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ielsakura
Arielsakura

中文系在读,日本留学中,读书写作是一生的事业 小说每周三更新,其余时间更新杂谈/书评/日常 约稿:arielsaku1997@gmail.com

【书评】半轮黄日:血腥的天空,陨落的太阳

象征自由人道的理想国,最终也只是变成了大河中虚无的橘黄色日影。


1.我所见过的非洲

首先,我想先将简中网络上蔓延的种种刻板印象暂时抛到一边,以一个读书人的角度,来叙述一下我从文学里看到的非洲。

首先是很久以前看的《中非历险记》,作者是个很典型的老白男,书中出现了两个非洲孩子,与他所写的白人孩子主角的互动相当于弱化版的庄园主与仆人。白人孩子在后文里还说”要将我们的基督教传到他们这片蛮荒的土地上来“……总之充满了殖民主义的凝视,就算我那时候对于非洲的认识仅限于漫威电影《黑豹》,可看到这样的内容,多少还是有些不舒服。

然后是芭芭拉.金索沃的《毒木圣经》,我读它的时候是2020年5月,那段时间正值BLM运动爆发。而芭芭拉也确实写得非常好,揭露了一些在那时候的我看来非常震惊的事实。于是那段时间一直很义愤填膺。对于白人作家的书都以一种”你们凭什么那么理所应当享受特权“的眼光看了。

再就是沃莱.索因卡的《阿凯,我的童年时光》,写的是他的童年,内容里糅合着一些非洲的历史神话,和马龙.詹姆斯的《黑豹红狼》差不多,只是前者就是”有这个要素“而已,后者大体上就是基于神话写的。

最后就是欧因坎.布雷斯韦特的《我的妹妹是连环杀手》,很短的一本口袋书,内容让我想到一些流媒体平台的自制短剧。过了一年后再想起,印象深刻的就是正文后的附录里那句”相比于描写尼日利亚的血腥历史,这些新作者似乎更注重描绘不一样的主题。“(大致意思)。

而奇玛曼达.阿迪契的《半轮黄日》便是这样一本”描写血腥历史“的书。


2.单与多

《半轮黄日》全书约四十万字,是我这几个月下来总算有心情看下的一本大长篇。

其实相比于许多战争小说中的宏大叙事,作者几乎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去描绘战争的残忍,以及普通人的悲欢离合,爱欲纠葛。

去年上课的时候有读过她一本短篇《在美国的你》,也看了她的演讲。大体是讲单线叙事的危害性的,类似于其实非洲并不蛮荒,有他们自己的文明,但很多西方媒体都把它描绘成野蛮土著横行的地方,这就是单线叙事。

然而就算是和我一样看了阿迪契演讲的同专业同学,在去年奥运会我和她聊起大坂直美的时候,最先做的便是一皱眉头,然后说:”日本为什么要为了政治正确让一个黑人来点火呢……“

也许也是因为反对单线叙事的缘故,《半轮黄日》便是从许多“个人”的角度出发的,他们之中有知识分子,有女性,也有仆人。有黑人,也有白人。一条条故事线交叉在一起,叙述短命的国家比亚法拉从建国到覆灭的故事。

其实我一直认为要适当远离互联网的原因之一也在于,它将我们的大脑驯化成了看见飞碟就跑去追,跑去叼的动物——比如看到少数群体,第一个蹦出来的词就是“政治正确”……诸如此类。

但值得注意的是,阿迪契并非一味批判尼日利亚政府,也并非一味支持比亚法拉的自由人道。她一面描写尼日利亚人与比亚法拉人的互帮互助,一面讽刺媒体的愚民政策。这便给了读者更为实际的阅读体验与广阔的思考空间——并非逼着你去相信什么正义必胜,邪恶必败,因为世界上本就没有绝对。

就连书中主角的抉择都是,女主角奥兰娜与丈夫都有过出轨行为,可他与她还是相互扶持到了最后,仆人乌古在军队里参与过对平民女性的强奸,可他并没有从此被写得十恶不赦,面目可憎。

比起因为”某件事“而给角色判死刑/洗白,作者更乐意于给读者看所有事情的前因后果。让读者自己发散出更多观点。

到结局,除一人失踪以外,主要角色都活着。

当然,比起对角色的慈悲,阿迪契对战争的灾难依旧写得很不留情面就是了。

贯穿全文的”半轮黄日“,一方面是比亚法拉的标志,一方面象征着陨落,而非升起。

象征自由人道的理想国,最终也只是变成了大河中虚无的橘黄色日影。

最后,她以一个美丽的传说给整个故事做了结:每个死去的人灵魂都会转世投胎,因此就算离别,也依旧有可以再见面的一天。


3.我们死去时世界沉默不语

其实我一直都对非洲文学有兴趣,不仅仅是因为出自对流行文化/偶像明星的兴趣,也是因为我本身是文学系学生,多知道点没什么坏处。

如前文所说,我不希望自己成为被社交网站荼毒的人,获取什么信息都靠别人传递的二手碎片化知识,学不会独立思考。

因此,抽出几小时或者几天来看看书明显是更理智的决定。

书中的主角之一理查德一直在写的书叫《我们死去时世界沉默不语》,这句话颇有讽刺西方对非洲的无视或错误报导之意,但我觉得,所有被忽视的事物,都可以这么形容。

无知是恶,不是福。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