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K100
ASK100

独立運營的采訪類播客節目,向他人、生活和自己發問。 同名微信公眾號、小宇宙、喜馬拉雅、網易雲音樂站點同步更新。 歡迎評論,有帖必回。

新知|成長過程中沒有真正的「正常人」

伊南的職業是“家庭教育指導師”,她希望為孩子們的心理健康未雨綢繆,也許將來就能避免最壞的情況:精神疾病。
這期依舊是播客節目,可點擊此處跳轉音頻收聽,以下為內容摘要。

👇

本期主播:塗色刷 投球手

本期嘉賓:伊南

本期緣起

這是伊南第二次做客Ask 100(請點擊此處查看上次推送)!上一次,是2019年的秋天,投球手和塗色刷,以“迷茫的大四學生”的身份,來聽伊南講述自己的人生經歷和生活態度。

然而站在2021年回頭看,2019年秋季,好像是這個世界最後的“平靜年代”。一年多來,世界的種種動盪和我們人生軌蹟的改變,使得我們感到有必要在播客裡直面這個越來越重要的領域:個人發展與精神健康。

伊南的職業生涯,也是圍繞這個領域展開的。她本碩都就讀於南大英語系,後來又在英國獲得了教育學碩士學位。此後,她在成都的一所高校任教了一段時間,又前往美國攻讀了應用心理學碩士。現在伊南定居波士頓,她的工作是“家庭教育指導師”,主要面向青少年兒童和他們的家庭開展輔導。她的客戶裡也有不少接受遠程諮詢的中國家庭。


👇

播/客/提/綱 *本期時長88分鐘*

「01:42 從英語文學到應用心理學,是什麼促成了生涯規劃的改變?」

畢業後,伊南在一所普通高校做英語老師,發現學生的迷茫與困境,遠遠超出學業範疇。她想做一個好老師,卻心有餘而力不足,於是想要從心理學中尋找答案。

在學習心理學的過程中,她認識到“人在當下可以有改變自己的力量”。十年前做老師時無法做到的,也許現在可以一試:老師的角色主要是傳達知識,而家庭教育指導師,是幫助孩子更好地實現個人發展。


「07:17 什麼是“家庭教育指導師”?」

以家庭為單位開展輔導,既要和家長溝通,幫助他們轉換不利於孩子發展的教育觀念,又要和孩子聊天,幫助他們矯正行為:“心理健康領域的營養師,兒童發展過程中的教練” 。

具體工作:

1)解決實際問題:如,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拒絕與父母溝通/社交障礙,到底是為什麼?

2)規劃長遠發展:在青少年階段,家庭可以做些什麼為孩子創造更好的成長環境?幫助每一個孩子發掘長處。

3)為“特殊的孩子”找到合適的方法:例如,協助判斷孩子的多動症、讀寫障礙、自閉症等問題,建議家長前往醫院尋求專業治療。幫助家長了解自己的孩子,並為其建議後續的教育方式。


「14:21 這份工作與一般的心理諮詢有什麼異同?」

如果說心理諮詢是“已經生病後的治療”,家庭教育指導師就是“未雨綢繆的營養師”。

為青少年兒童矯正生活習慣、行為模式,為他們困惑的家長提供支持,培育更加利於他們成長的土壤,也許就能避免最壞的情況——生病(抑鬱症、焦慮症等)。


「17:20 “壞孩子”標籤,是家長、學校和社會把責任轉嫁給了孩子」

遇到家長說“我們那時候誰會有心理疾病,都是慣出來的”,伊南的反問:“你的意思實際上說的是:那時候有病得不到診斷、只能默默忍受折磨,而且完全不能被周圍的人理解和關愛,一點兒支持也得不到——你是這個意思,對吧?”

多動症孩子被粗暴認定為“調皮”“不聽話”,讀寫障礙孩子被反复罰抄生字卻毫無長進,他們在教育系統裡受到歧視,甚至可能一生都難以走出陰影。然而如果有足夠的社會支持,他們一樣可以“成才”。

沒有真正的“正常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習慣、傾向,所以教育工作者應當設計“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適用於所有人的學習方式),就像建築師為障礙人士設計專門的通道、扶手、電梯、開關。


「28:40 面對還不夠完善、進步的社會制度體系,教育指導師可以為具體的家庭做些什麼?」

“媽媽不愛我,她只愛那個考得好的我”——幫助家長降低焦慮,盡量少地捲入和他人的比較,看到孩子作為一個人,有什麼閃光點,有什麼“不一樣”的需求。

伊南曾經帶過的一個多動症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易忘事,已經六七歲卻一直無法養成刷牙的習慣;家長非常痛苦,認為“他就是故意跟我對著幹”——教育指導師會告訴家長,“他不是故意的,而是因為多動症,他做不到”,再教家長以更科學的方式(比如拆解動作、每天定時做同一件事)去教導孩子。

面對家長,通過“講道理”來轉變觀念;面對孩子,告訴他們具體“怎麼做”。


「38:22 在工作中如何運用心理學知識?」

平日實踐的理論基礎是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處於心理諮詢(一對一的、有邊界的)和社會工作(深入到家庭中、日常生活中)的交叉地帶。


「45:53 選擇學習、運用心理學的人,有什麼共同點?」

有很多人最初是為了療愈自己而選擇這個行業。

伊南自己的經歷:在學心理學之前,很難看到自己的優點,總是覺得“還不夠好”,心理學讓她學會接受自己本來的樣子,她也希望把這樣的理念回饋給更多不自信的青少年。

另一個共同點是,這個行業的從業者普遍比較有耐心、不容易生氣,也比較有好奇心,想要了解他人在怎么生活。


「53:43 對於不了解、不接受心理學理念,抗拒尋求精神健康方面幫助的人,如何能夠幫到他們?」

國內心理諮詢領域一直沒有規範化,許多資質不足的諮詢師使普通人難以信賴。但醫院精神科/心理科的醫師,基本都必須要有多年的專業培訓才可以上崗,所以伊南在生活中會推薦出現精神健康問題、但又不願意接受諮詢的人,“先去醫院看看”。

更合理的行業架構應當是,精神病學家、精神科醫生以及心理諮詢師之間有廣泛的聯動,諮詢師會建議來訪者尋求藥物幫助,醫生也會建議病人嘗試長期的心理諮詢。

雖然如今社會現狀並不樂觀,但從業者有責任推進行業規範化、促進資源整合。


「1:04:38 “心理諮詢很貴”,那麼窮人該怎麼辦呢?」

目前心理諮詢因為價格而成為特定階層的特權,的確是事實。為了解決這一點,需要更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

伊南分享了在美國的一個例子:她的租客、一位50歲左右的女性,因嚴重酗酒而導致失業,離異,孩子們也不願意為她提供幫助;伊南得知了她的情況後,就幫她填寫表格申請了免費的救助服務。教堂裡的義工、社區裡的心理健康中心等,都會提供免費的支持;而不少收費的諮詢機構,也會給經濟困難的來訪者提供折扣。

最大的門檻,是自己勇敢地把情況告訴他人:“我遇到困難了,我需要幫助。”


「1:10:32 在結構性問題面前,積跬步,少焦慮」

制度設計如果不關心心理健康問題,會怎麼樣?

受到認知行為療法的啟發,每一天微小的改變,也能逐漸培養人的希望和信心:“總有一些事能做的,在當下。”


「1:22:32 “有效利他主義”:要幫助人,還要真正幫到人」

社會工作、心理諮詢,都急需規範化、專業化,才能受到更多認可、尊重,才能更有成效。

學術研究和實踐機構,應當更主動地交流、互相反哺,“循環起來”!



Ask 100

獨立運營的采訪類播客,帶妳探詢生活方式、探討專業知識。
同名微信公眾號、小宇宙、喜馬拉雅、網易雲音樂每周日晚同步更新。

-小宇宙:搜索“ASK100”
-Apple Podcast:请输入我们的RSS碼      http://www.ximalaya.com/album/32108013.xml 导入订阅
-喜马拉雅:在播客分区搜索“ASK100”
-网易云音乐:在播客分区搜索“ASK100”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