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leukin互相看
Interleukin互相看

分享自己閱讀後的筆記與啟發,並期許自己像介白素(白血球之間用來互相傳遞訊息的分子)一樣,充當書本與讀者之間的橋樑。 歡迎大家指出文章中的謬誤,以及說出自己的看法。

成功有公式?

成功的關鍵不僅僅在於自己,更在於我們與其他人構成的「人際網路」。

談到成功,想必你一定滿肚子疑問:

為什麼有些藝術家紅到發紫、有些藝術家卻沒沒無名?

為什麼不管在哪個領域,真正的超級巨星都少之又少?

我們的成就、人脈,與成功有什麼關係?

……

別急別急,就讓網路科學家巴拉巴西(Albert-László Barabási)透過實驗證據與大數據為你撥開迷霧吧。

好書推薦:《成功竟然有公式:大數據科學揭露成功的祕訣》

首先,巴拉巴西將成功定義為「我們從所屬社群中得到獎賞」,基本上就是影響力與聲望,這不僅是因為這個定義可以客觀測量,也是因為成功是一種集體現象。

成功第一定律

在紐約有個塗鴉二人組 – SAMO,但只存在三年(1978~1980)就因為迪亞茲(Al Diaz)與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1960~1988)的理念不合就解散了。

那麼年齡相同、風格相似的兩人,在拆夥後的發展是否也差不多?

不,簡直天差地別!迪亞茲至今仍在紐約藝術界,卻始終乏人問津;而巴斯奇亞雖然27歲時死於用藥過量,但在生前就已經掀起熱潮。

他們的不同,在於一項關鍵:迪亞茲總是獨來獨往,至於巴斯奇亞,則是運用人際網路毫不手軟

善於交朋友的巴斯奇亞,由於結交到了一位人際關係良好的東村藝術家柯提茲(Diego Cortez),而能參加1981年的集體展覽,使他的作品能與安迪·沃荷(Andy Warhol)、凱斯·哈林(Keith Haring)等大咖的作品一起被人看見、被人買下。當晚,巴斯奇亞就有一些作品以25000美元的價格售出,漸漸打開他的知名度。甚至在2017年的蘇富比拍賣會上,以1.105億美元的價格成交其畫作《無題》,為有史以來最昂貴的畫作之一。

因此,成功第一定律就是:

你的表現能為你帶來成功,但如果表現的優劣難以判斷,則是人際網路能為你帶來成功。

成功第二定律

超級巨星的表現與成功之間,不成比例。雖然人的表現有上限,但只要表現比別人稍微好一點,成為那耀眼的百分之一,就能得到幾百倍、幾千倍的成功。

舉例來說,在2009年10月的時候,《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排行榜榜首是丹·布朗(Dan Brown)的《失落的符號》(The Lost Symbol),第二名則是尼可拉斯·史派克(Nicholas Sparks)的《最後一首歌》(The Last Song)。我們很容易就會認為,只要史派克再努力一點,或行銷再做得更好一點,就能擊敗丹·布朗了。

然而,僅僅差這一名,卻差得遠了

雖然《最後一首歌》在當週就賣出了12萬本,遠遠超出大多數暢銷書的3000~5000本銷量,但《失落的符號》竟賣出了120萬本!這可不是只贏了一點而已,這是十倍的差距!

但這能說是《失落的符號》的內容比《最後一首歌》好上十倍嗎?

不太可能,畢竟人的表現(此處為內容的優劣)是常態分布(normal distribution,又稱作高斯分布、鐘形曲線),是有著極限的。但對於人的成功(此處為銷售量),可就不是常態分布了,而是冪定律(冪次法則,power law)。

因此,成功第二定律就是:

表現有上限,但成功是無上限的。

成功第三定律

巴拉巴西的團隊發現,一開始的成功靠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優先連結(referential attachment,也可翻成偏好依附),但過了一段時間後,靠的就是適存度(fitness)了。不過,不要把適存度與品質混為一談,雖然適存度與品質有關,但不完全相等。適存度是用來判斷符合市場需求的程度,是否能打敗其他產品。

最好的例子是J·K·羅琳(J. K. Rowling)的《哈利波特》(Harry Potter)。

第一集的《哈利波特》在經歷十多次被拒後,終於找到出版社出版。但首刷的五百本中卻有三百本是免費送給圖書館的,做為起步,實在不能再慘了。

不過接下來,優先連結發揮了力量,「極具娛樂性的驚悚小說」、「孩子開始讀後,我還沒見過哪一個能夠停手的」,這些一則又一則的好評讓《哈利波特》增加能見度。一直到建立了夠大的讀者群後,《哈利波特》才在1999年8月登上了《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排行榜榜首。

隨後,《哈利波特》的高適存度使其在榜首附近徘徊了一年半,直到《紐約時報》把排行榜分成童書和成人書籍為止。

因此,成功第三定律就是:

優先連結 X 適存度=成功。

成功第四定律

近來,有越來越多的書、文章都提到,團隊的成功需要高多元性與平衡,但卻忽略了成功後的功勞歸屬,畢竟這會受到自身偏見的影響,尤其是種族主義與性別歧視。不過即便如此,我們仍然可以對抗不公不義。

美國知名的流行樂歌手達妮·洛芙(Darlene Love,1941~今)在16歲時就成為專業歌手,並加入了一個名為「花朵組合」 (the Blossoms,1954~1990)的團體,為貓王(Elvis Presley)、湯姆·瓊斯(Tom Jones)等歌手伴唱,讓這些白人歌手的唱片裡也有黑人的福音音樂,只是少有人會記得這些黑人歌手的名字

更糟的是,在那個由白人主宰音樂界的時代,身為黑人女性的她,無法控制自己歌曲的製作與發行。其中有一首花朵組合的名曲〈He’s a Rebel〉還被製作人菲爾·斯佩克特(Phil Spector)謊稱為是另一個團體「水晶組合」 (the Crystals)的歌。

因此,洛芙不得不在歌唱之餘,還要做些清潔打掃的工作,才能維持生計。但一直活在陰影下的她,仍在1974年離開花朵組合,放棄了歌唱事業。

直到1980年代初的某一天,當她正為有錢人刷洗馬桶時,聽到收音機裡自己的歌聲。在那一瞬間,她告訴自己:「夠了,達妮,這不是妳該待的地方!妳應該要唱歌的,外面有一整個世界都想聽妳唱歌。」

所以,一向習慣團隊合作的洛芙,決定以獨唱女歌手的身分,靠著自己強大的歌聲,奪回屬於自己的聲譽。最終,因為洛芙一生對音樂的貢獻而在2011年入選搖滾名人堂(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

因此,成功第四定律就是:

雖然團隊的成功需要多元性和平衡,但功勞讚譽只會歸於特定個人。

成功第五定律

S=Qr,S為成功、Q是你的天賦、r是你提出的點子或做出的產品的價值。

從這個作者提出的公式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成功需要高的Q與r,就像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推出iPhone、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製作出《大白鯊》(Jaws)、瑪麗·居禮(Marie Curie)發現鐳(radium)等。

然而,要獲得長期的成功無法只靠一個很棒的點子或產品,畢竟人們的注意力會隨著時間衰退。

所以,要繼續提出點子、推出產品,讓Q能繼續發揮作用。好比賈伯斯後來還推出了iPad、史蒂芬·史匹柏還拍了《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與《搶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瑪麗·居禮將放射性同位素用於治療腫瘤等等,透過不斷的嘗試,讓自己更有可能再次產出r值高的點子或產品。

因此,成功第五定律就是:

找到天賦所在後,持續嘗試,成功隨時都可能到來。

結語

巴拉巴西讓我們知道:成功的關鍵不僅僅在於自己,更在於我們與其他人構成的「人際網路」

因此,在了解了這五個成功定律後,我們可以想想,自己該如何運用人際網路來幫助自己與周遭優秀的人,一起躋身成功之列。

另外,書中還有許多我沒提到的新奇有趣的研究結果,諸如為何面試排越後面越好?與超級巨星合作或競爭,會對我們帶來什麼影響?藝術界最具影響力的藝廊和博物館有哪些,而一旦一開始勾不著邊,就再也沒機會?……

礙於篇幅有限,有興趣的人就自己去找書來看看啦。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