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々之友
世々之友

online日文教師,自詡為華文世界裡最高效的日文課 歡迎各類約稿及課程咨詢,MAIL:asuga1990@hotmail.com

無家可歸

這篇文章是我首發於中文社區豆瓣上的,但在牆內會因為審查原因自動過濾掉一些語言。在這裏希望可以盡自己所想而書寫。
   前段時間網絡上一篇《喪家之犬》非常火爆,令我很動容,作者的價值觀固然是原因之一: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能找到價值觀比較一致的朋友實在難能可貴。感動的原因更在文末,來自天涯四海的朋友的各種留言。沒想到因為種種原因無法自由交流意見的人群中,竟然隱藏了這麽多有著相似想法的人。
   受到作者的鼓舞,總有一種訴說的慾望,相比於“喪家之犬”,我更願意描述自己為“無處可歸”。


   我本身非常晚熟,學生時代受到的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各方面的洗腦非常徹底,完全處於「小粉紅」的狀態,青春期過得稀裏糊塗。相比於一些高中時期就開始鉆研哲學專著的學生,我完全是笨鳥。到如今我的自我意識才越來越濃,個性也越來越強,我自嘲人到中年反而進入了叛逆期。當然也和我自我探索的經歷相關。


   大學裏我一直都是系裏的好學生形象,考試成績前茅,參與活動積極。但在畢業前夕,卷入了一些事件,系裏的各種醜聞不請自來;同時我自己也因並未走上社會,不善於應對事件以及人際關系,被卷入騷擾的巨大漩渦。這是給我深刻教訓的一課,原有的師門崇拜以及母校情結被擊破,讓我認識到象牙塔裏的渾水深不可測。

本著逃避與探索各占一半的念頭,我選擇了出國留學。一方面是對國內環境的逃避。當時的我認為,如果留在國內工作,一定會離不開騷擾事件的陰影,所以我覺得去到另一個相對先進的地方,應該能好一些;同時我認為名校一定有成為名校的理由,因此努力申請上了名校,看在那裏能不能彌補一些失落的情緒。

   但我也錯了,不僅是同門中有騷擾以及歧視的例子,甚至一些教授的行為也令人不恥。他們往往受過精英教育,履歷堂皇,但名校的光輝也無法遮掩他們的所作所為。此時我才不得不接受人的品格與學歷是完全無法對等的事實。自此,我便再也沒有任何的名校情節。畢業後除開商業、工作場合,我也不會主動提起自己的學歷經歷。

   雖然事實很殘酷,但是殘酷的事實是可以迫使人成長的。同時,在外的時光,基本靠一個人度過,孤獨的狀態下人就不得不面對自己,反思自己。通過兩年時間接受了自己後,我覺得自己有勇氣能夠面對國內環境,即使再遇到騷擾事件我也可以鼓起勇氣拒絕了,所以我選擇回國,進入了教育行業。想要用自己的一點點微薄的力量作出一點點的事情來。

   在從事教育行業的時間裡,我切身感受到如今學生的自私自利。特別是因為我所在的是一所私立學校,學生們家境富裕,從小就被捧在手心裡,他們的自私大都來源於家庭和社會遺傳,這個無可厚非,畢竟年幼的他們沒有太多選擇的能力。而讓學生意識到某些做法是不對的,這種精緻的利己主義最終會害自己,這才是教育所需要做的。但基本在教育現場的工作者們沒有這樣的自覺。
   事實上,能按時無差錯完成自己工作對很多人而言都是一種過高要求,基本是屍位素餐之徒。並且這些從業者中不乏品德有問題的:收受賄賂、推卸責任、顛倒是非。國內對於教育從業者的門檻設定得太低太低了。舉一個十分極端的例子,連在校內的藝術活動中,比賽獎項都是事先內定好的,而且我敢肯定這絕不是一所學校的個例。

   在我工作的同時,我也做出了一個人生中的重要決定:向父母出櫃。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覺得欺騙是沒有用的,為了圓一個謊言,必須編造更多的謊言,無窮無盡發生出去,直到自己難以為繼。於是在經濟開始獨立的時候,我毅然選擇和家裏道出實情。雖然看過無數先例,已經料想到會遭到家裏的反對,但是實際遭遇還是會很失落,畢竟在網上看到的仇視言論無法直接攻擊到自身,見多了沒什麽感覺,但親人的話語卻是能造成直接傷害的。何況,我連陌生人的直接攻擊都未曾遭受,但卻直接受到了父母的攻擊。這確實太可笑了。
   我們的文化中總把家比作港灣和避難所,而我現在卻在“避難所”中遭受著批判,對方還要壹再聲明“我是為妳好”,這種令人窒息的親情關系和道德綁架只能逼得我出逃,去尋找一個遠到他們夠不到的地方。

   一路走來,學校、工作地和家庭都沒能給我歸屬感,我沒能找到一個可以回去的“家”。我無法用表層的和平安穩麻痹自己,假裝看不到觸碰底線的行為。我並不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只是有強烈的底線意識。並非我要求太高,只是現實水平太低。
   但這一路上我感覺自己不斷變得堅強了起來,不再指望他人。以前聽過一句話“人生是一個人走的”。當時會害怕孤獨:一個人走的人生會很慘淡吧。經過這幾年,變得感同身受:即便身邊有人生的伴侶,也只不過在獨自前行的道路上偶爾互相扶持。
   同時我也收獲了許多同行者,他們有責任心,有正義感。他們和我一樣,即使做不到反抗,也會堅持底線,遇到突破底線的事情會大聲拒絕。他們是我人生中重要的同伴,但他們是我的「家庭成員」,並不是「家」本身,心裏,我還是會對一個可歸之“家”保有憧憬。

   可能讀到這篇文章的人會認為,在這種集體裏找歸屬感的想法十分幼稚。因為現代世界本身就已經是被割裂成無數碎片的存在。但這確實是我經過這麽一段人生的過程後的想法。我不會否認自己的人生經歷,也不會放棄自己前行的腳步。我相信自己有能力選擇自己的人生。而且我甚至覺得,當更多人能夠鼓起勇氣進行選擇時,離可歸之「家」的夢想才會更加接近。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