作品并不多,在此之前,只有《如果,爱》《投名状》《武侠》《中国合伙人》《亲爱的》五部,但这五部均在当年获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

认识陈可辛的人说他是一个非常爱惜自己羽毛且精益求精的导演,陈可辛在2014年《亲爱的》之后,“沉寂”五年,这五年里他拍出了两部作品。

今年春节前看了《夺冠》首映礼,这真的是一部非常适合在影院沉浸进去观看的作品,观影过程中一会被“燃”哭一会又被打动哭。看完想起16年在电视面前看中国女排夺冠那一刻,何尝不是泪流满面,现场直播的体育赛事本就令人热泪盈眶,更别说是经过戏剧化处理的电影了,陈可辛在影片中一比一复刻了这场奥运比赛,现场的细节和情绪比当年看现场直播更加完美,也更加燃。

《夺冠》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体育电影,也是国内仅有的体育题材电影作品。

《夺冠》聚焦三代中国女排的三场比赛,由郎平和陈指导为线索串起了整个时代, 完成了女排精神的传承。

郎平时代的女排是一个时代造就人的环境,当你身处那个时代环境,你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都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荣誉。也是在1981年那场女排世界杯夺冠之后,女排精神开始成为一个时代象征。

而郎平当教练带出来的最新一代中国女排,每个队员都是新时代的独立女性,在国家面前他们更是一个个体。女排精神对他们而言更加像一个图腾和符号,离他们是遥远的。而郎平的出现带她们找到了那个属于她们的图腾,那就是我们可以创造一个属于我们的时代。

体育电影难拍,群体的体育电影更难拍,这也是体育题材电影如此少的原因。其实,群体的体育电影说到底也还是要回归到个体身上。即使如排球、足球、篮球这样的运动项目,每个队也一定有一个灵魂队员,比如足球里的梅西、C罗,篮球里的科比。

本片也是如此,第一代女排里是郎平,第三代女排里是朱婷。

而本片的关键其实就在他们两代人身上女排精神的传承。

国际体育竞技其实永远都无法摆脱个体和国家之间的抉择,在郎平身上经历过,在朱婷身上同样也经历过,不过他们在面临抉择的时候思考的方向是不一样的。

郎平年轻时教练考虑更多的是国家荣誉,是时代在推着他们前进,作为个体的他们几乎没有选择。在他们赢得冠军后,女排精神被国家无限放大,在那个追求时代精神的年代,女排精神瞬间变成了一个时代精神。国家通过这个时代精神,让全民学习,让全部工人加班,女排精神成为了一个时代符号。

而朱婷所在的时代,作为教练的郎平给他传递的更多的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你可以有自己的选择,你打球并不是为了父母,也不是为了成为我,你完全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你要成为你自己。

本质上这就是女排精神的传承,这个传承并不是一比一复制,而是把握精神的内核,在此基础上根据时代灵活调整。这个精神不再成为一个包袱和压力,不再是为了那遥不可及的女排精神去打球,而是创造属于自己这一代的女排精神去打球,这个精神同样不再局限在竞技体育里面,这次没有往上面走,而是成为了他们个体人生道路上的指引。这也许正是中国女排可以再此崛起的原因。

张冀是陈可辛北上之后的御用编剧,大家见到他都习惯的会喊他冀哥。他是一个很擅长现实主义题材的优秀编剧。

陈可辛这些年大大小小的长片短片的剧本均出自他的笔下,其实我觉的张冀最大的优点在于,他很擅长写人物,不管是大到名人还是小到一个无名之辈,通过他的刻画和架构,都会转化成为一个触动人心的故事被呈现出来,这也许正是陈可辛离不开他的原因。

郎平这个人物的刻画是非常成功的,再加上巩俐及其出色的演技,你在银幕前看到的几乎就是一个完美还原的郎平。

饰演年轻郎平的白浪,真实身份是郎平的女儿,在映后的对谈里,白浪说他在片子看到了的背影几乎就是母亲的背影。

巩俐确实复刻了一个完整的郎平,在赛场上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个表情变化,甚至一个细微的动作,几乎一模一样。

而黄渤、彭昱畅试演的中年、青年陈指导也刻画的非常到位。

令人意外的其实是试演年轻郎平的白浪, 眉宇之间的那股劲太有郎平当年的范儿了。

本片本质上也是一部和英雄有关的电影,体育片和战争片虽然类型不同,但某种意义上来讲是相同的。

第一代女排夺冠那一刻,中国女排其实只在领奖台上是英雄时刻,等他们回来,这个英雄已经不是他们自己了,而是成为一个图腾。

而朱婷这一代女排,他们的英雄时刻已经变成另一种形态存在了。

本片里厉害之处其实还是更深层次对女排精神和英雄主义的挖掘。影片最后女排精神落到个体身上,而这种英雄主义也被个体进行了一次消解。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