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aceChan
HoraceChan

「香港粵語片研究會」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成員。著有《誰是金庸小說武功第一人?》。

那年聖誕,童年的我,只有自己一個人——《浮城絮語:氹氹轉》


《浮城絮語:氹氹轉》(杜震謙導演,2020)

暫時最喜歡這一集。簡單的情景,簡短的對白,專注經營氣氛與細節,以畫面敘事,寫出了雙親感情破裂的小孩的孤獨生活與迷惘神態。與其拍出來、講太白,不如不去展現,讓觀眾自行腦補,影片前半小孩雙親甚至沒露過臉,只有聲音或半身,導演又以(相對)長時間鏡頭拍攝動作細節,對於怎麼擺鏡頭頗有自覺。例如初段小孩沒換衣服就睡上床,被褲袋裡的鑰匙壓痛(但小孩又經常忘記帶匙,也是不願回空蕩蕩的家的暗示);又如茶餐廳侍應隨意端上的飲料,媽媽只顧看手機沒理會,小孩介意地調轉回來(既顯出媽媽的心不在焉,也回應「氹氹轉」主題),接下來的一場戲就是媽媽醉倒床上,小孩幫她洗好酒杯,卻又偷偷試家中的紅酒,一句說話也沒有,卻已寫出了小孩的孤單,試圖了解成年人借酒消愁的空虛(卻不果)。

不少觀眾因為盧鎮業再次與楊淇合作,想起了麥曦茵當年執導港台【女人多自在】系列的《幸福的旁邊》(2011),可以算是其續集,我倒認為不妨跟歐文傑導演的《聖誕禮物》(2007)對照。同樣是以小孩視角開展故事,發生在聖誕期間,同樣是只有媽媽的單親家庭,《聖誕禮物》拍的是劏房基層家庭,《氹氹轉》寫的是中產家庭,前者的小孩忙洗碗忙煮飯連小小的禮物也買不起,後者卻是飲紅酒聽黑膠小孩的零用錢甚至足夠買幾套電子遊戲分送朋友,而歐文傑多用貼身的跟拍鏡頭,有點紀錄片意味,杜震謙則以靜態為主,偶爾有特寫鏡頭似乎在讓角色向觀眾直接發話。論細節,《聖誕禮物》無疑更仔細豐富,但重點並非優劣,而是兩相對照,也可算是香港各階層的孤苦孩童的生活圖像。

喜歡《氹氹轉》,當然也是因為中段與結尾的〈Have Yourself a Merry Little Christmas〉,用得很不錯,也令人想起茱迪嘉蘭(Judy Garland)在《火樹銀花》(Meet Me in St. Louis,1944)唱的這曲,同樣帶著淡淡的哀愁。《浮城絮語》前三集都有些略帶超現實的幻視/情景/人物,這次則在直接回應整個系列共同的香港地震設定,聖誕的狂歡、地震的可怕、童年的失落,都在那一段看到。《氹氹轉》開首與最後兩個孤獨少年的相遇,之後會發生甚麼呢?那會是港版《小逃犯》(Little Fugitive,1953)的世界,還是別樣的相處?又或者,小孩會遇上一位「啟蒙」的「姐姐」,帶他走出中產家居以外的成人世界,例如,《幸福的旁邊》開首盧鎮業與楊淇相遇的「喜愛夜蒲」式燈紅酒綠之地,然後,小孩一夜成長,從此在書架上被吸引到的不再是《汶川大地震——生死關頭更顯親情》,而是畫面上可見到的《被我封殺的感傷:大島渚的電影告白》。又,大島渚的名作,正是《少年》(Boy,1969)……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