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soncf
bensoncf

80後教會傳道人,香港人。

靈修與查經之間的纏綿

靈修時要看《聖經》,查經時也要看《聖經》,究竟兩者有何分別?靈修時要摒棄查經時對詞義、文學手法、歷史背景的考究嗎?查經時又要摒棄靈修時那種「如鹿渴慕溪水」的感性情懷嗎?靈修與查經何時被二分對立?如此明確區分,對我們尋求透過《聖經》去親近神的信徒,有何意義呢?查經有時變得「太過靈修」,靈修有時又變得「太過查經」,你曾有這個疑惑嗎?

筆者發現有兩種處理《聖經》文本的極端看法,影響我們去理解上述問題:(一)《聖經》每一節字句都能被現代讀者 copy and paste 成為神直接對自己當下的說話,;(二)《聖經》只是一部有具歷史與學術價值的文學作品而已。避免信徒各走極端,我們需要持守對《聖經》應有合宜的理解。

《聖經》記載著神在獨特的歷史處境中對子民(特別多與以色列有關)的言說與作為,當2019年的信徒在返工途中揭開《聖經》文本去作靈修默想時,乃是閱讀神在那歷史上的獨特作為與言說,藉此去認識其所展示上主的神聖特質與屬性,以致我們在今日的處境中,產生對同一位上主的期待。既然這樣,信徒在靈修時並非要尋找能應付當天困難的「金句」傍身,彷彿耶和華對亞伯拉罕的說話、摩西對法老的說話、約伯對朋友的說話、耶穌對彼得說話、保羅對提摩太說話… 全都是神直接對自己說話;但信徒也不應在靈修時過份抽離,沈醉於經文的字義或句法的考究,而忽略把自己當下的生命狀態呈現在上主面前,整個靈修過程並沒有容許上主介入自己的生命。

對於一個靈修者來說,「我」是重要過「他們」的。「他們」是誰?就是《聖經》中的人物。「靈修」的層次往往高過「查經」的層次,就如你辛苦查考字典去解讀你一位法籍親友的法文來信,與你基於正確解讀後而透過書信文本對親友產生跨越兩地的情誼,這是完全兩個層次!不錯,我們要謹慎準確解讀「他們」的故事,但「他們」的故事如何成為「我」的故事?就必須在靈修過程中設定一段空間去作出靜默,去感受及意識當下自己的身體狀態、內在情緒、心中渴望、屬靈光景,在深深意識到「我」的基礎上,讓「他們」所經歷的神今日與「我」相遇。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