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K100
ASK100

独立運營的采訪類播客節目,向他人、生活和自己發問。 同名微信公眾號、小宇宙、喜馬拉雅、網易雲音樂站點同步更新。 歡迎評論,有帖必回。

人间|从法语到物理、天文、计算机,多层标签背后那个具体的人

ASK 100

带你认知世界、了解自我的采访类播客,

始于2019年夏天。


30

自上一期节目起,ASK100正式转型为播客节目,本期也将以音频呈现,但下文附有内容摘要。欲知翔实细节,请移步音频收听,订阅方式如下:

-小宇宙:搜索“ASK100”

-Apple Podcast:请输入我们的RSS码

http://www.ximalaya.com/album/32108013.xml 导入订阅

-喜马拉雅:在播客分区搜索“ASK100”

-网易云音乐:在主播电台分区搜索“ASK100”

-公众号:点击“阅读原文”跳转


👇

 本/期/介/绍 


本期主播:投球手 涂色刷

本期嘉宾:测量员(此后常驻主创之一,亦是ASK100公众号前身的发起人)


本期缘起:

1)测量员在本科毕业时,收获了法语语言文学学士、物理学第二专业证书和天文学双学位证书三项文凭,也接受了美国大学的物理学PhD offer;不过由于疫情影响,他计划推迟到明年再前往美国入学,目前在母校继续攻读计算机科学第二专业学位。对于许多人而言,他横跨文理多学科的学习经历非常特殊,于是我们希望请他聊聊自己的学习体验,以及他如何处理庞杂的学习任务。

2)作为ASK100前身项目的发起人和此后的主创,测量员借机和大家以声音形式打个招呼,“混个耳熟”。


👇

  播/客/摘/要 

「一、从 法语、物理、天文再到计算机,测量员的大学生活」

1. 如何决定攻读博士学位?博士学位是否意味着将来走向学术道路?

· 爱因斯坦在1918年普朗克诞辰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① 天才型选手:纯粹兴趣驱动型学术研究者

② 功利主义:纯粹为追求功名利禄而选择学术

③ 不太擅长社交,因而为了逃避现实投身学术(测量员自认为这一种人)

· 博士与学术研究并不必然挂钩,美国某校物理学博士只有50%左右会继续从事学术研究,测量员自己也并不确定会留在学术界

· 无论什么学科,博士学位都是对综合学习能力的一种证明;而“理工科博士更好找业界工作”可能是因为他们拥有的技能与市场需求更匹配

· 此前采访过的多抓鱼创始人猫助的观点(点击跳转当期采访):对于文科生而言,“表达”本就是一种重要的、通用的技能

2. 测量员从初一开始以法语作为第一外语,直到大学才重拾英语,如何在短时间内达到美国大学的语言水平考试要求?

· “所有能把多门语言学到精通的人,都是因为付出了超常的努力”

· 投球手分享自己最近接触到的一位“鸡娃”小学生:五年级的托福水平就已超过大多初三学生,但家长仍觉不够,且同时ta还在学习法语

· 语言学习刺激的脑区有共通之处


3. 测量员从高中起即计划深耕物理学习,但许多在高中大学交接时依据兴趣选择专业的人,进入大学后却感到专业学习磨灭了自己当初朴素的兴趣。他是如何保持对物理学的热情的?

· 高中时,在准备物理竞赛的过程中,测量员接触到了一些物理系本科低年级的具体课程,因此对这一学科的知识结构有了一定认识。出现问题中这一情况,或是出于了解不够,或是由于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4. 为何在学习物理之外,还选择修读天文学的双学位?

· 物理学与天文学的深厚渊源:例如在近代自然科学的萌芽时期,天文观测为牛顿力学提供了证据

· 物理学是“研究事物在基本层次上如何运行”(抽象对象),而天文学是研究“地球大气层之外的实体”(具体对象)的学科

· 相较于人为因素更多的部分物理学分支,测量员对“了解自然”更感兴趣,因此选择了天体物理作为研究方向:通过研究大气层之外的实体,来得到事物在基本层次上运行的规律

5. 会经常进行天文观测吗?

· “其实是不会的。”据说天文学研究者中有大约10%同时也是天文学爱好者,但测量员对观星的了解程度是“如果指着天空问这是哪颗星,我一定不用抬头就告诉你‘我不知道’。”

· 目前更多是根据他人的观测资料建立模型

6. 计算机是比较偏应用的学科,而物理、天文则更加偏理论,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对这两种学科模式有什么个人偏好和见解?

· 物理、天文: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计算机:形式科学(formal science);其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检验一个问题是否正确是依据实验结果,而后者是是否与既有的公理、假设相违背

· 物理学有许多偏应用的方向(如材料科学),而计算机也不限于应用(写代码),其背后亦有高深的理论支持

· 涂色刷和投球手:文科生一谈自然科学相关话题,就如履薄冰,担心“一不小心就说出了可笑的反常识的东西”;测量员:尽管拿了“文学学士”学位,对于不少文科话题也有类似心态

「二、“文科生”和“理科生”:跨学科学习者的独特体会」

1. 在法语系四年的经历是否对测量员的理科学习产生了一些独特影响?

· 测量员认为,一个人所学习的学科对他认识世界的方式并不起决定性的影响,因为知识是后天获取的,作用有限

· 投球手:该问题背后的宏大命题是,如果知识是一种工具,那么到底是工具改变人还是人决定工具的功能?

2. 在2017年接受的一次采访中,测量员曾提到自己对文科学习的日常积累(例如看书)比较被动,如今是否有所改观?

· “大有改观,因为我现在不用学文科了(因此也就不用操心通过阅读来增加词汇量和遣词造句表达了)。”

· 阅读更广泛的意义在于,它是一种获取间接经验的方式,而在生活中有大量需要借助间接经验而非直接实践获取信息的场景。但测量员认为阅读并不是获取间接经验最有效的方式,人们还可以和他人对话、看剧等等,并不一定拘泥于看书

3. 涂色刷从大学文科授课中发现,许多教授认为阅读纸质书具有一种高于其他信息摄入方式的神圣性,测量员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 测量员:或许他们认为阅读纸质书是做学问所必需的一种【仪式】,是保持浸入式高效学习的一种途径。

· 涂色刷:从人类学视角的发散,仪式的确非常重要,它是人类践行和融入社会想象共同体的方式

· 投球手:有作者认为,抑郁症、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现代病可以通过前现代的仪式(比如节日)加以矫正,因为人们在其中能够感受到超越性的存在;在网络时代里,许多线下活动之所以仍旧顽强存在,正是源于其中难以代替的仪式感

4. 对“看闲书”必要性的讨论

· 对大多文科生而言,似乎无论看什么书,最终都会融会贯通于人的认知和表达之中,因此看闲书无法从专业学习中彻底抽离,成为了必要习惯

· 投球手分享一次闲聊:当理科生强调专注时,文科生认为发呆、离题、“闲”都是非常宝贵的东西,虽然与专注相悖,但可能激发创造、反省和批判

「三、测量员的生活方式」

1. 觉得自己是个自律的人吗?

· 大体是的,但对测量员来说,自律不是“趋利”而是“避害”(“自律不能使我快乐,但不自律会使我不快乐”):不自律的生活会使自己陷入恶性循环,所以必须保持尽量自律

· “人必须遵守一定的社会时间规则才能保持心理健康”,如早九晚五的生活方式;当文化发展速度超过进化本能,文化病(大多是现代病)也就出现了

· 自律是一种自我内部的状态,因此没有必要和他人进行比较

· 测量员用“时间统计”(记录自己在各项事务上花费的时间)的方式督促自己自律

2. 利用时间的效率很高,也就意味着同时处理的事务很多;是否有因此觉得疲惫或压抑的时刻?

· 压抑的来源:不是因为事务太多,而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好或不够好,因此会鼓励自己思考怎样才能做到更好

· “理科式”破题方式:看到原因未知的事件(如感到压抑)时,先去思考原因,作出假设,再检验假设是否合理

· 投球手:如果上文是一种因果律,佛学对因果律的批判是,事物的因果过于复杂,所以与其去找寻因果之间的关系,还不如放弃对因果的追寻

· 涂色刷:部派佛教中说一切有部对斩断“得绳”的看法与之类似,当人被欲望控制,就像被拴在了一块大石头上,石头本身坚硬难以摧毁,但只要斩断绳子(人与欲望的关系),亦能破解

3. 是否有“一定要实现的人生目标”?

· 测量员(近两年之前的想法):一是在专业领域内促进知识的发展(学术研究),二是在影响范围内促进信息的传播(例如科普)

· 涂色刷:“for the betterment of society”——如何衡量一个“更好的社会”?从宏观层面的进步,降解到微观个体处境的改变

4. 彩蛋:ASK100是怎样诞生的?

· 答案就在本期播客音频的结尾 : )

👇

 延/伸/阅/读 


👇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