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安
芷安

臺師大英語系畢,臺師大翻譯所在學。熱愛文字、聲音、插畫、古典/流行樂。 FB粉專:中英法翻譯的走跳生活、安安芷想跟你說。 Instagram:daily.eng.cookie (每日嗑英單,英文好簡單),anita.simplelife(極簡生活日常) 另外也經營Medium, 痞客邦平台。

有Clubhouse, Podcast, Youtube, Coursera,還需要書嗎?

Photo by Adem AY on Unsplash

最近邀請制的Clubhouse蔚為大勢,每個用戶只有兩個邀請名額,且僅限iOS系統,使用感受如同進入私密的podcast,一個個不同的房間,也像是「俱樂部」一樣(所以叫“Club”),聽重量級人物、知識型網紅齊聚在「名人堂」內。相信經過一年的疫情,對於Clubhouse的運作模式,許多遠端開會、上課的人都有似曾相似的感覺。

台灣在這一兩年,podcast節目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並且不限iOS系統,Android用戶也能透過不同的音樂、聲音串流平台上收聽自己有興趣的節目。因此,人們接收知識、學習新知的場域從教室、紙本書鬆綁,現在儼然是「聲音學習」的世代。


然而,這是否代表紙本書註定走向沒落?反正現在有了Clubhouse, podcast,Youtube, Coursera等獲取新知、線上學習管道,誰還需要讀書?

一開始,我想先談談「聲音媒體」與「書本」的功能異同:

筆者自行整理

以上僅簡略條列影音媒體與書本的特性差異。

誠然,論及「學習」,影音媒體較不受時間、場域束縛,無論是在通勤、運動健身、畫畫、做家務/雜事、走路,只要按播放、戴上耳機,就可以「行動學習」,能夠「一心多用」,此外,還可以快轉、放慢速度,同內容可以重複聽,比閱讀書本還有省時。而無論是紙本書、電子書,終究需要拿在手上,較不方便。圖中可發現,我把「有聲書」置於影音媒體與書本中,因為,論接收方式,有聲書終究是「發出朗誦聲」,透過聽覺接收,但內容為「書面用語」,不像podcast,youtube等媒體,偏向自然談話,內有語助詞、贅字、贅句、笑聲等情緒聲響。乍聽之下,忙碌的現代人應該更偏好使用影音媒體學習,好處多多,聽起來「書」註定「輸」,真是如此嗎?書本究竟還有哪些優勢?

二、書本的優勢

「一本好書,佐以好茶、好咖啡,帶來好心情。」或許這是多數愛書人喜歡的愜意生活。就算「聲音經濟」崛起,依舊有一批熱愛書籍的讀者,喜愛「閱讀」,所以,書本的魅力究竟在哪裡?

(一)可以按照自己的步調閱讀

等一下,podcast, youtube也都可以調整語速啊!難道沒有「按照自己的步調」嗎?筆者這裡指的是:訊息接收的主被動。 儘管podcast, youtube能夠調整倍速,或快或慢,閱聽人依舊得照著講者步調走,而每個人閱讀書籍、吸收資訊的步調都不一樣,讀者掌握閱讀「主動權」,就我個人經驗而言,閱讀比起聽podcast,在過程中較易產生心流(flow),這和調整播放器倍速絕對有很大差別。

(二)Podcast & 書本 最大差異

利於「視覺型」學習者的特點在於,無論是電子書,抑或是紙本書,都可以畫不同顏色的線,並在旁附上註記,但排除掉這點來說,podcast與書本最大差異在於: 在良好保存條件下,書本可存放幾十年,甚至當傳家寶,但podcast, YouTube等影音媒體依舊是原作者/上傳者掌握存放權,原作者可隨時隨地增刪、剪接內容、刪除一集,或完全下架自己的podcast、影音節目。

(三)書本的呈現較系統化 

Podcast, YouTube節目為了讓受眾繼續關注,因此節目長度通常會有一定限制,討論的話題也較侷限,知識呈現方式較碎片化,很難在短時間內獲得一知識架構的全貌。我想,在教學現場的老師也深諳此理,目前感謝科技進步,老師可以在上課時使用電子白板,使用YouTub引起學生學習動機,或當作課後補充教材,但是,教科書依舊不可能完全消失,這不完全跟出版社、書商利益有關,而是書籍可以呈現每一單元的知識架構,讓學生知道自己的學習歷程。此外,如同先前提到,每個人的學習方式有所差異,不可能全部都透過影音方式完成教學,如此一來,「視覺型」學生又該如何是好?

但在大人的世界裡,聲音經濟崛起會讓書本蕩然無存嗎?

三、聲音經濟與書本出版市場的拉扯 的確,若人們讀書只是為了「獲取新知」,那麼,影音媒體越壯大,出版市場(尤其是紙本出版市場)會更萎縮,儘管受到人們獲取資訊管道改變、疫情影響國際書展取消,台灣的出版市場的確受到波及(你可能會說,待在室內的時間變多了,不是可能讀更多書嗎?不過,「讀書」跟「買書」是兩回事,不可全然混為一談),但書本是承載知識的載體,也分為不同領域:文史哲、心靈勵志、商業行銷、投資理財、物化生科普、醫學、社會科學等等,不是全部適合透過影音軟體製作所有內容。就算上述真的可全部透過影音學習好了,書本終究可以透過不同語言譯者,翻譯進國內閱讀市場,筆者完全不懂日語,但我依舊非常喜愛閱讀日本文學,甚至可能超過英美文學的閱讀量,從佐野洋子、吉本芭娜娜,到村上春樹、東野圭吾;近期韓國文學也頗受歡迎,如《八二年生的金智英》、《戀人》。上述頂多有podcast, Youtube的說書節目,但節目製作人(podcaster, youtuber)只分享書摘,不會錄成有聲書(當然還涉及版權問題),供熱愛透過聽覺獲取內容的聽眾收聽。這就是書本的優勢,影音媒體無論如何都無法取代。

我想,聽Podcast、看Youtube、讀書也不全然是為了獲取新知,也有一部分是娛樂、生活調劑。

語落至此,你可能會以為我絕對是「擁護書本派」的,其實不是。身為翻譯所學生,常常需要磨練自己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俗話也說:「三日不學,手生。」(If you don’t use it, you lose it.)英語是「三日不聽,耳生。」所以,每天洗漱,都會配合podcast開啟一天,但我仍舊最喜歡閱讀床邊故事,作為一天的結束。Podcast, YouTube、書本各有優勢,也絕對不是全有全無。懂得知識/娛樂媒介的特性,才能讓你在適當時刻,發揮它們的優勢,應用於生活之中。

此篇是我的「閱讀三部曲」的「第一部曲」:在聲音經濟崛起後,書本存在的意義為何? 分享自身淺見,希望能拋磚引玉,聽到更多人的閱讀經驗、觀點。 在接下來二部曲會和大家談談:讀書有什麼用? 為什麼要讀文學?

感謝你/妳的閱讀,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按底下的掌聲,好嗎?

也歡迎關注:

Instagram:

anita.simplelife (極簡生活、短文)

daily.eng.cookie (每日嗑英單,英文好簡單)

Facebook:

安安芷想跟你說 (寫作)

中英法翻譯的走跳生活 (翻譯、英語教學)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