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平
張潔平

希望探索媒介的各種可能,也希望做個一輩子的記者。Matters站長。

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在說話,而我並不知道這一點——微信的圈層過濾

盛世降臨之後,很多奇妙得只有寓言和詩才能描述的現象也降臨了。

昨晚在微信,又進入這個在維園燭光集會時會有的狀態:你在微信發圖,發出去了,自己也看見了,但卻知道只有自己和海外用戶可以看見,牆內的大家都看不見。於是,只有一群海外用戶對著一個不存在的帖子點贊,對著一個不存在的人豎起中指。不那麼敏感的話,都不會發現少了點什麼。嗯,或者有什麼東西不見了,但也說不上來。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The Citizen Lab 2016年底就對這種審查做出過研究報告,他們稱之為「一APP兩制」 。在一個APP中,對中國大陸號碼註冊的微信用戶,和海外號碼註冊的微信用戶區別對待。在重大事情發生時,比如昨晚,所有海外號碼註冊用戶在微信朋友圈發的相關圖片,一段時間之內,都無法被大陸註冊用戶看到。這種情況Citizen Lab曾確認,會被應用到朋友圈、微信群,但不會一對一。不過現在,一對一聊天時也會有類似的封鎖了。

這是一種根據你的「網絡血統」來做的定向審查。你人在墻內或者墻外,都沒關係,你只要用墻內身份做了進入網絡的認證,這個身份就會一直跟著你,一直決定著你所看到的世界。

相比起這樣精緻、隱秘、無可逃離的時空圈層過濾,粗暴刪帖都顯得可愛了。很好奇,有沒有學者去長期跟蹤研究,這種信息的精緻隔斷,會對個體、人群、社區產生什麼樣的長遠影響? @方可成

最後發兩個近日看到,引起了嚴格過濾,但也是最令人感動的帖子:

一個是《冰點》周刊以前的社長李大同,以公民身份明確向人大代表表達反對修改任期的公開發言:

一個是李銀河,在微博上堂堂正正回答網友隱晦的提問:

摘一個朋友的話:每次看到有人遵循一個自由人應有的常識而不是這個扭曲空間里訓練出的「常識」都還是覺得很觸動——後一個「常識」,包括對無意義之「天真」的冷嘲熱諷,因判斷灰暗局面能力而生出的莫名驕傲,對俏皮話和反諷段子的沉溺,因恐懼和對日常秩序的依賴不敢不強迫自己和他人相信的幻覺。

在一個扭曲空間裏,遵循自由人的常識,需要極大的勇氣。

循例,我在微信上轉了這兩張圖片。循例,墻內的朋友看不到。一個身在德國的好朋友留言給我說:把圖片橫過來,或者倒過來,橫過來可以發出去。

文摘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