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zyx
zzzyx

……

從【威尼斯影展】金獅獎《游牧人生 / Nomadland》說起

突然看到今年威尼斯影展的金獅獎的消息:《游牧人生 / 无依之地 / Nomadland》,導演還是位華裔女性。 對這位新晉導演我是直到今天才有略有了解。但對這個主題 Nomad Life 還比較熟悉,因爲也是我曾計劃經歷的生活形式,也曾從德州至加州之間兩千多英里(3000+km)的路上來回開車過好幾趟,每趟花費數個月時間一邊 Remote 工作、一邊慢旅行,包括之間的 New Mexico 州、Arizona 州、Utah 州、 Nevada 州的很多地方都停留過不短的時間,還有在中途每處都喜歡訪問本地圖書館中,正好讀到了原著 Jessica 寫作的這本書《Nomadland: Surviving Americ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出現與某地 Library 的新書上架區,當時就讀了大部分,最近又重新買了 Kindle 版重讀了一邊,對書中影中所提到的美國西部很多地名都倍感親切。

此電影將於12月份才能正式上映,但從豆瓣影評看起來,似乎已有人在 洛杉磯的露天影院看過小規模放映,到時候公開上映了我一定會看的,但現在還沒有全片,僅看到過幾段片花;所以本文所提到主要以閱讀 Jessica 這本書內容爲主。

(一)美國 常年居住露營車一族的人口規模

這本書本身描述的是以美國的無法退休的銀髮族人口爲群體的紀實類作品,主要在50、60、70以上這個年齡層中的很多人因爲各種原因損失了退休金、或失去住房,導致晚年不夠錢租房子,從而被迫住在房車裏面浪跡天涯。 這本書出版與2017年,但採訪的故事是在 2011-14 年間,很多人失去住房的原因是 2008 金融危機期間 失去工作、各種投資化爲烏有、之後還不起房貸、 House Foreclosure 房子被銀行法拍而被趕出家門、當然也少不了各種在美國常見的原因:漫長的離婚訴訟、 Child Support 追債等等。

這一類人口在美國的今天已累計到有數百萬人之多,要想準備的統計非常困難。因爲所謂「遊牧人生」就是一直在遷移,這些全年都一直在移動的人口最難統計。而且其中還有很多人 是僅部分時間住露營車,還有候鳥族,比如在美國北方(或加拿大)有房子住、僅冬天開露營車到 Arizona 等南方州過冬的露營車羣體。

這其中很多人每14天必須遷移,這是美國的法律規定所引起的;因爲除了在正式的 Campsite 露營點可以住很長(那些正式建設的露營點往往收費不菲)時間之外,還有大部分人最喜歡 Boondocking, 或曰「野營」: 美國西南諸州都是有着大片的無人居住區,是屬於聯邦政府所擁有的土地,具體來說是 BLM 這個機構所管理,(這裏的 BLM 與 黑人命貴 無關、而是 Bereau of Land Management 一個聯邦政府機構),規定 BLM 土地上允許不超過 14 天的免費露營;過期就必須遷移到至少25英里之外。所以這些大量常年住露營車的人口是每十幾天就在遷移,在任何給定的時間都無法準確統計人到底在哪兒

即便如此,仍有數據保守統計:已經有數百萬人口的美國人常年(>=2/3年)以住露營車爲主,並且這個數字還在逐年增長。2020是又一輪 Foreclosure 集中爆發之時,又有大量的人在今年要被迫加入這個羣體。

這裏的「露營車」並不僅包含正式的 RV 房車(Recreational Vehicle),還包含各種大小貨車改造、小型 MiniVan 改造、甚至更小的 Honda Prius (這一款小型油電混合動力車有特殊的電池特性而非常受低成本改造者的追捧) 都有人常年住。

除了完全免費住 BLM 土地的人口之外,還有一個流派叫做 「Urban Stealth Camping」或曰「城市隱蔽露營」。因爲 BLM 土地多是荒郊野嶺,常常連手機信號一格也沒有,周圍要想買點吃的要開車一兩小時才能找到小鎮區纔有超市,所以即使能免費住那兒沒有網絡也不會很好過。 所以很多露營車羣體更喜歡住得離城鎮區近一些,用小型汽車、和各種手段把汽車僞裝成居家車輛,在街邊 Street Parking 或各類停車場上免費過夜,並且使用遮光材料來阻止透光、不讓外人察覺裏面有人活動;但是各城鎮政府、以及州政府又因安全原因常常有自己的法規,比如禁止 Street side over-night parking, 或直接禁止在車裏過夜。近些年來的趨勢是:有越來越多的城鎮在加入這類地方法規;比如本來 San Diego 也是一個退休候鳥族過冬的熱門地點,但在 2019 年 San Diego County 通過了縣一級的法規,讓整個 San Diego 縣的地界上在車裏過夜變爲非法,這一年有很多的 VanLife Youtuber 主都反映收到了警方限期離開的警告,並且抄了車牌,下一次再發現就是罰款了。

我看過另外一些反映 加州 Homeless 人口的紀錄片顯示: 加州的四千萬人口中,很多人職崖在走下坡路收入下降、而房租又不斷上漲,已經有約一百萬人被迫常年住在汽車裏面,即使還有全職工作:比如紀錄片採訪到的一位單身母親,在LA的某超市工作,月收入只有一千,但住過南加州的人都知道,這一千塊連 Studio 也租不到。紀錄片是2018年的,當時她已經帶着女兒在汽車裏住過兩年了。這一百萬住車人口還是大多數有正式工作的,也付不起房租。

雖然這本數採訪到的大多數人多 自我認同 爲 Houseless 但不認爲 Homeless, 因爲至少有汽車的外殼來遮風避雨,這反映了他們對生活的樂天精神。但主流社會的敘事並沒有接受,仍然被視爲與睡大街的人歸爲 Homeless 同一類。



(二)新世代參與的「Digital Nomad」「VanLife」運動

除了五、六十歲以上的銀髮族人口主動、和被迫常年住房車之外,實際上近些年來不斷有較年輕世代的主動參與

因爲 Remote 工作在近十年的興起,以及基於 Internet 接案工作的流行,讓很多類型的工作變爲不再與地點綁定。 這樣釋放了工作地點的自由之後,這一批年輕人就不再想留在大都市了,因爲很簡單:「既然在哪兒都能賺到一樣的錢,爲什麼留在大都市住最貴的房子呢?」從這個推理的話,可以搬到小城鎮住不就好了?但是還可以更進一步:擁有一輛房車之後,就可以長期不交房租了; 有了房車生活的自由之後,可以一邊工作、一邊周遊全美國、到訪各大國家公園;想念都市生活時,可以順便訪問就近的大都市。

要說 2020 以前 Fully Remote 工作還是小衆的話,那 2020 這一場疫情是讓絕大多數人認識了、和被迫參與了這場最大規模的 Remote 工作 實踐。

另一個 F.I./R.E. movement 的理念也在這一類人羣中廣爲流傳,就是 追求 減少 生活開支、以最大化儲蓄和投資,達至儘早達成 Financial Independence 財務自由、然後可以 Retire Early 及早退休。 通常來說,住房成本是最大一筆生活開支,這幾乎在全世界都成立吧? 當然華人世界有所不同的是,也許你有父母的房子可以蹭住(將來還說不定能繼承) 但對於歐美人已成年了還住父母家 是覺得可恥的。 如果能減掉住房這個最大的生活開支,則 FIRE 計劃可以早達成很多年。

紀錄片中還採訪了一位在 Google 工作的人,他的選擇是省掉租房、而買一輛房車,就常年停在 Google 公司 的停車場住在裏面,不知道 Google 總部辦公室福利的人我這裏可以科普下,裏面除了有三餐的飯食、各種免費飲料零食之外,還有 游泳池(這裏就包含淋浴)、健身房(包含桑拿)、洗衣機、電影院、籃球場、檯球桌、以及各種數不清的室內桌上遊戲台 …… 幾乎應有盡有,一週七天連週末的娛樂都在裏面也不會煩。 據一些其它 Youtuber 採訪顯示,這樣的露營車在 Mountain View 不止他一台了。 當然這是疫情之前。



(三)「Digital Nomad」Fully Remote 工作、露營車生活 是不是絕配?

實際上我前幾年也發現了這個生活模式。自從前幾年主動調整爲 Fully Remote 工作之後,可以不再受工作地點的制約之後,就可以滿世界一邊 Remote 工作、一邊慢旅行了。出美國境的靠飛行,在美國境內的部分就是以開車最爲自由。 2019 的部分在上篇已提到很多了:

寫給那些疫情之前從未 Remote 工作過的朋友們: 不如珍惜且擁抱最後的 在家工作時光吧


房車生活也是計劃中的一環。這個 2020 的疫情打斷了很多人的世界旅行計劃,也包括我的;那麼 2020 是不是開啓房車生活的最好時機呢? 我在前兩個月還認真研究了一下當下的美國市場,發現不是的: 1) 主要原因是當前房車界的產能趕不上需求,從疫情開啓之初的三月份大部分美國境內的工廠都停產了,到了五、六月份大家都認識到了飛行的不安全就轉爲買房車旅行,需求一下就爆棚了,很多廠家都提價了還訂單擺滿 幾個月,我在七月份認真諮詢過幾家廠商都要三、四個月才能交貨,而且還多不是喜歡的款型,很多都缺貨,所以 2020 即使能買到也不會是很好 C/P 值撿獲的時機 2) 房車旅行中的上網問題在 2020 仍未能很好的解決,各大手機收據運營商我去年在路上做過三家評測都不夠用,5G 至今沒有進展;而 Elon Musk 的星鏈計劃聽起來還更靠譜些,截至到九月份已發射的七百多顆衛星的通訊測試裏面帶寬足夠、延遲購低;看起來離年底要在加拿大(和美國北部州)上線不遠了,定價80美元不算貴,希望它成功吧。


引用:

  1. 城邦讀書花園:《游牧人生》:是四海為家,還是無家可歸?全球金融海嘯後的新生活形態,「以車為家」的銀髮打工客,美國地下經濟最年長的新免洗勞工
  2. Google Books: Nomadland: Surviving Americ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3. 豆瓣电影:《无依之地》 Nomadland (2020)  


(註) 此文主體寫與九月份威尼斯影展消息之後,但有各種原因一直到今天才點出發佈。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