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zyALan阿懶
lazyALan阿懶

菜鳥助人工作者 夢想雲遊四方拍拍照 妄想用文字改變你我

低語呢喃 - 1

防疫期間,大家也都有自覺地待在家配合防疫,也像是共體時艱一般,台灣Netflix上映了諸多電影、韓劇甚至是吉卜力工作室21部的經典動畫電影,不過為吸引我眼睛的確是一部17分鐘的短片―《傑克做了什麼?》(What did Jack do?),題材新鮮,更是由大名鼎鼎的大衛.林區撰寫、執導的電影。儘管導演大衛.林區的大名如雷貫耳,但這部長度17分鐘的黑白短片作品卻是我的第一部,而且還是偶然看到的;不過大導演終究是大導演,僅僅用了人物、題材跟黑白攝影便深深抓住了我的眼睛,短短17分鐘便將我收服了,讓我興起了要把他的作品全部看完的念頭,甚至我還2刷、3刷了這部17分鐘的短片,不過這些都是後話了,真正讓我想動筆寫下的,是故事中角色們詼諧對談所展現出的文化。

最近在讀《旅行者的寫作課》,書中前半段講述了我們該如何發現、觀察、紀錄文化等等,內容引述、節錄了許多偉大、知名的創作者對文化的描述。而如何去了解文化其中一項便是語言,雖然對於文化、語言、非語言三者的關係眾人皆有各自的看法與見解,但不可否認,當我們要認識一個文化時,最先要面對或優先想到的便是語言,書中也用了多位創作者對語言的親身經歷,向讀者透露了能「與人溝通」和「了解語言文化」仍舊有著碩大的差距,這樣的差距不難從《傑克做了什麼?》中猴子傑克與飾演警探的大衛.林區的對話看出端倪,不管是傑克把警探的「你可以這麼想」(You can say that)、「一個巴掌拍不響」(take two to tango)簡單的直接照字面翻譯,或不明白警探諷刺意味的「聖誕老公公也救不了你」(There is no Santa Claus),都再再表現出了語言並非如字面上那般平舖直述,而是包含了更深層的意義,就連一開始的鳥(bird),也都能玩出鳥類跟家禽的花樣。

接下來故事裡的對話也處處包含動物,例如大象(there’s an elephant in the room)與火雞(talk turkey),顯示了文化中的異同,因為許多語言也同樣使用動物來為情境或是型態做描述,好比中文的「雞飛狗跳」與「虛與委蛇」或多年前從日本開始流行的「敗犬的遠吠」,這裡面有太多太多的例子說明文化如此巧合的相同,其實對於影片中為什麼是如此的影片設定我也還未能參透,只是直覺的猜想,台詞中的出現有關動物的敘述,兩人對話中出現的動物,甚至是兩人的對白、職業、說話時的位階與態度,像是在隱射某個如對白說的難解、麻煩(there’s an elephant in the room)的議題,而裡面的動物都只是個代稱。雖然對打出這樣文字的自己感到可笑,但這何嘗不是說明了藝術的美妙與導演不凡的功力,整部影片似乎簡單不難理解,但要說出那種感覺時卻像喉嚨卡了根刺,怎麼吐出都不對,而這根刺也因觀看的人不同而有不一樣的深淺。

雖然我還無法理解導演大衛.林區先生這部影片的詮釋與想表現的內容,但我妄自猜想這部電影也許是導演對他所身處的文化的一種觀察與展現,而我怎麼會有如此的妄想,仔細想想可能在於自己對於本土文化的悸動,對於那些在台灣土地上發生的事情想知道的激動,尤其最近韓國拍了《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南山的部長們》這些被眾人戲稱自揭傷疤的電影,但不得不令人敬佩,近年台灣扣除掉近年轟動一時的《返校》外再難看到其他類似翻拍自身國家歷史的作品了。會如此的想,也並非要批判什麼,而是覺得惋惜,當各國乃至於台灣,對於前述這些韓國所拍攝的電影,無不給予正面且高度的評價,尤其是《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更是引起了世界對於光州事件的再次討論。確實,台灣亦不輸於此,有了《返校》遊戲與電影,讓那些害怕想起來的人大聲地說出來,但單單如此還不夠啊,多少多少以前課本未提及的台灣本土的人、事、物,仍舊被埋藏著,僅是靠著歷史或文藝工作者,也無法勾起廣大的興趣及迴響,因此看到諸如這類翻拍歷史的電影,內心的小宇宙不免都要燃燒上一次,更期待台灣在《返校》後能有更多類似電影作品。

細想,光自己能夠想到的諸多台灣歷史事件,具張力、吸引人的題材還不下少數,能夠被作為題材拍攝,但能否對上普遍大眾的味蕾,甚至電影中政治取向的問題,又或票房、成本考量,都成了電影是否成功產出的重大因素,或許對於非本科又才疏學淺的魯肥宅來說,這樣的看法真可謂拙見,但想想這可能代表了大多數人吧,比起用盡了全力觀察、思考,不如Google搜尋懶人包吧,跟著風向走就對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