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nessa
Vanessa

一個堅持寫作的人。

理直氣壯的洗稿和視而不見的讀者

我現在的工作常常要看大量新聞文章,需要快速篩選有價值的內容,因此對那些認真的作者特別心懷感激。

怎樣算有價值?最基本的報導只是依照事發經過、關鍵數據照寫一遍,但花多一點心思的報導文章,可以感受到他們在查核事件事實、梳理脈絡和加入重要評論觀點的用心,甚至為了加強給大眾讀者的可讀性,還擴寫一些具現場畫面感細節、加深時空維度或跨文化的思考。

以前在微信看到「原創」的註記,我總覺得很奇怪,現在寫文章都還要聲明自己是沒有抄襲,百分百原汁原味自己寫出來的內容了嗎?後來我才意識到用「洗稿」賺流量,真是一門受歡迎且心照不宣的生意。

簡單說,洗稿就是理直氣壯的抄襲,把別人文章的核心內容挪移過來,用自己的手段打散、刪減、重新排列組合。

但洗稿的人不會覺得他們在抄襲,大概會說那也得要有洗稿的能力才能做到,這不是幫你把內容宣傳給更多人看到了嗎?

前天發現方可成老師在新聞實驗室寫的〈自媒體界的怪胎是被遊戲規則催生的,是時候改改它了〉,就在講這種洗稿亂象,已經亂到可以各自用不同立場、定位收割讀者的情緒,就算內容前後矛盾也能編造。

這篇原文內容已經被屏蔽了,還好他發到 Matters 上來。


如文章所點出的問題根源,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的轉變,是受社群媒體影響了內容生產和傳播模式,當人人都能自由貼文、對議題表達看法,傳統媒體品牌的權威性就被消解了。取而代之的是「注意力」指標,大家開始競爭誰能在演算法排序下得到更多讚、更多轉貼,「流量」因此也成為大家衡量寫作成效的首要指標——以及媒體獲得廣告收益的參考標準。

在這種生產型態下,後來的發展大家就知道了。拆解複雜性、慢慢講好一件事情,忽然變成奢侈無用的,所有的選題、下標、內文鋪陳,都有強烈的討好型人格,要不迎合特定立場,講出你想聽的,要不扮黑臉刺激你的情感,能讓你有種衝動想轉發表態。

而且社群媒體上滑過的注意力不到 2 秒,為了加深你對該媒體的印象,就要持續性的刺激你,於是媒體便開始採用高頻率、高即時性的生產模式,每當熱點話題興起,就急著壓關鍵字討論、預測風向。看似滿足了讀者當下迫切想了解資訊的需求,但為了搶快、搶版面,犧牲的是正確性和持平討論的必要。

高頻而大膽的洗稿,最初應該是源自資訊搬運、重新整理的工作,因為讀者也沒那麼多時間一篇篇看,瞭解事件的複雜性,有一篇懶人包條列、簡化篇幅的解析議題,不僅方便閱讀,也有助於後續的討論互動。

我自己也很愛看整理文,白話知識轉譯就是在此背景下誕生的書寫能力。

但整理也很耗時間。或許因此逼出了洗稿亂象,為了滿足高頻、能持續刺激讀者情感,又能以假亂真的,被讀者看成是拆解脈絡的高質量文章。自己寫不出來,以為模仿久了,就會是真的了嗎? 

如果你細究內容,就很容易發現零碎、多處重組的痕跡,把原作者的判讀當作自己的有感而發,甚至還有誤讀原文的架構,而出現邏輯錯誤的陳述。



原先對於傳統媒體而言,學習怎麼生產更加強與讀者關聯的內容,其實是好事,也才有了現在探討不依賴廣告主的另類活路——訂閱制。但現實是流量、注意力主宰的思維下,早已讓寫作這件事變得複雜很多,想好好寫一篇文章的人,居然都不知道怎麼下筆了。

Matters 平台創立初衷是想讓好內容得到報酬、讓好內容浮現檯面,微妙的是,這種 Likecoin 的報酬,也會被流量思維綁架,把高流量 = 高關注度 =值得給 Likecoin 的標準,而讓人忘記是因為我們相信,優質的內容值得得到應有的獎勵、合理的報酬。

我寫作、採訪和社群行銷工作都碰過一些,知道怎麼寫出勾起人注意力的內容,如果你想學快速上手的公式,我也能直接教你一招——找一個有兩極立場的題目,要嘛喜歡的人很喜歡,不喜歡的人意見超多,然後選定一個立場討好其中一派(或或挑釁另一派),或者把兩邊的荒謬點都聊一遍,然後問大家選哪個。


我知道這些技巧,但很多時候我真心不想用,所以我不適合在媒體業吧。



附上以前寫的相關文章:

注意力戰爭:讓人想立即點下去的就是好標題嗎?未必。

情感製造機:為什麼人們習慣在網路社群交代心情?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