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aceChan
HoraceChan

「香港粵語片研究會」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成員。著有《誰是金庸小說武功第一人?》。

「影響我一生的十本書」系列(四)

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著,許明賢、吳忠超合譯︰《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A Brief History of Time: From the Big Bang to Black Holes

升上高中,揀選理科,一是為了當時想像中所謂的「出路好」,二是那時自己的理科成績確實比文科好,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喜愛閱讀有關萬物源頭、宇宙法則之類的課題,很自然就鍾情物理、化學、生物的配搭。

那時候的物理科陳老師是位奇人。他帶領學生打磨的自製巨型天文望遠鏡,曾是全亞洲第二大,想來現在仍是位居前列,在行內極有地位,但那時我們敬服其學識,卻時常嘲笑他的言行——雖然這是刻板印象,但其髮型、步姿、談吐,確脫不出大眾對「科學(怪)人」的想像,特別是他用食指拇指拈著粉筆,豎起中指托托眼鏡再指著頑皮的我們說︰“You make me suffer, I make you suffer”,叫我們認真上課的口吻,但我們總是難以忍笑。不過,在某年的聖誕聯歡會表演,他高歌一曲《誰能明白我》,全校都為其走音歌喉、誇張台風大笑不已,然而我聽著他唱「途人路上回望我,只因我的怪模樣,……人是各有各理想,奔向目標不退讓」,忽然好像明白了甚麼,那股滄桑、那份感歎,至今仍深有印象。年輕人,不要隨便嘲笑老師,將來你便懂了。

扯遠了。記得中四學牛頓力學,聽到「動者恆動,靜者恆靜;如要改變,唯有用力」(一般只說前兩句,後兩句是老師補充的,但忘記正確版本了)等原理,如此簡潔就能解釋基本運動規律,又如武俠小說中的秘笈口訣,少年時自是腦洞大開,感到無比迷人。當年我們幾乎不用教科書,皇仁書院八九十年代有一位傳奇物理科老師寫了人稱「堅 Notes」的筆記,功力深厚,遠勝坊間教材,一直沿用,陳老師自行增刪,貼合我們的需要,可惜現在已經丟失,無法回味。可是在筆記以外,我仍想求知更多,而當年最知名的讀物,自是《時間簡史》。

《時間簡史》雖只薄薄的一冊,中譯本才一百五十頁左右,但對中四、五程度的我來說,當然不算「簡易」,然而初接觸到波粒二象性、測不準原理、相對論、黑洞、弦理論、人擇原理等內容,即使只是懵懵懂懂,依然眼界大開,好像突然發現了全新的天地。假如《神的歷史》使我從「神是創造性想像的產物」的歷史角度思考終極問題,《李天命的思考藝術》啟發我從思考方法的角度辯析相關論題,《時間簡史》則補充了科學的角度,三者缺一不可。

即使中學畢業後決定棄理從文,我仍喜歡閱讀相關書籍,霍金其後的《胡桃裡的宇宙》(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大設計》(The Grand Design)自然在書櫃,後來又喜歡看數理範疇的書刊,希望不要太落後於最新的發現。有一段時間我會追讀李逆熵的著作,也有定期購買《科學人》雜誌,但現在已懶惰多了。當然,這仍只是限於科普閱讀的層次,純為興趣,其實一點也不懂的,何況相隔十餘年,中學的習得早交還給老師,像高中數學的微積分,從前天天操練,現在一道題都不懂算了,更難細讀內容較專門、深入的書籍,看看網絡短片介紹 “How To Count Past Infinity" 之類題目刺激一下腦袋已很不錯。不過,平日不論多忙,至少也會追蹤【立場新聞】、【關鍵評論網】和【泛科學】的科普新聞,補充一下知識吧。

又,小學時受《侏羅紀公園》影響,喜歡看恐龍書,然而兩三年熱度,也沒發展出甚麼雄心壯志,但回想起來,那時英文根基很弱,卻硬將不少恐龍的長長學名記下來的心思,也真是好笑。今天不論是看通俗娛樂如《復仇者聯盟》,還是看神劇如《闇》,都需要對時空觀念有基礎的認識,也慶幸自己年少時讀過一點半點,不至於完全一頭霧水,再是想不明白,也勉強有個影子吧。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