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的熊
認真的熊

謝謝你看到。

心理諮詢的治標和治本

心理諮詢的主要流派包括精神動力,認知行為,和存在人本。在對比不同流派和技巧時,會聽到「這個方式治標不治本」的批評。例如用行為療法治療恐懼症,從行為層面成功地幫助病人不再恐懼事物A,但他內心深處的焦慮並沒有化解,於是會從別的地方冒出來,開始恐懼新事物B。而使用精神分析揭開潛意識深層的癥結,也許會有更長遠的效果。

這個說法乍一聽好像有道理,不過真的是這樣嗎?同樣關於行為療法和恐懼症,我也聽說過病人戰勝對A的恐懼後,舉一反三地開始在生活其他方面也更加積極勇敢起來。當然每個人的內心都獨特而複雜,不同的人對治療會有不同的反應,不同治療師使用同一理論,也會得到不同的結果。

而今天學到了看待「治標和治本」問題的另一個角度:心理師有義務「治本」嗎?

大多數尋求治療的人處於深深痛苦中,渴望快速的解脫。與此同時,影響人心理健康的因素太多了:成長經歷、家庭、工作、社交、身體健康、興趣愛好⋯⋯ 如果和諮詢師一起梳理全部方面,時間和金錢成本會很高,大多數人不願意負擔。而且個性和態度的改變需要發自內心,路必須自己走,不是說「我不想待在這裡」,別人就可以幫你離開。換言之,不能單方面要求治療師「治本」,治本的前提是來訪者積極地直面困難和改變自己。

好比一個人經常感冒,原因可能是體質不好。他去看醫生,醫生會治療他的症狀。至於具體如何規律鍛鍊、調整飲食、增強體質,醫生可以提醒他幾句,但實施部分就在醫生的職責之外了。

作為心理諮詢師,當然希望不只是減緩來訪者眼下的痛苦,也幫他們做出長遠的改善。但是「你的治療治標不治本」不該作為簡單的批評。「各種條件限制下,什麼是最適合來訪者的治療方式,對結果的合理期待是什麼」大概是更有意義的問題。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