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NG
BEING

看書寫字,寫那些真心想分享的事。

【心得】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


認真!必須!推薦這個展覽!
這真的是近年來深感最棒的展覽體驗了!

現在想想北師美術館的展覽總是保有某種獨立性,久久去一次,但每次去都印象深刻。

值得推薦的原因:

一、分區主題的展覽文字描繪的像在讀一篇短篇文章

精準不失溫度,用字、陳述的方式,真的第一次讀到這麼好看的展覽文字,現場讀的時候,我整個頻頻稱讚。

二、展覽空間設計簡單,以灰色調及善用建築物本體的特質凸顯作品

非常非常喜歡黃土水少女胸像陳列的那個透明空間,即便窗外可看見文湖線的高架與車水馬龍的和平東路,但卻隔絕吵雜混亂的外在環境,反而讓作品和環境的時間凝結。

突然理解原來所謂的經典,是超越時間性的,但必須是放在一個合適的空間裡。

黃土水・少女的胸像
喜歡這個線條、光線營造的空間感



三、策展用心到語音導覽找來王榆鈞配樂和錄音

回頭聽,配樂和畫作搭起來後,提升欣賞畫作的立體感,變得生動,像在看電影。



四、以藝術很有事拍攝的專題做了強而有力的收尾

影片紀錄完整呈現這場展覽的來龍去脈(當然一方面是藝術很有事這節目本身就很好看),包含策展人希望這場展覽所帶出的議題:臺灣美術的定位、提升臺灣美術的能見度、從美術角度切入對土地的認同。

影片來源:藝術很有事・追尋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史系列之一


影片來源:藝術很有事・探尋未竟的山水—臺灣美術史系列之二

我沒有想過從美術的角度去探討台灣的價值與土地的認同,也許是因為臺灣美術在求學經驗裡出現的次數少的可憐,難以被記得,畢竟小時候的美術課都被拿去考試,唯一記得是高中美術老師放過霸王別姬和百老匯的貓,雖然超好看,但也不是臺灣的。

那臺灣的美術跑去哪裡了呢?多數被封存在博物館裡面,可是如果不是有興趣的主題真的不會想去看,超可惜的,好感謝朋友找我去和北師策了這個展。

看完展覽後,覺得「不朽的青春」這名字取的真好啊,每幅畫都是畫家們在二十五六歲青春年華時對生活、對社會、對環境的紀錄。

那時的藝術家在高壓統治的政治環境裡,憂國憂民活的都不久,卻用畫作留下片刻永恆,讓多年後的我們站在現代空間裡,感受那源源不絕的生命力,以及那個時空下的台灣。

另個有趣的是,作品深受東洋、西洋不同流派影響所展現的衝突感,例如畫的是台灣古早的田園小路風景,卻能看見梵谷的風格,靜物畫裡看到達利的風格,膠彩畫畫的原住民和山川壯麗的景色,統整起來可以說是台灣某個時代的切片。

其實剛開始看前幾幅圖的時候我不是很懂為什麼這些作品具有價值,實在是無知的狂妄。

但看完幾幅之後,回頭再看到呂基正的奇萊雪景和雲湧高峰時,瞬間懂了,在畫畫時的距離那麼近,到底怎麼才能呈現出遠看作品時的高山壯闊,也許這就是價值所在。

那天完全就是一個展覽的轟炸,看完北師後跑去北美看雙年展,發現不同年代藝術家的共同點,那就是無論哪個年代的藝術家大多都是憂愁的,唯一不同的是,不朽的青春展裡的藝術家們雖然憂愁,卻仍可從作品裡看見對未來的期待。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