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soncf
bensoncf

80後教會傳道人,香港人。

基督教信仰的視覺性

想以「可見的信」(Visible Faith)為筆者未來幾次〈牧者心聲〉的主題,可能因為過去中大藝術系的學術基礎,自然多思考視覺藝術與信仰之間的關係。當我深入思想,就發現一個很嚴峻的信仰問題:我們正失落一個認識神的重要途徑,就是靠「睇」。作為首篇,筆者只簡單陳述一些理念,盼望引發弟兄姊妹的思考。

福音派信徒認識神的途徑都是去掌握一些「神學命題」(例如神是全能、神愛世人、神恨惡罪、神與我們同在…)去建構對神的理解,過程都多透過理性認知或哲學邏輯。比較《聖經》中的人物,就發現他們都不是透過主日學課本、工作紙、查經班的筆記或問題紙去認識神,而大部分都是透過「睇」。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西乃山上的視覺效果:「雷轟、閃電,和密雲…全山冒煙…耶和華在火中降於山上…山的煙氣上騰」(出十九16~18)摩西無須開辦研經課程去以理性說服以色列人,「神是滿有神聖威嚴且輕慢不得」這信息已經被清晰「睇到」。以色列人晚上在曠野紮營,感到前路茫茫時,如何感受到「神是與我同在」?就是看見「火柱」(出十三22),他們就心得安慰。又曾否思想過:上帝何需大費周章地對會幕與聖殿設計(出廿六;王上六~七)作出如此複雜的「創作指引」?當祭司在會幕裡站崗事奉時,看見聖所壁內的雕刻與裝飾,豈不對耶和華產生敬畏之心嗎?每當子民看見牛或羊在自己面前,因為自己所犯的罪被「生劏」至血肉模糊(利三~四),他們又怎會不理解「神是恨惡罪」以致再害怕再犯罪?先知或使徒所得的默示,除了說話之外也是充滿視覺性:包括異夢(民十二6)、異象(賽六;結一;徒十9~16)甚至「行為藝術」(結四)。還有逾越節當晚要宰羊羔並且塗血(出十二)、耶穌向三位門徒展現的登山變像(路九28~36)、約翰長老所見耶穌顯現的視覺震撼(啟一9~20)、耶穌比喻中的視覺喻體(種子、水、麥子、山羊、綿羊、葡萄樹…)。信仰那數之不盡的視覺經驗,篇幅有限而不能再詳述了。

約翰指出這生命之道「是我們所聽見、所看見、親眼看過、親手摸過的。」(約壹一1)很多對「教與學」的研究都指出「視覺」在學習過程中之重要性,若果「認識神」是一個學習過程(learning process),那我們就不能只靠理性認知上去「讀」或去「聽」,而更要去「睇」甚至去「摸」。其中筆者所關注的就是聖禮(Sacrament)的視覺性,因為認同第一世紀神學家奧古斯丁(354-430)所認為:「聖禮是可見的聖道」(Sacrament is Visible WORD)。宗教改革復興了《聖經》權威,福音派或基要派一些「自由教會」(free church)把崇拜禮序的重點放在「講道」,而其他禮儀卻竟被輕視為繁文縟節,以致信徒每星期只要聽到完整的「講座」,即使遲到或早退也不覺有任何損失。聖禮中的視覺符號(symbol)都漸漸消失:蠟燭不再有了,教堂建築藝術也不再被重視,教堂內的香味也不再重要,這是何等可惜的失落!所以我們更要學習在聖禮中「睇」到聖道:專心望著牧師舉起聖餐的餅,要「睇」象徵耶穌身體的餅被裂開;要誠心領受祝福,「睇」到祝福禮序背後所重視的「分散的教會觀」;要「睇」插花背後所表達的信息;要「睇」下崇拜坐在身邊的群體。讓我們重拾一個認識神的重要途徑:「睇」。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