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碩
懷碩

電影愛好者。

台北柏格曼影展

依照觀看順序的筆記。

1951夏日戀曲
睡了一些。劇本是成熟的倒敘結構。情侶間的觸摸與耳語後來成為柏格曼的代表元素之一。在片中,鏡頭與剪接的豐沛與複雜,讓我沒辦法完全消化。但是對比以後作品中極其明確的電影語言與形式,夏日戀曲也許可以說是還不成熟的柏格曼,仰賴創意與才華彌補其經驗不足的成功之作。

1955 夏夜微笑
完美的愛情喜劇。第二場戲,律師Fredrik (Gunnar Björnstrand) 走在街道上,使用的配樂清楚為作品確認喜劇調性。機智又感情豐沛的對白。男女演員都非常性感。

1973 婚姻場景
六集電視劇。舞台劇的形式。以故事性來說,第六集最為可觀。在電影院一口氣看六集電視劇有點煩。可以作為毀家滅婚的柏格曼婚姻主題的一個參考座標。Liv Ullmann的演出遠勝Erland Josephson。

1953 裸夜
睡了很多。

1957 第七封印
幽默、輕鬆的面對死亡與信仰的主題。核心很好、故事很好、角色很好、演員很好,場面調度也很好。還有什麼要補充的嗎? 結局要再想一下。

1963 冬之光
睡了一些。平淡卻意外喜歡。柏格曼作品中宗教的部分因為文化背景的關係實在無法正確的認識了。

1969 安娜的激情
法羅島。劇本中虛實的部分處理得真好。動物暴力的部分,最簡單的解釋是情感關係的折射,要再想一下。非常喜歡。

1953 莫妮卡
前半部簡直是一鏡到底的教材,應該每場戲都不超過3顆鏡頭。演員(Harriet Andersson、Lars Ekborg)回歸赤子的演出也很好。劇本中男女主角的角色塑造更是成功。場面調度、演出、角色都極為到位,唯有故事內核不夠堅實成為本片的敗筆。兩場返回斯德哥爾摩的戲,Monika與工作同事分別面對返回都市生活而發出的感嘆,寫得真好。

1946 雨中情
角色簡單動人、故事可愛。打破第四面牆的旁白結構。說教的部份很快就從以後的作品中蒸發了。

1968 狼的時刻
睡了一點。表現主義、實驗電影、超現實主義的影像形式。內容則是潛意識、夢魘、日記。所以儘管情節不容易解讀,柏格曼還是很好理解的。

1972 哭泣與耳語
痛苦、痛苦、痛苦。形式明確,美術大膽使用紅、白、黑的顏色、攝影超大量使用面部特寫。剪輯使用高頻率的正反打鏡頭。最碎的一場戲是Karin (Ingrid Thulin)與丈夫的餐桌、更衣、還有最後的傷,剪輯次數在40~50次之間。許多漂亮的一鏡的場面調度依然時時刻刻保持面孔特寫,設計真好。鮮紅的轉場、主題、以及許多對白的指涉難以解讀。使用大提琴配樂替代Maria(Liv Ullmann)與Karin 之間的對白。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