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leukin互相看
Interleukin互相看

分享自己閱讀後的筆記與啟發,並期許自己像介白素(白血球之間用來互相傳遞訊息的分子)一樣,充當書本與讀者之間的橋樑。 歡迎大家指出文章中的謬誤,以及說出自己的看法。

以印度哲學看待人際關係

身處於這個資本主義、物質至上主義的時代,交換價值凌駕於體驗價值,使我們把一切都視為商品,也把那些交換價值極低的東西棄如敝屣,造成人與人之間變得疏離,也讓人們不重視生態環境。

幸好,我們仍有印度哲學,讓我們在這個時代得以停下來,使被物質化侵蝕至「單薄」的心靈喘口氣,並檢視自己的狀態與價值觀,來奪回生命中的「厚度」與快樂。

1.一切事物,都是「有為」

任何有作用、有價值的東西,必然來自刻意為之。自然而然就存在的東西,必然一點價值與作用都沒有。—佛陀

我們會把自然而然就存在的東西視為理所當然,好比我們的戶頭裡本來就有一百萬,我們並不會有太大的感覺。但如果那些錢是我們努力工作賺來的,那我們就會對這些錢特別珍惜,覺得它們很有意義。

人際關係也類似,只不過人際關係還有著兩個很大的差別。

一是,人際關係並非原本就存在的,而是經過我們的經營之後,使這群「陌生人」慢慢地變成親朋好友;二是,人際關係無法維持恆定,而是「不進則退」,只有不斷地增加才能保證不會減少,要嘛越來越了解對方,要嘛跟對方越來越疏遠,直到又成為了陌生人。

然而,我們卻常常對親密的人擺出一副「真誠」的樣子,想要做什麼就做什麼,並認為他們應該要了解我的個性、包容我的任性、體諒我的不周到,甚至認為生活中的「小調情」、額外準備的「小約會」都只是徒增麻煩罷了,反正對方已經跟我在一起這麼久了。但卻忘了,如此對待對方,等於把親密的人放在一個比陌生人還不如的位置上,讓對方覺得我們只是個機器人,不僅沒有情感交流,而且還要忍受我們做的種種狗屁倒灶的事。久而久之,這段關係只會變得越來越糟糕,直到對方無法再忍受為止。

因此,包含人際關係在內的一切有價值的事物,都是「不自然的」、「刻意為之的」,而所有刻意為之的東西終究會回歸到自然的狀態,分離、消散、崩解,唯有不斷地去經營彼此的關係、共同專注於一個目標,才能盡量讓這段關係不會漸漸地回到最初的狀態 — — 最初互不相識的狀態。

2.真正的和諧來自真相

和解來自於對真相的認識,在沒有去了解真相之前,一切看似走向和諧的結果,不過是一場夢而已。—Desmond Tutu

「以和為貴」、「避免吵架」、「不要為了一件事傷感情」是大部分人都有的觀點,但這同時也是盲點,因為吵架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激動與交流,也是展開溝通的契機,讓你了解對方是否是一個可以溝通的人,可以長久相處的人。而反過來說,如果會因為吵架而使一段關係瓦解的話,那也表示兩人的關係其實並不怎麼紮實。

雖然,人有時候最需要的不是真相,是安心(體認到其他人也有他們的恐懼,並意識到我們有責任與義務讓親密的人感到安心),而這也是一個人成熟與否的重要標準;但更多的時候,人需要的是真相,而不是一堆的「我以為」、「我想像」、「他一定就是這樣想」、「她就是這樣的人」,到頭來,往往會發現這些都只是自己的想像,徒增誤會與煩惱。

所以,相對於隱忍的和諧,我們更應該做的事情是積極地去了解實情、追求對方心裡的真相,而非活在自己的想像之中,如此才可能達到真正的和諧或放下。

3.多一個禮物的困擾

一位知名的修行人經過某戶主人剛去世的家庭時,順便為逝者祈福,所以那戶人家送了幾隻羊做答謝,但修行者婉拒了,並說道:「多一隻羊,就會有多一隻羊的困擾」。對他來說,這些羊既是贈禮,也是負擔,因為他不僅要想辦法餵飽牠們,還要讓牠們乖乖地朝目的地前進。

因此,一件事物真正的價值,最終取決於我需不需要它,不論這事物再怎麼被其他人重視、羨慕。得到不需要的東西,便成為負擔。

我們時常沒有想清楚,為了維護這個得到的東西,我們會付出什麼樣的代價,而我們是否有足夠的消化力。

4.物質刺激就像是海水

印度哲學主張,物質帶給我們的刺激,其滿足感遠不如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因為物質刺激就像是海水一樣會越喝越多,不但不能提供持續性的滿足感,反而還會讓人上癮,讓人失去了判斷哪些事物比較重要、哪些比較不重要的能力。更糟糕的是,當我們擁有的越多,最後失去時的痛苦就越大。

印度哲學與其他文化最大的一個差異是,這些思想家尋求的不是要「得到」更多,而是要「知道」更多。

5.有起必有落,有求必有失

波濤的落下,源於湧起;死亡的存在,源於出生。

這個社會,將死亡視為禁忌、將失去視為失敗,而讓我們產生恐懼,並想方設法地努力避免;但卻忘了,所有的生命必將終結,所有的付出終會失去。

當我們積極地去經營關係,並追求真正的和諧的時候,終究會遇到「聚際必散」的現實,也就是一段關係始終都有期限,終有結束和瓦解的時候。因為人都會隨著時間而成長、轉變,當年的心靈契合,到了現在可能已貌合神離了,不論再怎麼努力維持或挽回都只是徒然,因為對方已不再用原本的方式與你相處了。

然而,這不代表,我們不能讓一段關係以不同的形式存續下去。就像是原本轟轟烈烈的愛情,最終可能變成共度白首的親情。

因此,儘管我們得接受改變,得認清「所有的付出終究會走向失去」的事實,但我們仍能珍惜當下、傾聽心聲,並選擇何時「畫下句點」。

「畫下句點」其實就是停止恐懼得失、停止為了「害怕失去」而行動,而是為了自己想要、自己希望而做。並且在我們停止恐懼得失之後,才會注意到得與失是一體兩面的,從而分析得失的差別,才不會造成做了以後,即使得到些什麼卻反而失落感更重。

結語

用印度哲學的思維,爬梳內在的恐懼與得失心,就能以寬闊從容,迎接生命厚實的一切。 — 《別讓世界的單薄,奪去你生命的厚度》

雖然這個世界早已被資本主義、物質至上主義侵蝕,但我們仍能藉由印度哲學與這個變調的世界分庭抗禮,重回一個「人」該有的生活。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