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leukin互相看
Interleukin互相看

分享自己閱讀後的筆記與啟發,並期許自己像介白素(白血球之間用來互相傳遞訊息的分子)一樣,充當書本與讀者之間的橋樑。 歡迎大家指出文章中的謬誤,以及說出自己的看法。

危機領導(下) — 四個英雄

儘管這四位背景、能力與性情迥異的領導者成就了不同的結局,然而他們的眼光都超越了自己的生命,期望自己的成就能夠形塑並擴展未來。

對他們來說,衡量他們成就的最終標準,在於自己是否能在大家共同記憶中,永遠佔有一席之地。


南北戰爭 — 林肯的轉型領導

1860年11月6日,亞伯拉罕·林肯擊敗了三位候選人,當選第16任美國總統。

但到了1861年3月4日林肯就任總統時,這個家不僅分裂了,甚至還著火了。七個南方州已經組成了具備新憲法的新政府 — 美利堅聯盟國(the 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 CSA),並推選前密西西比州參議員傑佛遜·戴維斯為臨時總統。而在1861年4月12日,邦聯軍隊向薩姆特堡的聯邦軍隊開火,內戰(南北戰爭)由此開始。

林肯:「我認為這場戰爭的主要意義,在於我們必須證明全民政府並不是一件荒誕的事(維持聯邦的完整)。我們必須現在解決這件問題,如果我們失敗了,不僅證明了少數人擁有權力可以決定讓自由的政府瓦解,這甚至證明了人民沒有辦法治理自己。」

1.超越個人,不以任何人為敵人

為了應對眼前的可怕負擔,林肯組建了史上最不尋常的內閣,不僅包含了共和黨的每一支派別 — 前輝格黨員(保守派)、自由土地黨員(溫和派)、反奴隸制的民主黨員(激進派),還把三個主要競爭對手放在三個最高的職位上 — 國務卿威廉·蘇爾德、財政部長西蒙·蔡斯、司法部長愛德華·貝茨。

林肯的老友觀察到,他從來不依據「自己喜歡或不喜歡他們」來選擇團隊成員,「如果有誰中傷他、惡意針對他或辱罵他,但這個人卻最適合,他會對朋友那樣立刻將此人放入內閣」。正如某次有人批評林肯對待政敵的態度:「你為什麼試圖讓他們變成朋友呢?你應該想辦法打擊他們,消滅他們才對。」,但林肯卻溫和地回應道:「我們難道不是在消滅政敵嗎?當我們成為朋友時,政敵就不存在了。」

2.收集第一手資料,提出問題

藉由在營地對指揮官和士兵的第一手調查,林肯逐漸看出奴隸制與南方聯盟軍的之間的強大連結。奴隸為聯盟軍挖戰壕、築防禦工事,並在後方耕種、採摘棉花,使得聯盟國士兵得以打仗。「奴隸對於那些被他們服務的人來說,無疑是一道助力,我們必須決定這一道助力是要與我們在一起,還是與我們對抗。」林肯領會道。

3.施加單方面行政權力前,竭盡全力和解

為了奪走邊境州加入聯盟國的希望,而使叛軍灰心喪志,林肯向四個忠於聯邦的邊境州提議 — 逐步廢除奴隸制計畫:「若他們願意採納此計畫,自願放棄奴隸制的奴隸主將得到每個奴隸平均四百美元的回報。」然而,他們拒絕了。「我是一個有耐心的人,但你最好搞清楚,只要我手上還有一張牌,我永遠不會放棄遊戲。」林肯告訴他們。他的最後一張牌,就是公布他的《解放奴隸宣言》。

1862年7月22日,林肯召集內閣,重申他維護聯邦的目標,並閱讀他的《解放奴隸宣言》草案:

「為實現目標(維護聯邦)所採取之適宜且必要的軍事手段,我,身為美國陸軍、海軍總司令,下令並宣布自一八六三年一月的第一天起,所有受美國憲法管轄之任一州或諸州內被視為奴隸之人,都不該繼續被認定、允許或維持其奴隸身分,此後到永遠,都是自由之身。」

而此宣言的生效日定在約六個月後,藉此提供叛亂州最後一次機會,在永久沒收他們的奴隸之前結束戰爭並重返聯邦。

4.預測各種對立的觀點並充分準備

林肯雖然在宣讀宣言之前,就已表明心意已決,但他仍歡迎內閣的回饋意見,無論支持或反對。他清楚了解每一位成員,能完全預料到他們的反應,所以他做足準備,回答他們可能提出的一切反對意見。

不過在會議結束前,國務卿蘇爾德仍提出了一個林肯唯一忽略的面向:我們最好是「等到勝利之鷹展翅飛翔後」再公布,否則會被視為是「我們最後一聲哀啼」。因此,直到聯邦軍於安提塔姆戰役獲勝後,林肯才在9月22日公布宣言,而生效日定於隔年,1863年1月1日。

5.言出必行

隨著生效日越來越近,公眾表現出一種「普遍的懷疑態度」,懷疑總統是否兌現承諾。但最了解林肯的人不會有這種懷疑,因為林肯在歷經了32歲那場最嚴重的憂鬱後,他在發表意見與做出承諾之前都會思慮再三,而一旦做出決定,就會堅定執行。正如廢奴主義領導人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所言:「林肯不會退縮。假如他只教過我們相信一件事,那就是教我們相信他的話。」

1863年1月1日前一天下午,林肯按計畫正式簽署了《解放奴隸宣言》,讓開國元勳們試煉的末日終結,而美國的新自由誕生。

林肯告訴國會:「同胞們,我們不能逃避歷史……我們所經歷的這場嚴峻考驗,不論光榮或恥辱,都將照亮我們直至最後一代。在給予奴隸自由的同時,我們也向自由之人確保自由— 我們所給予與所維護的都同樣高貴。我們若不高尚地拯救,便會貧乏地失去這世上最後、最美好的希望。」

不久後,當老友斯畢德來到白宮,兩人回憶起林肯當初那段艱難時光、那份他想被世人記住的渴望時,林肯毅然地提到這份宣言:「我相信在這個案子中,我最大的希望將會實現。」這份年輕時的偉大夢想,如今已回報了他的同胞們。


煤礦大罷工 — 老羅斯福的危機管理

「用這種方式進入總統任期是件可怕的事,但對此感到惶惶不安才是更糟的事」總統威廉·麥金利被刺身亡後,副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在這種民主式繼承制度的暴力破壞下,於1901年9月14日成為第26任美國總統,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年輕就入主白宮的人。

雖然西奧多公開承諾延續麥金利的政策,但他也向記者表示們表示,一個新政治時代的黎明將至。

「他高昂的精神、強大的工作能力,他的努力不懈、直率,與他許多驚人的才華,鼓舞了數百萬普通民眾的精神。」記者馬克·蘇利文觀察道

1902年5月,美國礦工聯合會要求要求更高的工資、更短的工作日而發動了煤礦工人大罷工,威脅到城市的暖氣燃料供應。

1.計算介入的風險與且早期階段不表態

使西奧多沮喪的,無論法律或歷史先例,都不允許總統介入這個危機的任何一面。但身為「林肯派」與「人民的管家」的西奧多,決不會坐以待斃,「除非憲法或法律有明文禁止,否則做人民需要的任何事」不僅是執政者的權力也是義務。

因此,在找到合適的方法介入前,西奧多先口頭指示勞工委員卡羅·萊特查明與目前爭議相關的所有可能之事實,並試圖理解勞資雙方所承受的壓力。此外,萊特還在報告中提出了一項為期六個月的實驗性做法:將每日工時從10小時減為9小時,觀察生產力受到的影響,並建立一個由業主和新工會的代表組成的聯合調解委員會。

不過,即使產出了調查報告,西奧多最終仍採納了司法部長費蘭德·諾克斯的意見 — 暫時不表態,因為一旦發表這份報告,會讓他在特定議題上表達了自身立場,那麼當他在因為總統的職責而必須介入時,就可能會陷入「為難、沒有威信的處境」。

2.依據情況,隨時準備調整

罷工進入第四個月,民眾的焦慮加深,並質問西奧多 — 這個「托拉斯剋星」:「為何政府不能把煤礦業者當成托拉斯來處理?」,但這是因為他們的合併方式並不符合托拉斯的法律定義,且就算最終勝訴,法院緩慢運作的機制也無法解決眼下的危機。

此時,西奧多想到了一招 — 將萊特報告發布給媒體。在這份報告中,萊特對業主的訪談與業主和礦工之間的書信,不僅表明了業主們對員工的惡毒敵意,也顯示出這些人沒有絲毫要為公眾負責的感覺。這讓公眾情緒被挑起,並為總統的行動創造了空間。

3.將不同立場的人組成團隊,一起實現目標

西奧多召集七個人,保守派商人暨麻州州長溫瑟洛普·克蘭、戰爭部長暨金融界的聯絡人伊萊休·魯特、郵政局長暨北方運輸公司前總裁亨利·佩恩、移民事務專員暨火車司爐員兄弟會前負責人法蘭克·薩金特、對煤礦井相當熟悉的賓州參議員馬修·奎伊、世上最頂尖的統計學家之一的萊特,當然還有一直建議總統別插手的司法部長諾克斯,一起以各自的立場來想辦法實現共同目標。最後,他們決定,總統採取行動,邀請工會主席約翰·米契爾和六位無煙煤公司總裁到白宮會面。

4.建構敘事並控制媒體的消息

在會議之初,西奧多獲得了與會者的同意,讓速記員紀錄整個會議過程,接著宣讀了一份聲明,為接下來的討論列出基本規則:「無煙煤貿易的情況影響到三方 — 業者、礦工、大眾,而我代表一般大眾發言。我不希望你們討論各自的主張和立場,我懇請你們發揮愛國精神、放下個人考量,為大眾的利益做出個人犧牲。」但不幸的是,這些業主從頭到尾都在盡其所能挑釁米契爾,也侮辱了西奧多,並拒絕一切協議,最後還自得於他們「回絕」礦工與總統這一事實。

會議結束不久,政府印刷局迅速印出一本刊載會議內容的小冊子,讓媒體發表在隔天的頭版上。讓公眾作為罷工中第三方的決定,以及總統的耐心、禮貌、尊嚴與公正的行為對煤礦大亨的乖張行徑形成鮮明的對比,讓西奧多得到了廣泛的公眾支持。

5.萬不得已才出手,但一出手就要狠

隨著寒冷逼近,這場罷工仍無任何解決跡象,若再繼續下去,完全倚賴無煙煤作為燃料的東北部將可能出現「最血腥的內亂」。

西奧多的危機管理團隊向賓州州長威廉·史東施壓,讓他同意部署國家軍隊,以在必要時「進攻礦區」,維持礦工之間的法律與秩序,並剝奪業者的財產。這個「巨棒」提供魯特前往紐約與金融界的主導人物J·P·摩根談判,讓業主們同意成立由一位軍官、一位採礦工程專家、一位法官、一位熟悉採礦與銷售的商人、一位天主教會主教和一位「傑出的社會學家」(其實是位勞工領袖)組成的無煙煤罷工委員會,使美國走出了163天的僵局,達成了和平的結局。

西奧多:「現在我相信那些正直行事的富人,也相信用智慧、公理管理的工會。但是當雇員或雇主,勞方或資方出了問題,我必須對付他,事情就是如此。」

「我們見證的不僅僅是煤礦罷工的結束,而是一個強大的政府進入了一個新的運作領域。」倫敦《泰晤士報》評論道。在西奧多「公平交易」、「監督與規範」的旗號下,一種漸進式的改革氛圍席捲全國,為勞資雙方的關係、政府與人民的關係創造了新的願景。


百日新政—小羅斯福的重建領導

1929年~1933年的經濟大蕭條並非悄然無聲地降臨。早在1929年10月的華爾街股災之前,紐約州州長富蘭克林·羅斯福就已發覺不對勁。即便他沒有醫治經濟大蕭條的萬靈丹,但仍以逐一解決、反覆試驗的方法提供工作機會給廣大的人群,如兼職工作、減少工時、創造小型社區工作計畫等等,「我們必須找出一些答案,且立刻採取一些行動。」富蘭克林體認道。

雖然這些措施難以力挽狂瀾,但仍讓紐約州成為其他州的模範,並讓富蘭克林擊敗了時任總統赫伯特·胡佛,贏得了1932年的總統選舉,成為美國第32任美國總統。「我向你們保證,我向自己保證,將會為美國人民帶來新政,這不僅是一場政治運動,這是一場戰鬥的開始。」

富蘭克林:「除非我搞錯—這個國家缺少且需要大膽、持久的實驗。選擇一種方法然後去實踐它,這是很基本的。如果失敗了,誠實地承認然再試另一種做法。但最重要的是,必須去嘗試。」

這位已做好貢獻的準備的「醫生」將啟動一場永遠改變政府與人民之間關係的重建歷程。他要讓人民知道,他已經穿過了黑暗,而美國人民同樣可以。

1.納入所有利益相關者

1933年3月4日的就職後,富蘭克林不僅組建了包含民主黨、共和黨、自由派、保守派的內閣,希望這個「高手陣容」能一起用冒險犯難的精神,想辦法讓國家擺脫苦難;還召集了兩黨國會領袖,請求他們支持他的計畫—召開第73屆國會特別會議,以制定緊急銀行立法。除此之外,他還邀請各大城市的傑出銀行家到華盛頓,協助政府起草法案。雖然這些人被那些希望採取激進行動的激進人士指為「不擇手段的金融家們」,但富蘭克林知道他需要銀行界的技術專業與支持。

就這樣一層一層、一針一線地,富蘭克林具體的緊急應變計畫取得了各級公共和私人部門領導者的共識。

2.說故事時務必簡單、直接

3月12日晚上,富蘭克林透過收音機發表了首次「爐邊談話」。「我想告訴各位,我們在過去幾天做了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以及下一步是什麼。」如同林肯,富蘭克林在廣播中藉由簡單明瞭的語言來與聽眾溝通並引導他們。

「當你們把錢存入銀行時,銀行不會把這筆錢放進保險庫,而是用在投資債券、貸款上,以保持工業和農業的運轉。然後發生了什麼事?某些銀行把委託給它們的錢用在投機和不明智的貸款。當市場崩潰而且這些銀行倒閉時,人們對於整個銀行體系的信心大受破壞,而爆發全面的擠兌潮。……現在,新的聯邦政府承諾提供貸款,以及必要的額外貨幣,在這些支持下,獲得批准的銀行可以重新開業。我向你們保證,把錢放在重新開業的銀行,比藏在床墊下還要安全。」

透過這個幾乎消除了時間、距離和空間的限制的「20世紀的絕妙發明」,富蘭克林成功地將同理、自信和溫暖傳達給人民,讓他們相信並信任他說的話,使得隔天銀行重新開業時,出納員的窗口「大排長龍」,但這是為了存款,而不是為了領錢。「城市重拾信心。」《芝加哥論壇報》寫道。

3.開放未過濾的訊息管道,以補充和挑戰官方訊息

作為最高首長,為了弄清楚哪些計畫有效、哪些無效,富蘭克林利用各種非正規的情報來源,使他能夠快速修正、拋棄或改革進行中的計畫。

儘管富蘭克林每天早上做的第一件事,是「像收割機吞進穀物一樣」消化各大都市的報紙與秘書路易斯·豪爾整理的各地方小報的社論,但他更依賴妻子愛蓮娜提供的「未經修飾的真相」。這個「行蹤不定」的老婆時常花上數週四處「旅行」,與各式各樣的人交談,傾聽他們抱怨、檢視新政計畫、蒐集大量故事,然後在回來與丈夫分享,並促使他精簡計畫、提高效率,甚至是創建出新的機構。「愛蓮娜看到了許多總統永遠看不到的事情,她知道的很多東西,以及她對這個國家人民生活的了解,都影響了總統。」勞工部長法蘭西絲·珀金斯(為美國第一位女性閣員)說道。

4.激發競爭和辯論,鼓勵創造力

富蘭克林拒絕將過多的權力下放在一個人身上,而是將權力界線模糊化,讓部下可以產生競爭,也讓他可以同時朝不同方向前進。「發生一點小衝突是好的。你知道的,一點點小競爭會帶來刺激,這讓每個人持續證明自己比別人更好。」富蘭克林觀察道。

最能闡釋他的競爭管理理論的莫過於公共工程管理局局長哈羅德·伊克斯和公共事業振興署署長哈里·霍普金斯之間的鬥爭。

商人視角的伊克斯認為解決失業問題的最佳方法是「啟動幫浦」,即透過補貼私人承包商來建造林肯隧道、胡佛水壩等巨大工程。雖然建造這些工程很花時間,但一旦完成後,就會永久存在。而曾是社會工作者的霍普金斯,傾向支持各式各樣的小型和分散式計畫,包含建造許多道路、學校、圖書館、運動館等基礎設施,以讓更多失業者進入工作崗位。

富蘭克林將兩者加以運用與調和,並直接參與了資金的分配,以尋求短期和長期的利益,讓兩者都能用來治癒這個國家。

5.適應各種情況,在必要時迅速改變方向

在第二次爐邊談話時,富蘭克林曾表示:「我不否認,我們可能在程序上犯錯。我不期望每次打擊都會命中,我所追求的是盡可能提高打擊率。不僅對我自己,對團隊也是如此。」

為了根除不受監管的股票市場與銀行體系中的「舊弊端」,富蘭克林提出《證券真實法》,要求新證券的發行人向聯邦貿易委員會提交完整的登記聲明,而蓄意的不實陳述將被判處最高五年的監禁。該法案激怒了左右兩翼人士。商人們警告,由聯邦貿易委員會的業餘者訂下的「嚴厲」懲罰,會限制股票經紀人,導致股市停滯,進一步阻礙復甦;而改革者們對於「已發行的所有股票和債券都不受監管」深感失望。

因此,不到六個月,富蘭克林意識到該法案「行不通」,於是立刻改成了另一法案—《證券交易法》,不僅減輕了處罰的嚴厲程度,也將聯邦的監管範圍擴大到整個股票和債券領域,而監管任務則交由新成立的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進行。最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成為最受推崇的新政機構之一。

富蘭克林的「百日新政」推動了一系列非凡的新計畫,讓經濟從3月1日的最低點出現陡峭的復甦。而這一切成就除了行政和立法部門之間的全心合作,最重要的是,富蘭克林堅定的信念。

富蘭克林的信念從未動搖,「如果人民得到政府的信任,能看見正在發生的事情,並得到完整而真實的陳述,那他們通常會選擇正確的道路」。

透過與他所服務的人民之間的連結,讓這位從小兒麻痺症患者變成「新政醫生」,甚至是之後在二戰時的「打勝仗醫生」的總統,完成使命、動員行動和贏得人民信任,而得以率領美國走過這憂患的時代。


偉大社會—詹森的願景領導

「一切都很混亂。」副總統林登·詹森回憶道。1963年11月22日,總統約翰·甘迺迪在德州達拉斯遇刺身亡後,詹森隨即在達拉斯機場的空軍一號總統專機的機艙裡宣誓就職,成為美國第36任總統。

當天,詹森不僅請求甘迺迪內閣繼續留任,也聯繫了前總統杜魯門和艾森豪,以及國會領袖代表團,以穩固這個「如同一群困在沼澤的牛」的政府。到了當晚,詹森找來了三位最親近的助手,傑克·瓦倫提、克里夫·卡特、比爾·莫耶斯,說出他腦海中遠超過小羅斯福的新政與甘迺迪的新邊疆的偉大藍圖。

「我要從參議院財政委員會手中拿到甘迺迪的減稅法案,我們要讓經濟再次活躍。然後,我要通過甘迺迪的民權法案,它在國會擱置太久了。而且我會讓它在不改一個字或標點符號的情況下通過。接下來,我們要通過立法去除所有障礙,讓全國各地每一個人都能夠投票。……還有,我的目標是通過杜魯門之前那毫無進展的醫療保險法案。」

1.發揮自己的優勢

一開始,詹森就做了兩項重要決定。首先,他將在他熟悉的地方—國會聯席會議向現場觀眾發表演講,而不是在空蕩蕩的橢圓辦公室的電視鏡頭前,對他來說,這是合法繼任儀式的完整陣仗。其次,他將利用這個機會,呼籲同事們打破立法僵局,改變這個「正演變成一場全國性危機」的無能國會,好讓甘迺迪的每項重大國內倡議成為法律。

1963年11月27日中午,詹森走進眾議院,以簡單的修辭,悲傷而謙卑的語調,將悼文與呼籲行動的就職演說合而為一:「首先,任何追思文或悼詞,都無法比盡早通過甘迺迪總統奮鬥已久的民權法案,更能表達對他的緬懷之情。在這個國家,我們對平權已經談論了夠久。我們談了一百多年。現在該是寫下序章,並且把它寫進法典的時候了。其次,我們的任何行動,都比不上提前通過甘迺迪總統奮鬥了一整年的減稅法案,更能延續他的志業。」

由於甘迺迪的去世創造了「一種同情的氛圍」,使得詹森將「死者的計畫變成殉難者的志業」,期望能成功地推動兩個重大項目 — 旨在結束南方種族隔離的民權法案與旨在刺激經濟的減稅法案。

2.確立最有效的作戰順序後,前進、再前進

在國會眾議員和參議員們談過之後,詹森認為他應該先推動減稅,再解決分歧更大的公民權力問題;若順序顛倒過來,則會讓排斥民權法案的南方議員繼續阻撓議事,讓減稅與民權雙雙停滯不前。

然而,減稅法案現在卡在參議院財政委員會主席哈里·伯德的手中,為了讓這位鼓吹節儉的議員願意在議會上公布此法案,詹森努力地將預算降至一千億美元—這條「神奇」的界線以下。「我幾乎研究了每一行、每一頁,直到晚上都夢見在刪預算。」詹森回憶道。最後,終於將預算縮減至975億美元,好讓對方無法從「雞蛋中挑出骨頭」,讓伯德於二月初終於願意從他的委員會釋出這項法案,讓它進到議會廳。

一送進議會廳,詹森立刻就致電委員會首席書記伊麗莎白·斯普林格,催促她的團隊加班寫下多數黨與少數黨的報告,並要政府印務局趕印這份報告。待一送至議會,詹森就去說服每位參議員堅決反對附加修正案,以避免拖延。最終,在1964年2月26日,即甘迺迪遇刺三個月後,國會就通過了《減稅法》(又稱《1964年美國稅收法》),成功地將聯邦所得稅全面削減了約20%,而公司稅則從52%降至48%。

3.尋求支持,把自我放一邊

第一項任務已圓滿達成,接著就是擱置其他所有懸而未決的立法,全力專注於最棘手的社會、政治和道德問題—民權法案上。

然而,民權法案卻被規則委員會主席霍華德·史密斯法官擱置在眾議院的程序邊緣,讓民權領袖的挫敗感與日俱增。詹森分析了當時情況後,他認為只剩下一種很少使用的選擇—提交院會請願書,才能夠施加夠大的壓力,讓史密斯「不繼續打混」。因此,他說服了民權領袖、自由派團體、工會領袖、教會團體和商業理事會成員,讓他們積極地去遊說自己在國會的支持者簽名,而成功地收集到209個簽名,讓史密斯一過完聖誕節就舉行聽證會,並於1月31日提交至國會。

接著,由於民主黨內部分裂,而需要共和黨支持的詹森,積極地拉攏參議院少數黨領袖艾弗瑞特·德克森,因為只有他能召集25名左右的共和黨人,以終結辯論。詹森告訴民權領袖:「你們可能不願意與保守的德克森合作,但你們必須明白,除非讓共和黨人加入我們,除非我們把這個法案變成美國的法案,而不僅僅是民主黨的法案,否則這該死的國家將會發生暴動。」眼下這個問題已經超越了黨派。

在詹森、參議院多數黨黨鞭休伯特·亨弗萊、司法部長羅伯特·甘迺迪以及民權領袖等人的努力下,以71比29的票數終結了阻撓議事長達54天的冗長辯論,讓多數黨終於能登記投票,讓詹森終於在1964年7月2日簽署《1964年民權法案》。這一天,幾乎是詹森那次嚴重心臟病發作的九週年,那次深刻的經歷改變了他對權力和目標的看法,讓他重新踏上「正途」。

4.描繪出一幅無法抗拒的未來藍圖

隨著甘迺迪議程中兩個最重要的項目—《減稅法》和《1964年民權法案》的通過,正式拉開詹森著名的「偉大社會」之序幕。

詹森在密西根大學五月份的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說:「美國不僅有機會走向一個富裕和強大的社會,而且有機會走向一個偉大的社會。」為此,他要延伸權力法案,擴大對自由的定義,希望每個美國人都有機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並且,他要向貧窮宣戰,為內城貧民區和貧困的農村地區提供經濟援助、為老人和窮人提供醫療服務、保護自然資源等等,「我們已經有足夠的能力來做這一切,我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詹森說道。

因此,詹森於1964年美國總統大選中大大地擊敗了共和黨候選人貝利·高華德,並為參眾兩院帶來了自小羅斯福1936年大獲全勝以來自由派的極大多數席位。

5.知道何時該止步,何時該前進

經歷過爭取《1964年民權法案》的長期鬥爭後,詹森認為,必須等塵埃落定,才能推動下一個民權聯盟議程的項目—大受增強的投票權法案。因為行政機關需要時間來制定強制執行程序,以整合公共餐廳、浴室和劇院,而國會與人民都需要時間來癒合分裂的傷口,以消化早期法案帶來的巨大政治和社會衝擊。所以,在這段時間裡,詹森懇請馬丁·路德·金恩博士一起研究偉大社會的法案,以提升黑人與白人的生活品質。

1965年3月7日,六百多位民權人士聚集在塞爾瑪市的布朗教堂前,開始一場54英里的和平遊行,前往阿拉巴馬州首府蒙哥馬利。當他們到達狹窄的艾德蒙佩特斯大橋時,遇到了拿著手槍、木棒、長鞭的州警與騎警隊,而電視台攝影機錄下了這一血腥的一幕。數以百萬的電視觀眾目睹「60多名遊行者受傷倒地,其中有年老的婦人與年幼的孩童」,因而喚起了全國人民的良知。

「如果我們想從這種短暫的情緒中獲得任何永久性的東西,重要的是要立即行動。」詹森說道。他抓住這個時機,在電視轉播的國會聯席會議上致辭,利用政治講壇的一切力量,進行行政倡議。

「今晚,我們身為美國人聚集在這裡,不是民主黨人也不是共和黨人,我們身為美國人聚集在這裡,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沒有州權利或國家權利的議題。我們只有人權議題。……他們的事必然也是我們的事。因為,不僅是黑人,實際上是我們所有人,都必須戰勝偏見與不公造成的殘酷後果。」

最後,詹森以「我們終將戰勝」這句讚美詩作結。數秒鐘內,幾乎整間屋子的人都站了起來,鼓掌、吶喊,甚至是大力跺腳。很快地,在兩天後,國會就通過了《1965年投票法案》。緊接著,數月間國會就陸續通過了補助貧困人民受教育的《1965年中小學教育法案》與《1965年高等教育法案》、成立聯邦醫療保險的《1965年美國社會安全保險修正法案》、廢除了歧視性的國籍配額制度的《1965年移民和國籍法案》等等。僅僅花了一又四分之三個年頭,詹森便完成了那天晚上制定的所有計畫,為美國展開了一個全面、進步的社會願景,將美國進一步推向「福利國家」。


1922年落成、位於美國國家廣場西側的林肯紀念堂

雖然沒有一種領導方式放諸四海皆準,但當我們沿著脈絡探索時,仍能察覺到這些領導特質之間一脈相承的相似性。

詹森坐在白宮橢圓辦公室裡,望著他「政治上的父親」的畫像,他下定決心要以自己制定的偉大社會計畫,超越對方的新政。小羅斯福則以老羅斯福的政治生涯為藍本,一步步地描摩、形塑出自己的政治之路。老羅斯福則將林肯視為偶像,矢志跟隨林肯的堅定、耐心和豁達大度的心胸。林肯則以華盛頓為心中依託,汲取國父的精神與力量,以接下「比華盛頓所肩負的擔子更加沉重」的任務。

這些人承先啟後,繼承著開國先賢的遺志,在憂患、恐慌的時代,啟發人民、撫慰人心。而他們(尤其是林肯)述說的故事與傳遞的力量,隨著時間,越來越深刻,不僅滋養了後來的領導者,也為我們設下標準與障礙,為我們呈現一份指引方向的道德指南。

我行事從不懷恨在心。我面對的事情太宏大,犯不著小心眼。 — 林肯
權力,必然代表著責任與危機。 — 老羅斯福
我不是最聰明的人,但我絕對能找來最聰明的夥伴。—小羅斯福
追求卓越,最為高尚。 — 詹森

「對任何人不懷惡意,對任何人寬宏大愛;以上帝賜予我們的決心,堅持正義;讓我們努力完成我們的志業,以包紮國家的傷口。」

— 林肯第二次總統就職演說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