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摩托
土摩托

应对环境和新冠危机, 为什么我们不能只寄望于科学?

这是发在歪脑上的一篇评论文章,在这里存一份。

应对环境和新冠危机,为什么我们不能只寄望于科学?


袁越


导言


科学只负责预测大自然的未来走势,没法替普通民众做出选择。


正文


在埃及旅游城市沙姆沙伊赫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7)在一片争吵声中结束了。以欧盟为代表的“激进派”认为大会的议题设置缺乏雄心,远远达不到遏制气候变化的最低要求,而以石油输出国组织和一批中等发达国家为主的“保守派”则认为发展才是硬道理,尤其在新冠疫情还未完全结束的情况下,减排步子不宜迈得太大。

比起大会上的公开争吵,更令人担忧的是公众的无视。起码在我的朋友圈里,这届大会的热度远不如前段时间环保青年泼名画的系列行为艺术,而后者得到的几乎都是负面评价。那些本来就对环保无感的人指责这些年轻人是“环保恐怖分子”,光顾着自己出风头。甚至那些向来支持环保的人也对这种行为产生了反感,认为这些“极端环保主义者”做过了头,得罪了广大民众,反而起到了负面效果。

总之,全球环保运动似乎进入了一个瓶颈期,隧道的尽头看不到曙光。

我认识的大多数环保领域的从业者都对现状感到愤怒,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公众直到今天依然不相信科学,不信任科学家,对即将到来的气候灾难无动于衷。而我认识的其他领域的从业者则大都认为他们已经为环保付出了相当多的努力,但总不能为了保护地球就不让老百姓好好过日子吧?

在我看来,双方都有道理,因为自私是人类的天性之一,而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诉求也各不相同。对于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说,影响他们生活质量的因素主要是物价、房市、子女教育和公共医疗等等,气候变化排在很后面,其影响甚至有可能是正面的,比如那些盛产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完全可以说是在“发气候灾难财”,他们没有任何理由为了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而去挤公交车,或者放弃吃肉的乐趣。

           对于专业环保人士来说,他们很清楚地意识到气候变化将会导致未来极端天气频发、海平面持续上涨、生物多样性逐步丧失、粮食大幅减产……所有这些变化也许现在还不明显,但未来肯定都将愈演愈烈。这就是为什么如今热衷环保的大都是年轻人的主要原因----他们不但是气候变化最大的受害者,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气候变化唯一的受害者。要想说服今天的中老年民众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去为后代保护环境,需要很强的道德感召力。

           那么,双方的矛盾应该如何调解呢?很多人寄希望于科学,因为科学是人类唯一的普世价值。我虽然同意这个说法,但我并不认为科学是包治百病的万能药,因为科学只负责预测大自然的未来走势,没法替普通民众做出选择。

           就拿气候变化来说,科学所能做的只是告诉你未来可能的升温幅度、海平面的上升速度、海水的酸化进程、极端天气的出现频率和强度,以及粮食产量和生产成本的变化等等这些硬指标。但对于一个住在内陆寒冷地带的普通农民来说,这些变化很可能都不是事儿,起码不足以让他牺牲自己当前的生活质量。科学家没有权力命令这位农民少开汽车,只是为了保护一头和他没有任何关系的北极熊,或者让距离他的生活圈非常遥远的海平面少上升那么一点点。

环保人士肯定会说,虽然海平面上升对这名内陆农民影响不大,但气候变化会让他所处的地方发生严重的干旱或者洪涝灾害,减少他的粮食产量,提高种粮成本。换句话说,气候变化一定会以某种方式影响到他的生活,而所有这些影响都是有科学依据的。但实际上,即使这位农民真的相信科学,他也有充分的理由不去理会科学家们的警告,因为他很可能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干旱或者洪涝灾害,而粮食减产虽然会让他的收入减少,但环保同样也是需要付出成本的,他完全可以自主决定哪种行为更划算。

我们常说,一个现代人必须学会分清事实(Fact)和意见(Opinion)。在我看来,科学就是事实,个人选择就是意见,两者不一定相符,甚至经常是相反的。

这个问题的另一个经典案例就是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之间的差别。前者把每个人都当做“理性工具人”,假设每个人的选择都是绝对理性的,但真实生活中的人千奇百怪,每个人都有一万个理由不按常理出牌,所以古典经济学在预测经济走势时经常出错,因为这门学问没有把复杂的人性考虑在内。

在环保领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同样也属于这一范畴。前者总喜欢引用科学数据,告诉大家我们都是在同一条船上的气候难民,如果再不努力减排,每个人都会遭殃。但后者则更喜欢引用历史数据,指出今天的地球二氧化碳大都是从发达国家排出来的,他们靠这个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现在该轮到发展中国家了。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因为双方的立场是不同的,对同一个事情完全可以有不同的解读。

中国的新冠清零政策也面临着同样的意见分歧。这个政策在我的朋友圈里遭到了几乎是一边倒的嘲笑,但在我的亲戚群里却得到了老人家们的广泛支持。在我看来,双方都有道理,因为每个人对于新冠病毒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敏感程度也不一样。即使大家都相信新冠的致死率只有千分之一,身体健康的年轻人会拿99.9%说事,而身体状况不佳老年人会盯着0.1%不放,因为这个数字对于不同状况的人来说有完全不同的意义和威慑力。

还有人试图拿中国和外国作对比,但他们忘记了大部分国家都是在经历了好几轮传染,大部分民众都因为感染新冠而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之后,才达到现在这种可以放开的状况。中国是新冠的始发国,最早见识了新冠病毒的厉害,从一开始就采取了严格清零的政策,其结果就是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中国人比例极低,具备新冠免疫力的中国人比例也很低,大家对这种病毒的恐惧是有一定根据的。

当然我们还得把疫苗的差别考虑进来。国产疫苗的有效性到底怎样?我至今也没有看到权威的数据,而中国政府一直拒绝引进国际上通用的mRNA疫苗,个中原因也没法形成有效的讨论,于是我们只能假设国产疫苗的有效性较低,无法保证接种者获得一定程度的免疫力,因此也就很难像欧美那样完全放开。

换句话说,同样的病毒,因为不同的国情和政治立场而导致了完全相反的结果。中国从一开始就严格执行的清零政策曾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却让中国走上了一条和全世界完全相反的不归路,中国今天的现状早在3年前就已经命中注定了。

这个矛盾有解吗?我不知道。但我相信即使有解的话也一定困难重重,否则就没法解释为什么联合国气候大会开了27年之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仍然在持续上升了。

曾经有人建议联合国扩大权力的边界,强迫所有成员国节能减排。但一来联合国恐怕没有能力实现这一点,二来无数历史证明,这种完全自上而下的强制性政策输出几乎不可能有好的结果。这就好比计划经济,其制定者大都是一个国家里最聪明的学者,他们手中掌握的经济数据也是最全的。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总是输给放开自由市场的国家,因为后者把人性的因素整合了进来,而经济发展终究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来推动的。

还有人相信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强对普通民众的科普教育,让大家都意识到气候变化的危害。这个办法当然有用,但就像前文所说,科学只是事实,不是意见。科普普及的是事实,但意见和每个人的境遇有关,很难统一起来。问题在于,气候变化虽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途中存在很多节点,一旦过去就再也回不来了。比如北极海冰如果融化到一定程度,就会加速北冰洋对太阳能量的吸收,从而进入一种正反馈的状态,一般的节能减排措施对于这种状态是无解的。环保人士之所以屡屡做出极端行为,一个很大原因就在于他们意识到气候变化的临界点已经迫在眉睫,再不行动就晚了。

所以,那些嘲笑环保主义者是“恐怖分子”的朋友们,请你们理解他们的苦衷。

既然如此,难道我们真的没有任何办法了吗?答案很可能是真的,这就是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气候变化已经在所难免,应该把注意力从“减排”(Mitigation)转向“适应”(Adaptation),即通过各种技术和金融手段帮助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更好地适应必然会出现的升温。话虽如此,我们也不能束手就擒,还是得继续努力。今天在“减排”上所做的每一分努力,都有可能减少将来在“适应”上所付出的两分甚至三分的代价。

下面我斗胆提三条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一切从实用主义出发,避免意识形态争论。无论是环保还是新冠,不同阵营之间的立场往往是相反的,双方矛盾极其尖锐,不可能争出输赢。但大家毕竟共享同一个地球,最终的利益其实是一致的,只有想办法妥协,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如果你相信自己是真正的有识之士,那你就应该主动做出妥协,而不要为了争一时口舌之快,故意激化矛盾。

二,不要把对方当傻瓜,而要想办法增进对话。我整篇文章都基于一个很重要的观点,那就是天底下没几个人是真正意义上的笨蛋,大家的分歧主要来源于知识储备的不同,以及立场和生存环境的差异,而不是智力上有什么根本性的差别。只有通过对话增加相互间的了解,才有可能找到妥协之道。

三,过好自己的小日子,让时间来解决一切。满打满算,现代智人只有30万年的历史,人类走出非洲不过是最近6万年内发生的事情,而工业革命的爆发,距今也才刚刚过去了200多年而已。人类今天所遇到的困难,注定将会是漫长历史上的一朵微小的浪花。大家都是普通人,千万别把自己幻想成救世主,就像第三帝国时期的纳粹支持者和文革时期的红卫兵小将们做过的那样。要知道,过强的使命感在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这种使命感会让人只顾埋头向前冲,忘记了自己应该时不时地停下脚步,想一想自己这么做到底对不对,以及有没有更好的策略。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