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soncf
bensoncf

80後教會傳道人,香港人。

教堂建築之重要性

筆者深信絕大部分上宣家員都有正確而清晰肯定的教會觀:「教會(ecclesia)不是一座教堂,而是群體!」、「建築物並不重要,人才重要!」因為在不同聚會場合中,類似這番說話都流露在眾人口中,包括禱告會中的禱辭、講壇信息中的教導等…。正如保羅面對主張行為稱義的信徒,他強調「信心」(加二15~18;三1~14);雅各面對輕視行為表現的信徒,則強調「行為」(雅二14~26)。所以既然上宣家員已緊握「教會非建築物而是人」這正確的真理,筆者就反而想在此提出建築物的重要性及其意義。

正如過去兩篇牧者心聲所說,筆者認為無形的信心與可見的符號兩者是不能分割。「信徒的聚集」(ecclesia)必然在可見的空間發生,而在城市生活中,空間都由建築物所締造而來。透過建築設計所締造的可見空間,讓人在其中經驗無形的信仰。信仰群體對上主那無形的敬畏,也可以透過室內設計、場景佈置、燈光設置都被教育出來。當進入一些宏大的教堂建築空間中,自然經驗上主那份神聖、壯嚴與聖潔,並不用牧者聲嘶力竭地重複提醒。有些教會(特別是二樓教會)有家庭式的空間設計,以致信徒在教會可以當自己屋企一樣,細小的空間安放著幾張軟軟的梳花,隨時按鍵沖杯咖啡與團友傾談,又隨手拿取旁邊的結他彈奏詩歌。信仰是怎樣煉成的?地點、空間或建築物,都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

而事實上,地點、空間或建築物作為一個符徵(signifier),它能指向那無形的意義,即所謂符指(signified),而那無形的意義需要透過可見的它,才能讓人深深體會。銅鑼灣的利舞台戲院(雖然已經不存在)作為筆者與太太拍拖睇戲的第一間影院,它曾經所在的地點所指向的,是筆者戀愛關係那份甜美。粉嶺美景新邨作為筆者出生時所住的地方,它所指向的是童年那份快樂。一些特殊的空間與地點,仍對筆者此刻的生命存在豐厚意義。上水龍深路三十號的「呢棟樓」,對上宣人及社區朋友的生命,可以產生甚麼意義呢?

今天上宣再一次面對建堂危機,我們必須承認:前面的路即使有多險,我們已無退路。一方面我們認信「呢棟樓」並非最重要,而另一方面它是非常重要,因為我們群體將會透過它來再次經歷神蹟。願我們一眾肢體「咬實牙關」同心協力去徹底完成它!將來我們回望今天,這可見的建築物見證著我們對上主那對堅毅的信心。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