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ielsakura
Arielsakura

中文系在读,日本留学中,读书写作是一生的事业 小说每周三更新,其余时间更新杂谈/书评/日常 约稿:arielsaku1997@gmail.com

《再见凯萨琳》:如果失去无法避免

两年前投稿的书评,在matters也发一发。

“失去的一角一旦失去,便再无法弥补。”





最近刚读完约翰.格林的《再见凯萨琳》,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除了在未来寻找伟大的可能性之外,便是这句话。

书中的女主角琳西在小时候受到班里同学的欺负,他们笑她是狗,仿照“灵犬莱茜”的名字叫她“莱丝”。

但尽管如此,当时的她还是很想融入他们,因此在情人节的时候送给班上每个人一张查理.布朗的卡片。

可到最后只有一个人回礼了——那个人和男主角一样叫柯林

柯林,他送了她一个狗罐头。

后来琳西逐渐变得八面玲珑了起来,她在老人们面前以南方口音乖巧地说话,在主角柯林面前是一个无所不知的学术怪咖,而在她的男朋友——以前送她狗罐头的另一个柯林面前是妩媚美丽的小女友。


更重要的是,她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却不想做出任何的改变。

“你的一切、柯林的一切、哈桑和凯特琳娜的一切,要不是真就是假。凯特琳娜活泼,哈桑好笑,而我却什么都不是。我会成为当下需要表现的样子,好存活在地面上,但又不被注意到。对我来说,以‘我’开始的句子唯一真实的就是:‘我很假’。”

让以前欺负过自己的人变成男友,这看似一个理想化的爱情故事。只可惜一切在他与琳西的朋友的奸情曝光后成了无稽之谈。


Make them like you instead.

这句歌词出自P!nk的《Fucking Perfect》,看翻译是“让所有的过去与过去的你一样烟消云散”,可在很长时间内,我一直以为是“让他们喜欢你”。

让别人喜欢你,就算他们伤害过自己也一样。

那么,即使会变成一个“假人”也一定要这么做吗?

更重要的是,既然伤害已经造成,那再加以“喜欢”又有什么用?

往小说,可以是许多遭到背叛与欺骗却依旧妥协的友谊。往大说,则可以是无数就算有过裂痕也选择继续下去的婚姻与爱情......直到真正破碎,所有的一切无不处在执迷不悟的螺旋中。

在这一点上,也许很多人与主角柯林无异。


他交过19个女朋友,名字无一不是“凯萨琳”,他甚至将其看作一个定式,更神经质地想归纳出一个“凯萨琳定理”来总结出所有恋情的规律。

柯林的第一任与第十九任凯萨琳是同一个人,但到最后他还是被对方甩了,这就导致他陷入伤感与自我的螺旋中。

总认为自己身上缺了一块,总认为凯萨琳应该与自己复合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恢复到轨迹上——还因此跟好友大吵一架。

他被认为是天才儿童,从小走的便是爸妈觉得“好”的道路,一直以“我应该这么做”为由给自己树立各种条条框框——比如肯定要以天才儿童的身份出名,比如肯定会在交往中被另一方抛弃,比如要自己每一任女朋友都要叫凯萨琳。

如果说琳西的“失我”是将自己变来变去以迎合所有人的期待的话,那柯林的“失我”便是将自己锁死,如静止的油画一样被牢牢地框定起来。

让他们失去自我的不是别人,正是他们的“以为”,他们的意识本身。

“我不觉得一个人有办法拿失去的东西来弥补空洞。就像你和另一个柯林交往,也不能弥补狗罐头事件。失去的一角一旦失去,就无法再拼回去,就像凯萨琳。这就是我得到的心得:我如果真的有办法挽回她,也无法弥补失去她造成的洞。”

伤害已经造成,便不可逆转,就算有过痊愈的迹象,多半也是假的。

从出道作《寻找阿拉斯加》到《再见凯萨琳》,再到广为人知的《星运里的错》。作者约翰.格林似乎总喜欢传达给读者这样的讯息。


与柯林和琳西不一样的是,柯林的好朋友哈桑则是个安于现状的人,他已经在家里无所事事快两年,不想去上大学也不知道去是为了什么。

而就是在与柯林公路旅行到达琳西所在的镇子“葛夏”之后,找到了自己的志向所在,决定不再颓废下去,选择去上大学而不是待在家里看电视节目。

尽管关于他的笔墨不如前两者多,但哈桑的存在也确实道出了当代人的常态——麻木,迷茫,安于现状

这个状态并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消失,而会在人生中不时出现,把我们打垮,然后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一蹶不振。


最后,琳西开始希望为镇子做出贡献,哈桑在大学选了两门课,柯林则明白自己可以决定自己的未来。三人坐在车子上,在熟悉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开往未知。故事结束了。

约翰.格林的故事似乎总在写青少年,似乎只写青少年,但其寓意又不止作用于青少年。

《再见凯萨琳》在他的作品中是少见的“圆满”,没有谁因为疾病或者意外死亡,没有未尽的遗憾。

在叙事节奏上相对于其他作品来说也略慢热,数次出现在文章中有些复杂的数学概念甚至有些“劝退”嫌疑,但如果耐心阅读下去的话,到最后绝对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在一个叫“葛夏”的小镇子里有一片伪装成斐迪南大公的墓地,有一栋粉红色的豪宅,有掌握全镇命脉的卫生棉条工厂。

当然也有一群性格迥异的青少年,他们无不在名为“自我”的世界里,或迷失,或破碎,或自缚……但到最后,面对着无限延展的未来,依然带着笑容前进


以下是2022年加笔:

其实现在已经不喜欢读约翰.格林了,不为什么,已经过了那个年龄了。

他的作品属于很典型的特定年龄人群会很爱的类型。这也挺好的,因为总有人年轻着。

如果要我给青少年读者(15—18岁)推书的话,我也会推他的。但不是最大众的那本,反而是像《再见凯萨琳》这样,没那么大众,但更能描绘青少年心境的作品。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