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々之友
世々之友

online日文教師,自詡為華文世界裡最高效的日文課 歡迎各類約稿及課程咨詢,MAIL:asuga1990@hotmail.com

【譯】文語譯方丈記

漢文與日文間有千絲萬縷的聯係,既然日本的古人可以以漢文訓讀的方式享受漢詩文,今天的我們能否用更貼近原文的方式享受日本古典?本文以《方丈記》做了一個嘗試。
前言

選擇《方丈記》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因爲它行文簡單,屬於日本古典文學的入門級作品;另一個是因爲《方丈記》算【和漢混交文學】的代表作之一,在日本文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具體可以參照我的另一篇《日本文學的脈絡》。


而之所以想嘗試新譯是因爲在日語文體中,【和漢混交文學】其文體本來就偏向於漢文,儘管有些字詞可能會覺得漢語中不會這麽用,但稍加變通就可以成爲華人看得懂的文章,這在世界範圍内來看都十分不可思議,爲了讓讀者更好地感受相通的中日文化底蘊,所以我想以《方丈記》來做一次嘗試。


説明

【真字本】:《方丈記》本身就有一個以日式漢文寫作習慣寫成的傳本,付上以供參考,其内容僅有一部分,并且和假名本有出入。

【文語譯】:盡量依據古典原文用字進行的翻譯,包括行文的節奏,具體的用字。文中截圖僅爲方便所用,底本按岩波書店新日本古典文學大系爲準。


【一】

【文語譯】

河流不絕而非原水,浮於澱處泡沫,且消且結,無久留例。世間之人、棲處亦如此。玉飾之都,并棟爭甍,貴賤之人之住所,雖經世而不盡,問此真否,則昔日之家稀。或去年燒今年造,或大家散成小家,住人同是。不變住所之人雖多,而舊日所見之人,二三十人中僅一二。朝死夕生之習,但似水之泡。不知,生死之人,自何方來,往何方去。又不知,暫時之寓,為誰憂心,何由悅目。屋主與棲處競無常之樣,謂不異於朝顏之露。或露落花留,雖留而枯於朝日。或花謝露存,雖存而不待夕時。

【真字本】

行川之水不絕而然非本水。澱浮轉瀉且消且結久無留事。世間住家又如此。諸里里棟並甍爭高賤人住居,代代經不盡物共,昔有今無。或去年榮今年亡,或昨日造今日燒。住人又是同。姿(不)替振舞同共,古見人者萬人中一人二人殘。或言葉雜結契人淺茅原露消,或聞名見姿人蓬本成塵。又朝生夕死習只水上轉瀉也。其主與家爭無常樣僅露同。或時自華前露逆,或時自露前花萎。


【二】

【文語譯】

予自知事理已經春秋四十餘載,多見世上不可思議之事。蓋去歲安元三年四月二十八日,風激吹,不靜之夜。戍時許,自都城東南出火,至西北。終移朱雀門、大極殿、大學寮、民部省,一夜之間化為塵灰。傳火源或出於樋口富之小路,舞人假宿之所。

火乘亂風移行,如展扇之勢,愈燒愈廣。遠家嗆煙,近邊一心撲焰。灰乘風上空,映於火光,遍天紅色。其中,火焰不堪風勢而截,如飛般越一二町而行。其中之人可有心智?或嗆煙倒伏,或眩於焰中忽死。或隻身辛苦而遁,不及取出資財,七珍萬寶成灰燼。其費幾何。其時,公卿之家燒卻十六,其外,不及數知。聞及都城三分之一。男女死者數十人,馬牛之類則不知邊際。

世人營生皆愚,其中為於這般危險之京中造家而費財惱心,實屬無聊。


【三】

【文語譯】

又治承四年卯月,自中御門京極處,發大旋風,吹至六條,經三四町,家屋一等無論大小無一不破。其中有倒為平地者,有僅存桁柱者。門吹至四五町外者,垣吹與鄰家合一者。更無說家中資財,盡數於空。檜皮、葺板之類,如冬時風亂木葉。吹塵如煙,目全不見,鳴聲轟隆,不聞人言。覺彼地獄業風正當如此。非但家屋損亡,修繕之間,身損至殘者,不知其數。此風移往未方,引多人悲嘆。旋風常有,何至此?此非常事,疑為神佛之諭。


【四】

【文語譯】

又治承四年水無月時忽遷都,實意外之事也。蓋聞此京之始,乃嵯峨天皇御時,定都之後,已經四百餘歲。無事無故,不宜易改。因此世人不安相憂,誠理中之事。然,言之無益。以御帝為首,大臣、公卿悉皆移。仕於朝中之人,誰一人可留居故都?官者,思及位,仰主君蔭庇之人,恨不早發一日。失時遺餘無所期者,愁然留居。昔時爭軒人家,經日荒蕪。家毀浮於淀河,眼前見地為田。人心皆改,但重馬、鞍耳。無人用牛、車。期西南海領地,不好東北莊園。


【五】

【文語譯】

其時,因自有事,至於津國新京。觀其貌,南近海下。濤聲常喧,潮風殊烈。內里於山中,齊明天皇之彼行宮應為此,樣式不同,實為優美。每日漸毀,占盡川面移運之家,又於何處造?空地尤多,造屋者少。古京既荒,新都未成。人皆思如浮雲,原居於此處者,失地而心憂。今移之人,嘆土木之煩。觀路端,應乘車人騎馬,應著衣冠、布衣者多著直垂。都城風貌忽改,只不異於粗鄙武士。聞此為亂世之相,正是。經日世中浮而人心不收。民之憂,終不空。同年之冬,仍移駕歸古京,然所毀之家又成如何?未悉復原樣。

傳聞古時賢帝御世,以慈治國。即殿以茅葺,竟不整其簷,覽民煙稀,竟免有限之貢。是,因惠民,救世而爲也。而今世之樣,擬昔可知。


【六】

【文語譯】

又或養和年間,經久不覺。二年間,世中饑渴,實屬悲苦。或春夏旱魃,或秋時大風、洪水等,不吉之事連續,五穀悉不生。雖有春耕夏植之營,然秋刈冬收成空,不見繁忙。因是各國之民或舍地出境,或忘家居於山。行各式祈事、非常法而無驗。

京城之習,何事均仗田舍,田舍物絕不上,於是操作不成。心念焦慮,賤賣各樣財物如捨,更無人立目視。偶爾換物者,輕金重粟。路畔多乞食,憂悲聲滿耳。


【七】

【文語譯】

前年,如是,辛苦生活。期二年復舊,然又加疫癘,後繼無望。世人皆扃,經日窮極,合少水之魚之喻。終至著笠纏腿良姿者,一味沿家步乞。觀如此困頓者行,即刻倒臥。垣邊道畔,餓死者之類,不知其數。因不知取捨之法,臭氣充滿世界,漸變之貌,姿,多不能目視。勿說河原等地,竟無車馬行交之道。

身賤平民樵夫之屬,力盡至乏薪,無方可仗者,毀自家而出市賣之。聞一人持薪出價,不及一日之命。其薪中混附赤丹、處處可見箔等木,尋之,則生活無方者,至古寺,盜佛,破取堂中物具,破之碎之。共生於濁惡之世,見如此心憂之事。

更有哀事,有難別婦夫者,其思至深,必先死。其故,將吾身置於次,憫人,縱偶得食物,亦讓於彼。故攜子者定父母先去。又有幼子,不知其母命盡,猶吸乳而臥。


【八】

【文語譯】

仁和寺謂隆曉法印之人,悲死者不知其數,每見其首,於額書阿字,使結緣。為知其人數,計四五月兩月,京之中,一條以南,九條以北,京極以西,朱雀以東路畔之頭,總四萬二千三百餘。勿說其前後死者亦多,又,若加河原、白河、西京諸邊地,則不知際限。更勿說七道諸國。

崇德院御時,或長承時,雖聞有此例,然不知其世之貌。此次於眼前,實屬珍事。



【九】

【文語譯】

又或於同時,有大地猛震之事,其樣,非世之常。山崩而埋河,海傾而沒陸,土裂而水湧,岩碎而墜谷。航岸之船飄於波間,行道之馬惑足立之処。都城附近,處處所所,堂舍塔廟,無一全者,或崩或倒。塵灰起,如煙盛然。地動家破之音,不異於雷。居家內,則忽潰。若出走,地破裂,無翼而不可飛空。願為龍而乘雲。恐懼之中尤恐者當屬地震。如此猛震者,經時而止,然其餘波,則經時不絕。世人驚恐之地震,無日不震二三十度。過十日二十日,間隔漸遠,或四五度、二三度,或間一日,二三日一度。蓋其餘波應有三月許。

四大種中,水、火、風常為害,至於大地,不為異變。聞昔或齊衡之時,大地震,東大寺佛御頭落,甚矣,猶不如此度。即,人皆言世事無常,雖聊釋心中之濁,經年累月後,竟無人付餘言表。


【十】

【文語譯】

世中艱辛,吾身及栖所之徒然,均如是。勿說據時隨身惱心之事,舉不勝計。若己身不入流,傍於權門者,縱有悅事,而不能大樂。嘆切之時,亦無放聲而泣。進退不安。起居恐慄之貌,如雀之鷹近巢者。若貧者居富家之鄰,朝夕恥其陋姿,阿諛出入。見妻子、僮僕羨之顏,聞福家蔑之氣色,心動於念,時時不安。

若居狹地,近處火起時,無逃其災。若居邊地,往返煩多,盜賊之難甚。又,有勢者,貪慾深,獨身者見輕於人。有財則恐多,貧則恨切。賴人,則身為他物,悲人,則心使於恩愛。隨世者身苦,不隨者似狂。

占何所,為何事,可使此身暫宿,令心暫息。

【真字本】

倩思於此事,有家有燒失怖,有妻子有心不隨恨。有寳有盜人憚,有田畠有就公危。都思隨高人,勵隨下人。凡無安事。何就宿此身。


【十一】

【文語譯】

我承父方祖母之家,久住彼處。其後緣欠身衰,思念紛繁,終不得留。至三十餘,隨心而結一庵。是庵並於昔日住居,十分之一也。僅構居屋,不及細飾。雖築垣但無力建門,以竹為柱,宿車。每雪降風吹,並非無險,地近河原,水難深刻,亦恐盜賊之亂。念濁世而過,惱心之事,三十餘年矣。其間,時逢曲折,自悟短運。於是,迎五十之春而出家背世。原無妻子,無難捨親緣。身無官祿,為何留執乎?空臥於大原山之雲,又經五度春秋。

於此,及六十命如露消,又結末葉之宿。所謂如旅人造一夜之宿,老蠶營繭。並比中年栖処,又不及百分之一。贅言不盡之間,歲歲齡高,每每居狹。其家之貌,不似世常。廣僅方丈,高七尺之内。思無定所,故非占地而造。組土台,葺粗茅,縫以鈎連之。為若有不遂心事,易於外移築。改築時,煩事幾許?積物僅二兩。車力報酬外,更無他費。

【真字本】

爰我深溪頭靜林間方丈結草庵。立竹柱,以苅萱葺,以松葉圍,古木皮敷物。

造此庵殊更工不雇,自結堪。又任心遷爰欲去,無惜難。


【十二】

【文語譯】

今,隱跡於日野山之奧処,後於東建庇三尺餘,為折柴燒柴之便。南敷竹簀。於其西作神龕,靠北立障子,安阿彌陀繪像,旁畫普賢,前置法花經。東端敷蕨穗,作夜床。西南以竹構釣棚,置三合黑皮籠,即入如和歌、管弦、往生要集之抄物。其傍琴、琵琶各立一張,所謂折琴、繼琵琶是也。假宿之庵之貌,如此。

若言此處之樣,南有筧,立岩儲水。近林木,不乏細枝可拾。名謂音羽山,叢蔓埋跡。谷雖繁茂,可觀西方,觀念之便,并非全無。

【真字本】

東北角五尺計柴折燒所。傍湛筧水。東南角五尺蕨敷,夜寢床,暖寒霜夜身,西南角窗明,立竹編戶。守西山之端朋。西北角五尺竹簀子敷。安置阿彌陀之畫像。傍構於鈎棚,如往生要文集文少少置。


【十三】

【文語譯】

春觀藤浪,如紫雲,盛於西方。夏聞郭公,每語時,如契死出之山路。秋蜩聲滿耳,聞似悲空蟬之世。冬憐雪,積消之貌,可喻罪障。

若倦於念佛,讀經不專,則自休自怠。無人妨,亦無人可恥。非殊勝修無言之行,獨居,可修口業。并不必守禁戒,本無境界,何破乎。若朝時身寄舟跡白波,眺屋前行交之船,盜滿沙彌之風情。若桂葉風鳴之夕,思遣潯陽之江,習源都督之行。若有餘興,屢以秋風樂和松風,操流泉之曲和水之音。藝是拙,非悅人耳,獨調獨詠,止養自情。

【真字本】

待得春鶯聲而聞鸚鵡囀,夏松懸藤次紫雲妝而懷敷,秋無隈月影滿月尊容相像,冬嵐迷紅葉葉不常世之樣也。

心念佛手取經卷,妨無人。嬾自息自懈可恥無人。心勇又始。

殊更不無言,獨居無告言葉。不守堅禁戒,無境界付何乎破。


【十四】

【文語譯】

又,麓有一柴庵,即山守居所。彼処有小童,時來相訪。若徒然之時,以伴游行。彼十歲,此六十,其齡雖殊,慰心則同。或拔茅花,采磐梨,捥零余子,摘芹。或至山裾田居,拾落穗,作穗組。若晴朗,則攀峰,遙望故鄉之空。觀木幡山,伏見之鄉,鳥羽,羽東師。勝地無主,慰心無礙。無煩於步,心至遠處時,自此連峰越炭山,過笠取,或詣石間,或拜石山。若又分粟津之原,憑蟬歌之翁跡。渡田上河,訪猿丸大夫之墓。歸時,時時狩櫻,求紅葉,折蕨,拾木之實,且奉於佛,且作土產遺家。

若夜靜,則以窗月懷故人,因猿聲濕袖。叢螢亂遠處槙之篝火。曉雨自似吹木葉之嵐。聞山鳥孤鳴,疑為父母。習山鹿之近,知人世之遠。或又興炭火,為老身寤寢之友。非險山,則憐梟聲,山中景氣,四時無盡。況,為深思深知之人,更不限於此。


【十五】

【文語譯】

蓋,初居此所,以爲一時,今既經五年。假居之庵亦漸成故鄉,簷上朽葉深,台前苔塞。因事之便聞都城事,知自籠居此山後,貴人多隱(薨)。更,不入流之類,不可盡知。每度火起而毀之家,又幾何?但止假居之庵,閑而無恐。雖狹,有夜臥之床,晝居之座。宿一身無不足。寄居好小貝,是因知身也。雎居於荒磯,即恐人故也。吾,亦,如是。知身知世,則無欲,不趨。但期靜,樂無憂。

總,世人造栖処之習,未必為己。或為妻子,眷屬造,或為親昵,朋友造,或為主君,師匠甚為財寶,牛馬造。吾今為己結庵,非為人造。問故如何,今世之習,此身之狀,無人可伴,無奴可賴。縱廣造,宿誰居誰?

【真字本】

雖少程,宿一身不狹。縱寬,誰宿,置何物。


【十六】

【文語譯】

夫,人之友者,尊富先親。未必愛有情與淳者。但不如以絲竹,花月為友。人之奴者,賞罰甚,恩顧厚者爲先,更不欲慈憐與穩靜者。但不及以吾身為奴婢。若問如何為奴婢,若有應為之事,即使己身。雖無不懈,較從人顧人安也。若有應步之事,則自步。雖苦,不如馬,鞍,牛,車惱心。今分一身而為二用。手之奴,足之乘,能適我心。因知身心之苦,苦時休,專時使。雖使,不過度。雖倦,心不動。況,常步常作,可養性也。何徒休。惱人,罪業也。如何可借他力?

【真字本】

有可必成則使己身,不懶共,隨人從顧人安。有可行事自步。馬鞍牛車自惱心,今分一身成二用。手奴足駕也。叶是能我心。苦時休,勇時仕。使不痛,不莊於嬾。


【十七】

【文語譯】

衣食之類,又同。藤衣麻衾,從得者,隱肌,野邊之菊,峰木之實,僅續命也。因不與人往,亦無悔於身恥。因糧乏,甘於粗疏果報。此樂者,非對富人而言,只取吾身一人,擬昔今耳。

夫三界只一心,心若不安,象馬,七珍亦無益,宮殿,樓閣亦無望。今寂寂住所,一間之庵,自愛之。自出於都時,雖恥身如乞丐,歸來居此時,則憐他人馳於俗塵之事。若人疑此言之事,則觀魚鳥之樣。魚不飽水,非魚則不知其心。鳥樂於林,非鳥則不知其心。閑居之氣味亦同,不住而誰悟?


【真字本】

澤根芹就有峰菓繼命,隨得麻單衣藤衣藏膚。強惜不命,不思糧之盡於愁。無悔不人雑身恥姿。

方丈栖樂如此,何樣之事,非對富人噵。只取我身一無心引,原憲百綴。顔子思一瓢之跡計也。若是思疑,見魚與鳥樣。魚者不飽水,鳥者愛林,非魚不知水能心。不鳥不知其林願趣。


【十八】

【文語譯】

抑,一期之月傾,餘算近山之端。忽向三途之暗。佛所教之趣,凡事無執心也。今愛草庵,著於閑寂,亦咎亦障。如何耽不要之樂,度可惜之時?靜曉時,思念此理,自問心曰,遁世交於山林,乃修心行道也。然,汝姿為聖人,心染濁俗。栖所雖仿净名居士之跡,所持者,甚不及周利槃特之行。若是貧賤之報自惱,亦或妄心之至而狂。其時,心更無答,其傍,使舌根申兩三遍不請阿彌陀佛而已。

於時,建曆二年,彌生之晦,桑門蓮胤,於外山之庵,記之。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