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的熊
認真的熊

謝謝你看到。

第二學期|摩天輪

第一學期的成績在1st(呼呼~)第二學期自我感覺也還行!

期末作業又是在最後一刻熬夜做完的。學期的前一半時間自己進度很慢,因為神經科學/大腦解剖部分的內容好豐富,無底洞一樣。我開心地從一個鏈接跳到另一個,根本讀不夠。加上對其餘幾科(認知、發展、和社會心理學)都有點排斥⋯ 就縱容自己慢慢看喜歡的東西,把別的先拖著。

那麼,一個學期結束後,對之前排斥的科目有沒有改變觀點呢?

認知心理學把人看成電腦,感官輸入在認知過程中被儲存、轉化、分析、使用,最終輸出行為。 就還是不太服氣,覺得把人腦比作電腦過分簡化了吧!期末作業中著重分析了潛在學習(latent learning):認知心理學破除以往有刺激才有學習的概念,提出了潛在學習的理論,認為人在沒有受到刺激時仍然會學習,只是因為沒有外顯行為,所以較難觀察到。

操作制約中學習的動力是獎勵與懲罰,那麼潛在學習中呢?有研究者提出動機是「好奇心」。好奇心該如何定義,研究者怎樣才能在實驗室中測量它?Wang and Hayden (2020)在最近的一篇論文Curiosity, latent learning, and cognitive maps中有討論。但我仍舊覺得,「好奇心」更適合作為哲學意義上的概念,像「道德」、「愛」等等概念一樣,是不適合用冷冰冰的數據和流程圖來研究的> <

這學期新認識了一位利比亞的同學,也因為她才注意到利比亞的國旗不再是我小時候最愛的全綠色,而是更新成了阿拉伯國家傳統的月亮星星圖案。她這學期最喜歡的就是發展心理學,因為她很喜歡小朋友——這也是我對這門課不感冒的原因吧。

我想,人們喜歡小朋友的原因之一是,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閃閃發光的潛能、無數美好未來的可能性。隨著年齡增長,可能性一項項被排除,有的潛能被發揮,有的則流失掉。

「童年在治癒一生 vs 用一生治癒童年」真的有很多科學依據。身處第二陣營的我,有時候覺得和第一陣營中的人之間有難以逾越的鴻溝。

最後,之前在八月小結中吐槽過的社會心理學,真正讀進去後還蠻有趣。有聲望的社會學家們其實在很謹慎地提出理論,例如social identity theory,他們反覆強調這些理論是片面的、有局限的。令人反感的identity politics的鍋,理論本身才不要背。

最初的新鮮勁過去,老朋友「自我懷疑」不出意外地前來敲門。

有時候會想,我的設計學位,工作經驗,五年來客戶同事老闆的一致認可,和IT行業相對心理師高出很多的工資,這麼放手滿可惜的。撞大運遇到了產品設計這樣自己擅長的職業,新的職業也「擅長」的機率有多高?

這個月辭職,不再有收入後,又收到了房租漲價的通知(ノ△・。)有點想念全職工作時每年出國旅行不用擔心預算,每個月還看著存款慢慢上漲的安全感⋯

而且沒在工作的時候會覺得沒有在「產出」,沒有為社區貢獻什麼。(那,多寫寫日記分享在網路上也算嗎!> <)

我很享受學習時舒服自在的狀態。

聽課、讀文獻、寫論文、和朋友討論相關的內容,都讓我很開心。我練習放下自我懷疑的想法,相信直覺,順流前進。

對未來職業有四個方面的設想:先去NHS做臨床工作——最終開設自己的診所;在大學教心理學、也許能和設計交叉的課程;做科研;還有為公司提供用戶心理或者員工心理方面的諮詢。

瞄準了大方向時,每個當下該做什麼很自然就感知得到。

繼續加油嗯 ☆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