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aceChan
HoraceChan

「香港粵語片研究會」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成員。著有《誰是金庸小說武功第一人?》。

重點不只在中美矛盾,而是資本主義的未來命運——《美國工廠》(American Factory)

《美國工廠》(American Factory,dir: Steven Bognar & Julia Reichert,2019)


這篇其實是我不久前在《明報周刊》刊登的文章的初稿,由於寫得太像內容撮要,沒有太大意思,又超了字數,結果重新寫過,雖然仍有不少文句來自初稿,希望已有些改進。貼出初稿,只是當作劇情介紹,吸引大家看這部紀錄片。初稿本來並未埋尾,就拿了成稿的最後幾句接上,哈哈,好像太不倫不類了。



執筆之際,肺炎疫情仍然凶險,我城口罩難求,只能寄望外地出口放鬆及中國工廠復工,恢復供應。工廠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力,對很多城市人來說從未如此貼身。今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得主,在 Netflix 放送的《美國工廠》(American Factory,2019),香港人今天看起來自必百感交集。


紀錄片從 2008 年講起。那一年,全球金融海嘯,俄亥俄州代頓市百年老店通用汽車(GM)的工廠在飄雪下關門停工,工人失業徬徨。鏡頭一轉已是 2015 年,荒涼的工廠迎來了新主人——來自福州的「福耀玻璃工業集團」(Fuyao)進駐原址,承中國企業「走出去」政策拓展其海外王國。


一場中美矛盾由此開始。可是《美國工廠》並不像其拍攝的廠房機械般冷冰冰,關注點不在大國博弈,而是從工廠裡的人出發漸漸以小見大。福耀初至,一邊廂中國派駐的青年工人躊躇滿志,以昔日的「美國夢」想像自己的「中國夢」;另一邊廂久已失業的美國工人聞風投職,慶幸終可重返勞動市場。兩地的工人本來相隔萬里,異夢同職,有的生出友誼,有的感到新鮮。


看似皆大歡喜,但當福耀創辦人曹德旺親臨視察,矛盾已陸續浮現。他不是那種粗野橫蠻的暴富土豪,儘管鏡頭不時追緊貼身,從來都不慌不忙,有備而來。一坐下,就強調不接受工人組織工會;見到白牆上的小裝置,嫌其礙眼,即使是法律訂明的消防要求,仍表示一定要移位。不慍不火,卻處處對準彼方的法規道明要求。


工廠尚未開幕,已是問題叢生,這裡那裡準備未妥,流水線沙石仍多。曹德旺依然強調防止成立工會,同時也發現工廠效能未如理想。因此,一眾拖著大肚腩的美國管理層和工程師不久就獲邀來到福州總廠「交流學習」,中方軍事化的人事管理,極高效率的工作能力,工人事事服從永不埋怨,有如機械作業,但表面上融洽快樂,齊齊做冬在跳舞晚會表演,看得後者目定口呆。至於美國工廠,中方工人雖然英文麻麻,有時更是橫衝直撞,但勤奮肯捱,本土工人卻是參差不齊,行動散漫,實在必須求變。導演 Steven Bognar 與 Julia Reichert 並沒有只針對其中一方發炮,鏡頭既能走進中美工人家庭,聽他們各道辛酸,也獲得兩地廠方的信任,連開會實況也能拍攝。導演輕描淡寫交叉描述,不隨便褒貶,卻令觀眾見到更多。


後來美國管理層想照搬「中國模式」到美國去,卻是處處碰壁。福耀後來炒掉美方高層,換上手腕剛柔並濟的自己人,強行提升效率,結果工人頻頻受傷,投訴無門,加上亂倒污水破壞溪流的指控,不滿情緒高漲,觸發成立工會的行動。


美國工人視組織工會是保障權益的根本。維護集體談判權、平衡勞資利益、加強法律監督、確保安全的工作環境等等,都是工會的重要作用,但我們在史高西斯上年的長篇傑作《愛爾蘭人》(The Irishman,2019)中同樣也看到工會可以有腐敗舞弊的一面,常捲進兩黨政治的漩渦,乃至與黑幫勾結營私。美國工會現況的利弊,難以三言兩語說明,但曹德旺崇尚「中國模式」,效率、賺錢才是一切,一刀切否定工會,只見到美國工人勞動力不足,硬套中國經驗,忽視工人想法,也引發不少問題。引爆不滿後,工會總會介入,議員進場,福耀也聘請專門防範、瓦解工會的職業組織游說,各呈利害,最後卻教人大跌眼鏡︰工人投票的結果,是不贊同成立工會。這並非由於中國工人緊跟老闆立場(他們的人數只佔全廠兩三成),而是更多美國工人急需工作,寧願忍氣吞聲,和氣生財。


《美國工廠》由奧巴馬夫婦創立的「Higher Ground Productions」公司製作,紀錄片一推出,已受美國政壇關注。在美國觀眾看來,提防中資干預,提升本土工人職能,重新審視勞資關係與工會角色,是明顯的警惕信息;在中國觀眾眼中,勞工子弟以血汗賺取未來,「中國模式」成功輸出海外,卻是自身實力的明證。《美國工廠》得獎後,中方傳媒一片讚頌,連曹德旺也發聲明道賀,認為影片證明了「中國模式」的優越;西方傳媒則繼續強調要提防中國資本剝削、侵略的本質,其軍事化管理不人道、不環保的禍害,等等等等。各自抽水,卻是全都錯過影片最後的信息。


事實上,無論是何方勢力崛起,「美國工廠」故事只會換成不同的勞方資方在全球繼續上演。在全片最後五分鐘,曹德旺再次來到美國廠房,中方高層認為生產仍是太慢,決定逐漸換成機械自動操作——導演遂以字卡指出到了 2030 年,全球逾三億工人將要因此轉職。工會鬥爭失敗,誰都抵擋不到殘酷的命運。


無論是充滿特色的「中國模式」,還是西方社會學所謂「麥當勞化」(McDonaldization)主導全球經濟運作,在資本主義底下工人的命運始終相同。口罩難求,香港有商人打算自設廠房,重奪生產線。據說俄亥俄州已推出全新的工人再培訓計劃,反觀我城,即使有香港人研發出呼吸道傳染病快速測試系統,也沒法得到政府資助 made in Hong Kong。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