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nessa
Vanessa

一個堅持寫作的人。

書屑 02|怒火與演算法下的政治狂歡


  1.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感覺自己無法清楚地用某種歸類方法,去描述我們如何處在一個情緒先行、極端言論檯面化的世界,到底是社群媒體助長了這一切,還是有別的起因?但至少有一點能確定——尤其在台灣的大選公投後,輕視保守者的立場,或訝異有這麼多選民其實這麼能輕易被煽動,都顯得後知後覺了。就像《Brexit》這部翻拍脫歐公投戰的電影所揭示的,這是傳統說服的地面戰與總體網路戰的對決。
  2. 當講邏輯、負責任沒用,一切都得用簡單粗暴的訴求直接打動,勾起他們想要重回自己熟悉環境的「懷舊情緒」。《政客、權謀、小丑:民粹如何襲捲全球》開頭用狂歡節的比喻,去描述這種集體情感,像是「人民送給自己的慶典」。(對集體狂歡的歷史有興趣也推薦讀這本
  3. 更早幾年前,我們是樂觀看待社群媒體帶來的新型態動員,可以更方便的知道哪裡有辦自己感興趣的活動、朋友會去什麼活動,尤其社運組織透過臉書,對於促進更大規模的人認識議題、發揮政策倡議影響力,有很大幫助。但另一方面來說,臉書也能抹平了所有人的地位,只用讚數來衡量內容價值,其終極目標就是做到最即時的擁護,衝高轉貼量、留言數。
  4. 不過這種「人民的立場」到底是什麼?似乎一直是很含糊,甚至有時會自相矛盾的,就像最古老不死的「內容農場」,總是能給出過度簡化,但讓人覺得豁然開朗的解方,像是在說,你看就這麼簡單能解決的問題,都是被現在政客拖垮了,才讓我們過得這麼慘!(執政黨=自私貪腐=犧牲人民利益)
  5. 重點不在於人們是否會確認這是否屬實、是否有務實合理的政見,因為這一系列選戰的打法,都是一套基於用戶偏好、回饋的話題設計。當他們相信能夠真的懲罰、羞辱到過去那些「有經驗的菁英掌權者」時,這本身就是一場新的政治運動了。
  6. 於是偏見、種族和性別歧視紛紛肆無忌憚的出現,只要「政治正確」還在,他們就感覺有必要衝言論自由的界限,終於能按自己想說的話說了。你問他們難道不介意自己評價的對象,一下否定了全體?還真的不太在意,因為達到言論讓人印象深刻、有傳播效果,比是真是假還重要。就算被當成了謊言、不嚴謹,也能用「真性情」作為掩護。
  7. 操弄群眾情緒,而一次次得勝,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川普,只是大家不太認識他身邊最重要的戰略顧問班農,就和這本書的其他章節一樣,每個被推向輿論顛峰的魅力型領袖,幕後都有一個不太低調的戰略統籌、工程師團隊。在人們難以理解為何會選出這種混亂、偏執的美國總統時,其實傳統左右的立場界線已被打破,更要問的是人們是怎麼開始無法傾聽、有耐性的去認識一段完全理性的論述。
  8. 川普說穿了,就是照抄憤怒與恐懼者的情緒。那麼在台灣呢?當政府通過反滲透法、加大相關反制假訊息的措施,臉書近日也決定在台灣設立戰情室,一般大眾會覺得假新聞問題嚴重嗎?據台大新聞所教授王泰俐 2019年12月剛做完的研究顯示,「54.1%的民眾認為台灣假新聞的問題是嚴重的,卻有超過 6 成選民,從來不使用任何新聞查核機制,2 成 4 選民完全不知道有新聞查核機制」。


延伸推薦《報導者》的專題,Line 尤其對我來說是最陌生的,這篇調查報導把過去不清楚的傳播路徑和內容生產來源都找出來了。

LINE群組的假訊息從哪來?跨國調查,追出內容農場「直銷」產業鏈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1 月 11 日,記得去投票!^3^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