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顥熹
羅顥熹

本名羅顥熹,理工大學中國文化學系本科畢業,現於中文大學哲學系就讀文學碩士,興趣多元,對明清哲學、文學、歷史有所深究,近年涉足東亞政治、公共政策、倫理學及近代中國史之議題。

盛唐時代的外戚與連番宮廷政變

關隴集團、外戚、宮廷政變、武則天、太平公主、楊國忠

【原文曾於2017年公開發表】

原先以為《講東講西》會講「外戚與宦官」,最後因颱風天鴿變成「颱風特別版」。但不論如何,這裏還是深化這個主題。

我們對宦官專政相較熟悉,正如前言,東漢、李唐、朱明三朝合稱「三大宦官專權時代」。高力士、李輔國、程元振、王振、劉瑾、魏忠賢……這些名字和他們的所作所為,我們也知道不少,今次就集中講外戚,而且是盛唐時代的外戚。

這裏得介紹一下陳寅恪先生,陳老是上世紀專研魏晉南北朝、隋唐政治史的學者,正是他提出有名的「關隴集團」及「關中本位政策」概念。然而今日我不打算在此談上述兩個概念,因為這些概念和主題不相關,我希望引領大家認識「李武韋楊婚姻集團」這一個亦是陳老提出的概念。

我們首先得回到「盛唐時代的外戚」這一詞語上,一般定義「盛唐」就是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這四位君主在位的時期,我選擇在這寫得清晰一些,時間線是從公元684年(唐高宗去世,武則天以太后掌握政權)起,至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自長安西逃,期間發生馬嵬之變,楊貴妃及楊氏外戚被殺。繼而肅宗於靈武即位,玄宗被迫退位)為止。(當然有些說法是以安史之亂結束作為盛唐終結點)

外戚的定義相對簡單,就是君主的母族、妻族(對武則天以言,則是她的娘家人)。那麼,「李武韋楊婚姻集團」又是怎樣一回事?「李」毫無疑問就是李唐皇室成員,代表人物就是盛唐三位李姓君主;「武」就是武則天的娘家人;「韋」是京兆韋氏,唐中宗的皇后韋氏正是出身京兆韋氏;「楊」則是弘農楊氏,隋朝皇室的號稱本家,楊貴妃的娘家人。這四家人互相通婚,也就形成一個「婚姻集團」,對盛唐政治產生巨大影響。

講外戚,不免講他們參政、干政,外戚參政在隋唐時期很普遍,隋文帝楊堅當年不就是以外戚身份起家,繼而成為權臣,才有機會奪取天下嗎?之後蕭瑀、竇威、竇抗、宇文士及、高士廉、長孫無忌相繼在政治舞台活躍起來。(當然,你也可以說唐高祖李淵是隋朝外戚,他的母親就是隋煬帝母親獨孤皇后的姐姐,可以說李淵是皇帝的母族成員。)在隋朝和初唐,外戚勢力還是很受制約,著名例子是長孫皇后一直力勸夫君唐太宗不要重用自己兄長長孫無忌,並迫使兄長主動請辭。(貞觀十年長孫皇后去世後,太宗再度重用長孫無忌,他才有機會在唐高宗朝輔政,但亦因如此招來殺身之禍。)

武則天成為唐高宗的皇后後,她需要一段新力量來抗衡關隴集團,自己的娘家人就成了提拔對象。武承嗣、武三思等人得以入仕,協助武則天清除李唐宗室和稱帝。接著在歷時十五年的武周皇朝,武家和李唐皇室殘餘勢力為了皇位繼承權爭得你死我活,最後由於大臣的支持和民心所向,武則天選擇還政李唐。不過由於武則天晚年男寵當道,李唐皇室和大臣惟恐危及政權交接,決定發動政變,殺死張易之、張昌宗兩名,武則天的「和平接班」夢碎,被迫提前下台。

政變過後李武兩家形成一種特殊關係,再有韋家的加入,唐中宗一朝外戚勢力特別強大,更因此引發兩埸政變。第一場是太子李重俊政變(又名景龍之變),針對武三思父子。武三思父子被殺,李重俊也為此被父皇所殺;第二場則是宗室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聯手發動的唐隆政變,清除韋皇后和她的支持者。

李隆基因為政變有功,被父親、新皇帝唐睿宗立為太子,接著他就和自己的親姑姑、昔日的政變同盟太平公主爭鬥。太平公主的身份除了是宗室,也是外戚(太平公主的第二任丈夫是武則天堂侄),亦算是外戚干政的代表。李隆基上台成為皇帝,發動先天政變,迫使姑姑自殺,結束了「紅妝時代」,亦終結首都頻繁政變的現象(如果把玄武門之變計入,唐朝建國近百年就在首都發生六次宮廷政變,堪稱奇景。)

唐玄宗開元年間,姚崇、宋璟、張說先後任相,他們均大力抑制外戚力量,姚崇拜相時提出十條施政方針,其中有兩條就是針對外戚。不過隨著時間推移,到了天寶年間,楊貴妃得寵,其堂兄楊國忠得以在政壇步步高升,入仕不足十年便官拜右相(中書令)、文部尚書(吏部尚書),又兼領劍南節度使等四十餘職,外戚干政之象再現,更因此令安史之亂爆發,且亂發不可迅速收拾。楊氏一門更為此成為政變目標,楊國忠與其妻兒被軍隊所殺,楊貴妃也為此被玄宗縊殺。


趙翼《二十二史劄記.卷十五:魏齊周隋書並北史》論隋文帝代周舉措:

古來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婦翁之親,值周宣帝早殂,結鄭譯等矯詔入輔政,遂安坐而攘帝位。

《舊唐書.韋庶人傳》(韋庶人即中宗韋皇后)記韋后當政:

及(韋后)得志,受上官昭容邪說,引武三思入宮中,升御床,與后雙陸,帝為點籌,以為歡笑,醜聲日聞於外。乃大出宮女,雖左右內職,亦許時出禁中。上官氏及宮人貴幸者,皆立外宅,出入不節,朝官邪佞者候之,恣為狎遊,祈其賞秩,以至要官。時侍中敬暉謀去諸武,武三思患之,乃結上官氏以為援,因得幸於后,潛入宮中謀議,乃諷百官上帝尊號為應天皇帝,后為順天皇后。帝與后親謁太廟,告謝受尊號之意。於是三思驕橫用事,敬暉、王同皎相次夷滅,天下咸歸咎於后。后方優寵親屬,內外封拜,遍列清要。又欲寵樹安樂公主,乃制公主開府,置官屬。太平公主儀比親王。長寧、安樂二府不置長史而已。宜城公主等以非后所生,各減太平之半。安樂恃寵驕恣,賣官鬻獄,勢傾朝廷,常自草制敕,掩其文而請帝書焉,帝笑而從之,竟不省視。又請自立為皇太女,帝雖不從,亦不加譴。所署府僚,皆猥濫非才。又廣營第宅,侈靡過甚。長寧及諸公主叠相仿效,天下咸嗟怨之。


《舊唐書.太平公主傳》記太平公主擅政:

公主由是滋驕,田園遍於近甸膏腴,而市易造作器物,吳、蜀、嶺南供送,相屬於路。綺疏寶帳,音樂輿乘,同於宮掖。侍兒披羅綺,常數百人,蒼頭監嫗,必盈千數。外州供狗馬玩好滋味,不可紀極。有胡僧惠範,家富於財寶,善事權貴,公主與之私,奏為聖善寺主,加三品,封公,殖貨流於江劍。公主懼玄宗英武,乃連結將相,專謀異計。其時宰相七人,五出公主門,常元楷、李慈掌禁兵,常私謁公主。


《新唐書.姚崇宋璟列傳》記姚祟十條施政方針:

崇知帝大度,銳於治,乃先設事以堅帝意,即陽不謝,帝怪之。崇因跪奏:「臣願以十事聞,陛下度不可行,臣敢辭。」帝曰:「試為朕言之。」崇曰:「垂拱以來,以峻法繩下;臣願政先仁恕,可乎?朝廷覆師青海,未有牽復之悔;臣願不倖邊功,可乎?比來壬佞冒觸憲網,皆得以寵自解;臣願法行自近,可乎?後氏臨朝,喉舌之任出閹人之口;臣願宦豎不與政,可乎?戚裏貢獻以自媚於上,公卿方鎮浸亦為之;臣願租賦外一絕之,可乎?外戚貴主更相用事,班序荒雜;臣請戚屬不任台省,可乎?先朝褻狎大臣,虧君臣之嚴;臣願陛下接之以禮,可乎?燕欽融、韋月將以忠被罪,自是諍臣沮折;臣願群臣皆得批逆鱗,犯忌諱,可乎?武后造福先寺,上皇造金仙、玉真二觀,費鉅百萬;臣請絕道佛營造,可乎?漢以祿、莽、閻、梁亂天下,國家為甚;臣願推此鑒戒為萬代法,可乎?」帝曰:「朕能行之。」崇乃頓首謝。


《舊唐書.楊貴妃傳》記馬嵬之變:

及潼關失守,從幸至馬嵬,禁軍大將陳玄禮密啟太子,誅國忠父子。既而四軍不散,玄宗遣力士宣問,對曰「賊本尚在」,蓋指貴妃也。力士復奏,帝不獲已,與妃詔,遂縊死於佛室。時年三十八,瘞於驛西道側。

馬嵬之誅國忠也,虢國夫人聞難作,奔馬至陳倉。縣令薛景仙率人吏追之,走入竹林。先殺其男裴徽及一女。國忠妻裴柔曰:「娘子為我盡命。」即刺殺之。已而自刎,不死,縣吏載之,閉於獄中。猶謂吏曰:「國家乎?賊乎?」吏曰:「互有之。」血凝至喉而卒,遂瘞於郭外。


《新唐書.楊國忠傳》記楊國忠主政亂象:

國忠由御史至宰相,凡領四十餘使,而度支、吏部事自叢夥,第署一字不能盡,故吏得輕重,顯賕公謁無所忌。國忠性疏侻捷給,硜硜處決樞務,自任不疑,盛氣驕愎,百僚莫敢相可否,官屬悉苛督句剝相槊。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