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没熊出没
柏林没熊出没

学贵大成不贵小用。大成者参于天地,小用者谋利计功。

在宗教改革纪念日拜访维滕堡

10月31日在德国有一天的假期,虽然很多年轻人都以为是“万圣节”,但其实是马丁路德1517年发起宗教改革的纪念日(Reformationstag)。刚好读哲学史读到这部分,震撼于这一事件对世界的巨大影响——不管是否是基督徒,我们如今的生活都可以追溯到那场变革。于是在五百多年后,我来到欧洲宗教改革的起点——路德之城维滕堡(Lutherstadt Wittenberg)

缘起

不知是不是因为疫情的关系,近两年对那些著名的观光地失去了兴趣,反而是书上读到的,作为电影拍摄地的一些小镇、街道甚至是废墟,让我还有出门的动力。


10月31日在德国有一天的假期,虽然很多年轻人都以为是“万圣节”,但其实是马丁路德1517年发起宗教改革的纪念日(Reformationstag)。刚好读哲学史读到这部分,震撼于这一事件对世界的巨大影响——不管是否是基督徒,我们如今的生活都可以追溯到那场变革。于是在五百多年后,我来到欧洲宗教改革的起点——路德之城维滕堡(Lutherstadt Wittenberg)。



维滕堡

维滕堡位于萨安州东部,莱比锡以北约七十公里。当年这里仅有两千居民,在1356年它的君主获得选帝侯地位之后,这里成为一个选帝侯首府。16世纪初,仅有两千居民的维滕堡修建了一所大学,这是神圣罗马帝国第一座由君主,而不是由教会设立的大学。路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到了维滕堡大学讲授圣经。


下了高速转入州道,汽车穿行在大片的农田和森林之间,一路伴随的浓雾让我有种行走在塔可夫斯基电影画面中的错觉。地理上这里属于北德平原,几乎感受不到什么起伏。沿途没有大的城镇,村落的房屋从外观上看,维护的状况要比德国西部差不少。快到目的地的时候,同向的车流忽然多了起来。维滕堡每年都会在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有中世纪集市、音乐和讲座,自然吸引了不少周边居民前往。但显然小城的公共停车场已经不够用了,找了很久才在路边一个临时车位停好车。


维滕堡的老建筑大致上沿着一条东西向的街道分布,街道长约一公里,西端是王宫教堂,东端是如今的路德之家,当年的修道院所在地,中间则是市政厅和广场。听着街头音乐家演奏的中世纪音乐,沿着街道向西走着,留意到老建筑的外墙上铭刻着一些人名,这些都是当年在这里生活过的名人。你甚至可以在一栋房子上找到“哈姆雷特”的名字。这是因为莎翁在《哈姆雷特》一开场便写道,在维滕堡求学的哈姆雷特闻听父亲噩耗,返回丹麦参加父亲的葬礼。

集市上的中世纪音乐表演


音乐声渐渐大了起来,就到了最热闹、游人最密集的市政厅广场了。围着路德的雕像支起了各种摊子,乍一看会觉得和圣诞市场有点像,但有些小摊还是挺有中世纪特色的,比如占卜、手纺的麻质衣物,一个印度女生的摊位在给客人画手上的装饰,一个摊位可以让小孩用几种简单的工具做木勺木碗。不时可以看到中世纪打扮的游人穿行在摊位间,拿着牛角做的杯子喝酒。虽然烤肉的味道很香,但因为想要参加当天最后一场导览,就继续前往王宫教堂。


路德与宗教改革

终于来到王宫教堂的门前,五百多年前,路德就是在这道门上贴出《九十五条论纲》(95 Thesen),公开反对罗马教会。路德提出改革的最主要原因是出于对罗马天主教会腐败的义愤,以及对教会打着信仰的旗号,说一套做一套的虚伪行径的厌恶。彼时距罗马皇帝颁布《米兰敕令》,宣布基督教为合法宗教,已过了一千多年。基督教从被罗马人鄙夷的东方迷信发展成人人信奉的至高信仰,罗马天主教会也成了凌驾于各国王权之上的统治者。随之而来的就是教廷的各种腐败行径,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高中历史课本提到过的贩卖“赎罪券”。根据基督教教义,人死后灵魂能否升入天堂,要看信徒的善行。但罗马教会告诉民众,耶稣已经为你们的罪付过了代价,你们只要上教堂购买赎罪券就可以了,买的越多,赎的罪就越多。甚至还可以替死去的人购买,让他们免受地狱的煎熬——这就是纯粹的欺骗和敛财。另外神职人员嘴里说的是一些拯救灵魂的冠冕堂皇之语,号召人们不食人间烟火,过一种禁欲生活,但是自己却干一些蝇营狗苟、卑污龌龊之事。路德曾前往罗马朝圣,看到在这个天主教的中心竟然有一万多名妓女,从此对罗马充满厌恶。当时整个基督教社会就笼罩在这样一种理论一套实际一套的普遍的虚伪之中。

当年路德贴出《九十五条论纲》的教堂


意大利人在南方欧洲对此的回应是文艺复兴运动,但文艺复兴在日耳曼世界却没有掀起波澜。因为对日耳曼民族来说,并没有一个辉煌的历史文化可以“复兴”。但相对应的,路德在北方日耳曼语世界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却有着比文艺复兴运动更深远的影响。路德发起改革的本意也并非想要创造一种新的宗教,而是想使基督教信仰回归纯粹信仰的时代。其实“reformation”一词的拉丁文词根“reform”就有“回归本源”之意,他在论纲中提出那些质疑的底气则全部来自于《圣经》原本。他揭露教廷售卖赎罪券的行为不符合教义,因为灵魂获得拯救靠的是内心坚定虔诚的信仰(因信称义)。更重要的,他告诉民众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只要你是虔诚的,上帝就在你的心中,而不必通过教会的神职人员——这就在实际上打破了天主教会在属灵事务上的垄断权。


带领我们这一组导览的是个高大秃顶的德国中年男子,外表酷似巨石强森,让人很难想象他是一位神学博士和历史教师。“我说几句那个时代的德语,大家听听看能不能听懂。”结果德国人也听得一头雾水。那时候在如今德国的范围内,有着三百多个大小诸侯国,还有多如牛毛的骑士领地,各领地有独立的经济、司法,阻碍了交流,所以连语言都不能形成统一。路德宗教改革的另一个巨大影响是他从希腊文和希伯来文把《圣经》翻译成了德文,这促进了现代德语的形成。在此之前,《圣经》只有拉丁文的版本,民众想要了解圣经只有靠罗马教廷派来的懂拉丁文的神职人员口述,这也使得教廷可以垄断圣经的解释权。加上印刷术的出现,粗通文字的民众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家阅读《圣经》了。

维滕堡市教堂


路德的宗教改革自然引起了罗马教廷的激烈反对,但是他得到了民众和世俗政权的支持。因为路德的改革有利于王权摆脱神权的束缚,还可以收回被教会和修道院侵占的田地。统治者出于政治经济利益的考虑,自然大力支持路德的改革。宗教改革迅速从维滕堡发展到丹麦、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荷兰和英国。之后各国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即各国政体有权选择自己认同的信仰——这促使了现代民族国家的产生。“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又进一步引申为在俗世中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想。“信仰自由”又促进了对“自主选择”(Selbstbestimmung)的价值的认同。所以“巨石强森”说:“大家可以翻翻德国、美国、加拿大、英国的宪法,那些原则性的关于平等、自主选择的价值观,五百年前路德就已经在维滕堡市教堂里向民众宣传了。“


历史意义

关于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马克思用三句话做了完美的概括:

“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

“他把僧侣变成了世俗人,是因为他把世俗人变成了僧侣。”

“他把人从外来的宗教笃诚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


路德宗教改革最重要的意义莫过于给精神赋予了自由,这种自由是不受外界干预的、内在的自由。由此发端而使近代德国人注重发展内在的精神自由,从而使哲学在德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


宗教改革极大地影响了此后欧洲的历史进程,民族国家的出现,资本主义兴起,科学与理性精神的发展,基督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在现代社会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这些自然不是路德所能预见的和想要的结果,但这就是历史的吊诡。那些接受了宗教改革的国家如英国、荷兰、丹麦、美国逐渐成为世界一流强国,而固守天主教传统的意大利、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则沦为二流国家。自此欧洲的重心从地中海国家转移到大西洋国家。


反观德意志的历史,则颇有些悲剧命运。在德国出现的宗教改革,使周边国家出现了现代民族意识,却使得分裂的德国陷入进一步的分裂,三十年战争又让德国生灵涂炭。在周边国家摆脱了神权束缚,大力发展之时,德国始终处于落后屈辱的地位。直到俾斯麦时代,德意志才第一次形成民族国家。不知是否与历史上的屈辱心理有关,德国随后又深陷两次世界大战,给自己和世界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浓雾中的秋夜


尾声

离开时天已黑了,雾气又开始聚集,秋天的夜晚很有些冷意。街道旁有人生起火堆,穿着中世纪服装的人从火堆上的一口锅中给路人分热汤。开车经过村庄,看到有各种装扮的小孩子成群结队的提着灯笼,哦对了,今天是万圣节。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