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小姐
歐小姐

記錄生活日常,反省時有處安放。

從瑪莎拉蒂事件看世界

能不能我們都卸下一些武裝,信任彼此呢?

這兩天打開電視,新聞多數時間播映著瑪莎富少歐人致顱內出血的事件。
父母代替兒子出面下跪致歉,父親認管教過嚴導致行為偏差,母親哭了一整天......

過去對於這些事後「補救措施」,還會有些安慰劑的效果,將自己設身處地在受害人的角色
覺得這樣的道歉,即使不值得被原諒也應該要有些行動表示
現在仍然這樣覺得,不過更多了些遠觀後的想法
盡可能不帶著批判,只是想如何世界會更好的理念去陳述

整件事情的脈絡,我單純的覺得如果我們有更多平易近人的心理諮商的平台和空間
能不能降低一些人與人之間過度的衝突,會不會世界少一些資源爭奪戰,走向「烏托邦」

我知道很難,非常困難。可是如果因為核心價值困難就不做了,我們連接近的機會也沒有

<事件發生>
以新聞報導的角度,是開著福斯的男大生再切換車道時,不慎撞到富少的瑪莎拉蒂,當下男大生有下車不停致歉,但仍被威脅不准報警並且施以暴力對待。

<事件中>
富少與一夥人對男大生叫囂,怒氣十足。警方到場後,卻已當下已無鬥爭情況而認定非現行犯,予以釋放。直到警察於醫院後發現男大生的傷勢並非單純傷害罪,而是殺人未遂時,才重新調查此案,請富少和同謀到案說明,到案時一夥人並無悔意,且未有向被害人致歉的意願。

<事件後>
當事人皆未道歉,網友起底富少背景,父親火速出面鞠躬致歉,向被害者家屬道歉,也向工廠的員工致歉。隨後又有新聞是母親和父親一同出面並下跪道歉。


(一)
人在發生衝突的第一時間反應會是「戰與逃」,實際並無好壞之分。但就社會的觀感而言戰相較於逃,是更為勇者的做法。而在團體聚集的奇幻力量之下,多數人一起戰較一個人的反抗來的有效多了,這也不意外為什麼幫派總是需要集結力量,同理另個較符合社會規範的面向是團體結社權。

我想如果在事故發生的當下,車上僅有一個人,那情緒效果並不會這麼強。

(二)
不預設警方是否對於富少有「特別寬容」(就新聞來看有其他前科),只論當下的情況,警方是否太錯估情勢,又或者因為台中地區深夜年輕人鬥毆事件並不少見,所以就便宜行事,得過且過,對於警察績效指標若非有直接相關的案件是不是就不耗費太多心力去辦案呢?

我想假使會讓警察有這樣的錯覺,那肯定是制度上出了問題,而制度的設計又和大環境息息相關,例如民眾對於警察的職務並不了解,只要新聞上少了些刑事事件或交通事件的影子,便覺得警察懈怠,人民繳納的血汗錢都在白養沒做事公務員。
但能不能換個想法是,社會案件的播報減少等同於社會治安在水準之上

(三)
某台新聞標題寫著:富少父出面道歉 工廠臉書湧入萬則留言被迫關閉

我只能試著相信那萬則的訊息都是因為關心男大生的家人親戚朋友所留言,如果只是路過的人瞎起鬨,或許那就表示大家病得不清(?
我無意用「病」字來形容,我曉得在東方文化裡這字代表不吉利,但語言將感受侷限的情況下,我目前學習到的還是這個字最貼切。如果換個角度想「病」是代表修理而非終止,或許心裡面會舒適一些。

小時候,打了噴嚏就被急著帶去診所
中學時,運動受傷了被督促著看醫生
成人後,每年健康檢查做得倒是勤快

那心理疾病,情緒問題呢?
心理諮商已經漸漸可以融入目前的世代了,甚至我曾耳聞「看過心理諮商」的驕傲,這其實也有些病態,不過比起不接觸倒是好多了。
但對於目前年紀約五六十歲以上的長輩而言,接受度還沒有這麼高,總是說著這世代過得太優渥,才有心力去想憂鬱症/焦慮症,其實長輩說的也沒錯,只是他們也無法同理站在年輕世代的角度去設身處地的想,而是以當年他們歷經過的經驗來描述。

當政府也正視許多的社會問題來自於情緒,來自於缺乏愛的時候,我們才有辦法獲得更平易近人的諮商服務空間。其實我們是真的有能力改變的,因為現在的政府施政是很重視「民意的取向」,當人民關注的焦點轉移了,政府也會適應微調政策方向。
可惜就像電視台的收視率最高的總是些灑狗血的劇情,在資本主義的導向下,媒體也會將題材越寫越「深入人心」,下班以後的娛樂就是說說八卦,拿著別人的傷痛做文章,好像非得揭人瘡疤日子才過得下去,才過癮一般。

說到底會需要這麼多外在的刺激,只是來自於內在的不滿足。
但多數人不願轉身看看自己,人類向來是趨樂避苦的,揭開自己的傷疤會痛,很痛
看別人的傷疤比較沒有疼痛點,哭過不是我的事也就過去了,笑完也不是我的事就忘了
關注自己時,會看到自己的脆弱恐懼甚至是人性的黑暗
我們都不會願意承認自己多糟糕的,在沒有觀眾的情況下更演不出來

議題很大,我做不了結論,也改變不了世界。
心理學的範疇僅粗淺涉略,對於刑事偵辦過程也只略懂一二,單純就事件給我的反思紀錄
如果可以
如果願意
我們都先試著往內看看自己好嗎?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