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礫
瓦礫

學生、譯者、批評人、排版工。本科為社會學/哲學/歷史學。文章發散程度異常。

《Endgame》終了與《驚奇隊長》之類等超級英雄電影短札

所以,驚奇隊長一回地球以後第一件學會的事就是上粉底塗口紅,真的只有我才覺得這玩意挺討厭的嗎?

或者這樣說:有很多人覺得《驚奇隊長》是一部女性主義電影(乃至於某位偉大的編劇導師主張驚奇隊長劇本很糟因為裡面的女性主義都是「舊」的,連結忘記在哪了),但對我來說,這只是個比較性的問題。《驚奇隊長》相對於《終局之戰》、相對於超級英雄電影、相對於票房大片,在這些脈絡裡,我們或者可以說這部片裡是否洩露出一點關於女性或關於性別的意思。因為要一部電影「表現」一點女性經驗已經夠難,何況「討論」女性經驗、何況講解女性主義、何況成為所謂女性主義電影,何況顯露出女性壓抑男性的某種扭曲真實。但這些都各自被某些人看成是驚奇隊長已經具備的特性。在這樣的框架裡,我覺得至少可以提的就是驚奇隊長貫穿整片的破碎的眼線。用化妝作為主角個性的表現主義象徵,這顯然是件有潛力召喚女性經驗的事。

但我仍然不知道這是否真的召喚了什麼女性經驗。電影是這樣的,某些時候我們真的感到什麼,但在製作團隊不說破之前,我們也不知道是什麼有意或無意的細節,讓自己掉進他們的詮釋框架。

無論如何,《驚奇隊長》的一女一男兩位導演,在這方面不能說都沒有努力。這很難是一部特別女性的電影,因為儘管有許多男性代表,但真正的反派——克里帝國(其實老大也不是皇帝但既然他們都這麼說了)掌權的人工智慧實體,不止很難有性別,甚至在主角丹佛的自我投射裡還是個女性。「權力的控制,是由自己投射出最崇敬的實體來執行」。這跟女性主義關係不大,但對權力的詮釋,已經超越了格局最大的凜冬戰士裡近乎安那其式的「權力越集中,相生的惡人就越猖狂」理解,而展現了某種更為近代的認識理路。

當然,我不太敢確定這就是觀眾接受到的訊息,也不太確定是否會有觀眾無意識地被這個訊息觸動。這已經踏入影評的禁區。任何一個作為受過象徵辨識訓練的學生或素人,都可以從電影裡隨手拾得大量可能具有影響效果的潛在元素。但我不能理解的是,為什麼這許多影評都把自己看到的象徵當成是必然具有影響效果的元素,而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文本反而更有可能是對讀者重啟訓練的發動器,而受到訓練的讀者們也理直氣壯地把訓練成果當成大眾的認識。在這點上,充滿Youtube頻道的彩蛋解析反而更為誠實,因為這些影片多半有較為準確的設定受眾,因此原本就是設定在同溫層裡分享,也不一定要求層外人士要有同樣理解。另一個顯著的例子是《黑豹》,這部對部分美國黑人而言完全等於某種文化復興的電影,其實在諸多評論中,非但完全沒有站在非洲黑人立場出發,尚且將小資階層一向視為洪水猛獸的好萊塢文化資本訓練與累積,當成現代無可辯駁的事實。

回到《驚奇隊長》,除了對與英雄對立的權力實體之外,確實也還有許多關於男女雙性對話關係的當代隱喻。無論是從接受男性代理權力的領導並接受貶抑,到最後表示自己根本不需對領導證明什麼的軸線;與尼可拉斯·佛瑞的革命感情沒有以戀愛作結(這點其實比黑寡婦跟鷹眼的軸線要來得較不生硬,只是缺乏時間培養與觀眾的感情);與女性前同僚一家人的深厚情愫(其實如果把以上兩點看成是黑寡婦與鷹眼關係的拆解並行,更可以看出導演企圖植入傳統認為不受歡迎元素的勇氣);與崇敬前代女性Marvell(導演在此刻意把漫畫中的男性前代換為女性)的承繼關係,與面對權力投射出崇敬象徵時學會反抗的結局等等。到丹佛真實身份揭露的時刻,導演甚至抵抗了Marvel傳統主題曲漸強與切換光榮近身視角的傳統,反用背景音、手持跟隨視角、室內向外動線與灰暗調性,帶入一般「文藝」電影的表現象徵。

音樂與反高潮的配合操作其實是這部片最大的特徵。《驚奇隊長》的導演幾乎完全屏棄了星際異攻隊利用音樂順向操作時代氛圍的成功方案,反而採用了某種不協調音的方式處理。最重要的例子,可能是片尾丹佛與舊隊友決戰時的偽鄉村民謠曲調。我不太確定這是否某種刻意的策略,但在票房大片裡可以錯過這麼多明顯的節奏甜蜜點,不得不讓人認為是導演的堅持才得以實現。這種反高潮的操作,依舊與女性主義無關(除非我們跟隨某種教條,事先宣稱好萊塢的傳統影音運動就可以做為某種父權體制表徵),但或許可以讓我們窺見MCU「驚奇電影宇宙」在第四階段後新片的風格發展方向。當今的超級英雄片與以往最大的不同,特別在MCU裡,是與當代動畫片同樣,作為一種對現實世界與現存文類的擬仿文類/後設文類而存在的。對超級英雄(電影)的認同,來自於觀眾以自身與自我處境投射出來的認同,這兩種文類最容易操作讓人有感的地方,至少根據製作團隊的訪談,始終都是觀眾投射自我的可能性、與現實社會脈絡元素的交會點、與其他電影與現實生活中的角色和場景等等象徵的致敬等等。而在這些後設文類發展成熟之後,就能像喜劇片或音樂舞蹈片一樣發展出屬於自己的象徵系統。在這點上,《驚奇隊長》走上的險路,甚至近似於李安拍攝第一部《浩克》時的路徑。但當時儘管李安的電影已經開啟了這個形式,卻很可能敗在缺乏時代參照象徵,以及對主角的描寫,過於強調西方影視文化中較不主流的父子對抗而不和解,甚至是死於自己之手的關係。如今Marvel藉由系列電影強勢擁戴如《黑豹》或《驚奇隊長》這類電影,在票房上也獲得巨大的成功,可能鼓勵了出資者允許更多文類收編的可能性。

而《終局之戰》,以及前作《無限戰爭》等,是依照幾乎完全相反的套路來運作的。導演羅素兄弟從首部凜冬戰士開始,或許從電視影集時代就已經開始,便是懂得如何排列組合好萊塢元素的天才型角色。除去如音樂強弱與光榮視角等過於陳舊的部分,主要的操作多半圍繞著情節裝置、觀眾期待與漫畫原著讀者的甜蜜點來進行。

羅素兄弟事實上也是有與傳統好萊塢票房導演不同的一面,這特別可以在螢幕視框與視角的選擇,以及說好聽是凌厲,甚至可能說是接近漫畫分格閱讀經驗,說難聽點其實就是生硬的剪接與轉場取向上見到。在這些特質以外,這對導演的長處在於針對觀眾的期待排列組合各種「劇情裝置」(plot device),尤其是針對無數漫畫迷可能猜測的方向。但其實許多在漫畫事件中(此處指對應導演作品的《凜冬戰士》、《英雄內戰》、《無限手套》等事件)出現,因此也可能在電影中出現的情節,羅素兄弟都選擇不予加入,而轉以不同的裝置來處理,製造驚奇的效果,再帶入奇觀與特效鏡頭降低觀眾可能的不適應,同時也作為吸引非漫畫讀者的元素。相對於導演《復仇者聯盟》1與2的喬斯·威頓不斷嘗試將漫畫英雄的經驗與衝突元素轉化為傳統戲劇元素,甚至看似將漫畫獨創的戲劇元素以類似希臘悲劇的方式重新演繹,並加入各種理由重新修飾角色們的行動理由與劇情推動力等等,羅素兄弟一方面繼承了這種方法但限於較小規模也並不持續,如在《無限之戰》裡如此成功塑造了薩諾斯,卻又在《終局之戰》裡讓他完全拋棄所有人性元素;另一方面,他們似乎更傾向於拿觀眾期待來反向操作以獲得奇觀式效果。這點其實威頓也常使用,但始終服從於較大的戲劇形式原則,羅素兄弟則以各種不同的操作來組織成尚稱流暢的故事:薩諾斯在漫畫裡代表高度的惡與失序,電影裡則變成某種崇拜秩序的生態恐怖份子;美國隊長在初登場時是國家、集體與戰略的象徵,在《凜冬戰士》裡便特別突出他主張人民自由疑慮組織恐怖統治的心態,而後在《英雄內戰》裡再度可疑地轉換為因為必須掌握迅速反應權而反對聯合國節制英雄失序行為寧可自我放逐的自我中心主義者,最後則又轉換為倚賴組織與合作的角色;鋼鐵人不斷震盪在個人私利與集體大義的對立之間,讓他在每一個轉折上的選擇都成為期待的重點;索爾則是不管在電影表現形式上和個人故事裡,都不斷企圖叛離榮耀與貴族血脈的原始敘事以為張力。以這三人為例,在不同的電影中使其轉型或轉向,不但可以在多部電影之間實現角色發展的軸線(就如同電視影集的做法一樣),也可以在新電影上映時帶給觀眾根據前例的期待,以及偏離期待時的奇觀效果。

好萊塢電影的奇觀當然不限於劇情裝置,還有電腦動畫等特效。在羅素兄弟的作品中可以發現,一般來說,當特效使用最強的時刻,也就是劇情連結最弱需要過場的時刻。在《凜冬戰士》裡,美國隊長逃出神盾總部時遭遇障礙異常低落時,是由英雄與一台過於貼地的戰機對決來解決;《英雄內戰》裡,作為重點場面的機場對戰,實際上抹消了衝突主因(巴恩斯是否應受逮捕的見解不同)與聯合國條約幾乎完全無關的問題,以及橋接鋼鐵人後來發現多年前巴恩斯罪行時又轉而主張私刑的倒反張力等;《無限之戰》中的瓦康達會戰,完全取消了前作《黑豹》中光是少數武器輸出就足以顛覆世界政權的極端壓倒性武力(或至少取消大量空中武力),調整戰鬥的張力;《終局之戰》裡的決戰,則是用了大量玩家熟悉的角色裝置與對戰畫面,避開了前作中具有壓倒性力量的四名反派副手,企圖解決薩諾斯突然失去人性的問題,甚至還找回了緋紅女巫的歐洲口音,當然也讓人無暇顧及電影分級造成的無血戰爭問題,與整部電影與多年前表現不佳的《一級玩家》大致類似的劇情骨幹。關於劇情骨幹這點,當然又以各角色的軸線發展與下場揭露等等裝置予以消解。

相對於威頓,羅素兄弟顯然是更符合MCU至此為止的產品設計策略,許多人稱為Marvel成功之謎進而分析各種細節,但在較大的視野上,應該說從技術層面到視覺的斷面與歷時軸線,還有劇情裝置的使用方式(特別得益於美國主流漫畫慣於以不同畫風與編劇描寫同一角色,而以事件反應決定角色發展的傳播形式),MCU作品與以往票房片與早期超級英雄電影的最大差別,應是直接擁抱漫畫型態與影集型態的視聽傳播元素,當然還有如今電影奇觀技術的成熟,藉以成就與以往完全不同的電影語言。如同上面說的,就像較早出現的動畫片軸線如何被以Pixar為首的3D動畫電影形式轉移。也如同今天的動畫電影逐漸開始敢於嘗試各種不同表現形式,與專屬於動畫的各種影音裝置,在老式英雄電影《黑鳳凰》之後,福斯與Marvel歸於一統,MCU第三階段也終於《蜘蛛人:離家日》;在《死侍》、《羅根》、《新變種人》、《小丑》,以及創意更豐富的超級英雄小螢幕影集等各種引領在先,或許我們可以見到這個由一家公司獨力撐起(當然也希望另一間主流公司可以更爭氣一點)的後設文類會有更精彩的發展。

#喔對了內容有雷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